
2021中国婚姻报告-泽平宏观.pdf
11页2021 中国婚姻报告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是情感的升华,家庭是切实的归属感对于社会来说,长期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但近年来,多种选择和无奈之下,中国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 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削减适婚年龄人数,结婚“主力军”减少婚都不想结,还生什么孩子”,正成为一批年轻人的选择,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01 中国婚姻现状 1. 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 随着经济发展, 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 主要体现在结婚率下滑、 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初婚年龄推迟具体来看: 一是结婚对数和结婚率自 2013 年开始下滑 2013-2020 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 1347 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 814.3 万对,2020年同比下降 12.2%;粗结婚率从 9.9‰降至 5.8‰其中, 《2019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2019 年初结婚人数从 2386 万降至 1398.7 万人, 再婚人数从 307.9 万升至 455.9万人、复婚对数从 29.9 万对攀升至 61.9 万对。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25-29 岁接替 20-24 岁人群成为新的结婚“主力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 2005-2010 年,20-24 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 47.0%降至 18.6%,25-29 岁从 34.3%升至 34.9%,30-34 岁、35-39 岁、40 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 9.9%、4.9%、3.9%增至19.3%、8.3%和 18.9% 三是离婚对数和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 1987-2020 年, 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 58 万对升至 373 万对, 依法办理离婚手续 433.9 万对,同比-7.7%;粗离婚率从 0.5‰攀升至 3.1‰,较上年下滑 0.3 个千分点 2.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下滑越明显 2013 年以来,中国多数地区结婚率出现下滑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与 GDP 大体呈负相关关系,也受人口流动、老龄化等因素扰动具体来看: 一是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低 2020 年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广东、河北结婚率全国倒数;其中,上海、浙江、山东排名倒数前三,分别为 3.7‰、4.3‰和 4.8‰。
此外,北京结婚率 5.2‰,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七,低于全国平均 5.8‰水平 二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高 2020 年西藏自治区、青海、贵州、甘肃、云南、宁夏回族自治区、结婚率全国排名靠前,超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贵州省排名前三, 分别为 9.2‰、 8.8‰和 8.0‰ 三是受人口流动和老龄化影响 中国“深度老龄化”省份分别为辽宁、上海、山东、四川、江苏、重庆、浙江、安徽老龄化严重的省份, 适婚年龄人口相对较低, 如果长期存在人口流出, 则导致结婚率下滑更加明显 山东、辽宁结婚率分别为 4.8‰和 5.3,全国排在倒数第三、八位;2013-2020 年山东结婚对数下滑超 45%而人口流入的老龄化省份,结婚“主力军”相对较高;四川、重庆、安徽结婚率分别为 6.4‰、6.6‰和 7.7‰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动也会影响离婚率,往往经济发展较弱、人口流出严重的地区,离婚率相对较高 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动摇感情基础,是导致离婚的重要原因黑龙江、吉林、辽宁离婚率分别为 4.0‰、4.0‰、3.2‰ 02 选择还是无奈? 1. 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社会包容 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在校学生人数攀高,受教育年限增加引发“初婚推迟效应”。
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20 年博士在校学生数 32.67 万人增至 46.65 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 158.47万人增至 267.30 万人 受教育时间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推迟就业平均年龄,进而推迟结婚平均年龄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1982 年的 5.3 年提高到 2020 年的 9.91 年,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 年的 22.0 岁上升到 2016 年的 25.4 岁;男性同期从 24.1 岁上升到 27.2 岁 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 对婚姻持开放态度; 尤其是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8-2019 年, 普通高校中在读女生占比从 38.3%增至 51.0%, 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开始占主导地位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 2000-2015 年中国 30 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从 154 万攀升至 590 万;其中,2015 年 30 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占比高达 11%,远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 5%。
思想开放与社会包容性增强,离婚不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更有底气承担离婚的不利后果 2015-2018 年审结一审离婚纠纷案件近 600 万件根据司法大数据报告,2017 年全国法院共审结为 140 余万件离婚纠纷案件数增加,感情不和(77.5%) 、家庭暴力(14.9%)为主要原因其中 73.40%的案件原告为女性,婚后 2-7 年为婚姻破裂的高发期夫妻双方仅一方意愿离婚的案件占比为 91.09% 2. 无奈:社会压力、婚育成本 在中国传统观念下,结婚意味着,婚前彩礼、房产,婚后还房贷、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而当前高房价、高教育支出导致年轻人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大城市尤为明显 房价快速攀升,年轻人面临“买婚房”、“还房贷”双重压力1998 年房改以来,房价总体保持大幅上涨, 给家庭抚养孩子和为子女结婚购房带来了很大压力, 1998-2018 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从 1854 元/平上涨至 9979.9 元 2004-2020 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 1.6 万亿元增至 34.4 万亿元,增长 20.5 倍,占居民贷款余额的比例大致在 50%以上,2018 年为 54%。
房贷收入比(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从 16.2%增至 47.6%,带动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 28.6%增至 88.4%现实中还有不少居民通过消费贷、信用贷等形式凑集购房资金,实际的房贷收入比可能更高 教育成本明显攀升,“教师减负、家长增负”,接送、育儿压力增大,导致家长承受时间、精力、 财力三重负担 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杂费、 幼儿园及小学初高中阶段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 根据新浪教育《2017 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 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 21%,大学阶段占 29% 公立幼儿园供给大幅下降, 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 2001-2020 年全国公立幼儿园占比从 60.%降至 42.4%,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从 83.1%降至 50.6% 此外, 当前双职工父母面临中小学子女的接送难题; 不少地方甚至还要求由父母批改学生家庭作业、并讲解错题,“家庭作业演变成为家长作业” 3. 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出生率降低、性别比失衡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是出生率下滑,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出生率下滑长期影响适婚年龄人数, 进而导致结婚对数下滑 根据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资料,80 后、90 后、00 后人口分别为 2.19 亿、1.88 亿、1.47 亿,90 后比 80 后少约 3100 万,00后比 90 后少 4100 万当前结婚年龄主力 25-29 岁(90 后)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 未来十年的结婚主力持续减少, 或影响结婚率持续下降 2015 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2016 年出生人口升至 1786 万, 但 2017 年下滑至 1725 万, 持续下滑,2020 年为 1200 万 1979-2020 年人口出生率从 17.8‰降至 8.5‰ 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 中国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 2010、2013 年见顶,结婚主力人口见顶 男女比例自计划生育后严重失衡,造成婚姻市场匹配困难,进而影响结婚对数 1982 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女性=100)为 107.6,1990 年超过 110,2000 年接近 118,之后长期超过 120根据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00 后男女性别比达 119,男性比女性多近 1300 万;90 后男女性别比达 110,男性比女性多近 900 万。
2020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已达 111.3 03 客观看待中国婚姻现状 1. 正面效应:促进单身经济兴起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 2.4 亿人,约为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其中超过 7700 万名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 2021 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 9200 万人 单身人群普遍储蓄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消费的生活,助推新消费模式、以及促进文娱、宠物消费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尼尔森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 ;单身消费者中 97%会选择网购,62%更倾向于点外卖 此外,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注重自我投资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 13%、11%和 14%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分别有 16%和 14%的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多花钱” 尼尔森数据显示,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在就餐、娱乐的支出意愿高于非单身群体;此外单身青年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未婚人群占比达 57%。
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报告,2019 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 2024 亿元,较去年增长 18.5%,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消费规模达 486 亿元 2. 负面效应:降低出生率、加重养老负担 在晚婚的同时,晚育现象也日益突出,初育年龄每推迟一个月,大概会影响总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1990-2015 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 24.1 岁推迟至 26.3 岁,平均生育年龄(所有孩次)从 24.8 岁推迟至 28.0 岁 1990 年主要初育年龄、主要生育年龄均为 20-27 岁,生育一孩数、生育子女数占比分别为86.6%、 74.9% 而到 2015 年, 主要初育年龄推迟至 22-29 岁, 且生育一孩数占比降至 66.7%;主要生育年龄推迟至 23-30 岁,且生育子女数占比降至 59.1% 并且,1990-2015 年 30 岁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 4.2%增至近 19.2%,生育子女数占比 14.0%增至 32.3% 晚婚晚育、不婚问题加重中国养老负担,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制约经济活力中国将逐渐成为世界上养老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 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看, 2015-2019 年中国基金收入算术平均增速约为 14.5%,支出算术平均增速约为 17.2%,养老金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 2.53。
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自 2012 年见顶后逐年下滑, 从 18.5 个月逐渐下降至 2019 年的 13.4 个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区域差异较大大,2019 年有 16 省养老金入不敷出;黑龙江、青海、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仍低于中央调剂制度规定的可支付月数警戒线 其中,黑龙江养老保险基金从 2013 年开始持续“入不敷出”,2016 年累计结余转负,2019 年缺口达 433.7 亿元 04 政策建议 给予年轻人自由选择权的同时, 减少因为娶不起和生不起导致的不婚和晚婚现象, 为适婚人群提供保障和社会福利,改进住房、教育、医疗问题;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应全面放开生育,长期有助于扩大适婚年龄人口 1. 从居住、就业、教育上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 一是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的新人地挂钩,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二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 一方面,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等的待遇保障,对损害女性就业权益的单位进行经济或行政处罚 另一方面,根据单位女员工规模及年度生育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
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 三是加大财政教育保障性支出探索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 18 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交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并且,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差异化 四是托育服务供给和津贴保障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年,同时推进教育改革,切实根除“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现象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同时,提高祖辈隔代照料的积极性,减轻父母的照料压力 2. 应立即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 “立即”是因为人口形势紧迫,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中国第三轮婴儿潮的峰值在 1987 年,中后期出生人口尚处于 35 岁之前的主力生育年龄,特别1990 后的出生人口尚处于 25-29 岁最佳生育年龄一旦错过第三轮婴儿潮,未来再想提升出生人口,则将事倍功半 全面放开生育, 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 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 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
这种担心正如当初某些人预测“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后,出生人口将迎来暴增,但实际并非如此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0、 2015 年中国乡村总和生育率分别为 1.44、 1.27, 其中 2015年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总和生育率分别为 0.61、0.53、0.13这意味着乡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也不强,愿意生二孩的也没有 60% 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 18 岁或学历教育结束 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 0-3 岁入托率从目前的 4%提升至 40%,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