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
49页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一) 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小数这里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2.数与运算1)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八册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中,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概括出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对于这些相关的内容,本套实验教材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两个单元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运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而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则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未进行概括,从而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2)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年级下册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这里学生将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空间与图形1.图形的认识第五单元:三角形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各部分的名称原义务教材中“角的度量、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共同安排在第八册第六单元,现在把三角形单独放在第八册教学,其余内容提前在七册教学2.图形与位置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进一步了解通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三)统计与概率第七单元:统计折线统计图四)解决问题1.结合计算教学单元,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3.综合应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4. 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5.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6.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 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三、编写特点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时要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如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对于这些相关的内容,本套实验教材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两个单元但是“四则运算”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而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则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未进行概括,从而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的顺序是计算教学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一般采用的是多次循环的编排方式即在低年级逐步引入混合运算、直观描述运算顺序(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四册,下同),接着逐步出现整数四则三步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第五册~第八册),之后在高年级(第九册)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以整理和概括——出现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为学生初中时学习第三级运算做准备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逐步形成列综合算式的能力;但是也造成了循环过多,比较烦琐,教学步子比较小,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不足等问题本套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改进了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的编排方式首先,在低年级结合现实的素材逐步引入混合运算,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
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即本册的四则运算单元,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既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得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由于有了现实的背景而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关于运算定律,与以往的教材相同,安排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对于这些运算定律,学生在前面几册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大量实例,有着良好的认知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教材注意了这样几个方面:(1)相对集中教学,以便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如加法运算定律,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节;乘法运算定律则创设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简便运算”的小节里,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因此,同整数知识一样,小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小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本套实验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小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下册,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认识两位小数,学习一些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二段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在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始系统学习小数本学习将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的加、减法在具体安排上,本套实验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还注意采取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实验教材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介绍小数的意义时,主要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且注意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介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针对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的“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的规定,实验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叙述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希望通过实验教学的探索找到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其他科学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初步能从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三角形”单元,在学生对三角形有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内容: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等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三角形的系统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探索空间。
首先,教材设计了丰富的便于实现与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获得关于这些图形的感性经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感受几何图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学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时,教材呈现了学生小组合作制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位置又如“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根据学生已会对角进行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教材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其次,教学内容的展开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性,教材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一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其中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最后,在学习完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后,教材安排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变换的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