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状况.doc
10页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现状一、整体趋势分析(-)改革开放初期的状况(1979〜1992)1979〜1992年我国所有制结构 (%)合计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其他经济企业单位197919921001002420.67676.62.8产值197919921001007& 451. 521.535.05.87.61资源來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第18、20页(二)改革深入后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变化(1993〜2006)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1993〜2006)19931995200020042006绝对数%绝对数%绝对数%绝对数%绝对数%工\|的|/单位(万个)52.0110059.2110016. 2910021.919.9国有10.420.211.80(3Q5. 3532.83. 114.52.9& 22)集体3& 3373. 741.3669.93. 7823.26. 123.26.922非公有3.216.26. 0510.27. 1644.012.75& 317.365.1总产值 (亿元)国有22724.646. 953122034.040554.347. 365971. 135.285943®35. 1集体16464.034. 023362336.611907.913.9145297. 7个体7. 983& 8非公有9213.0私冇外2705229453609. 4(64.017053057. 1158650®63资)11. 05实收资木(亿元)国有75000®54. 4870004& 111726®20.2集体私有492®4435150004700011. 334. 31400080000(182000)®7. 044. 0(86480)24110®52®资产总计(亿元)116968.8126211.2195261.6240772国冇1906680171.66& 884014.966. 5101593.752.03118961®(13520)49.4集体私冇42197*(29587)43.593668獗(67796)47.9121811®(91168)50.6从业人员(万人)150161661427331®国有1066411244810254670940.4648828.5集体86781499108975.49980.3非公有6801641536.2900654.219845(7636)72.0注:①为2001年数。
② 为1999年数③ 为2005年数,城镇就业人数④ 为1991年数,包含农村⑤ 为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全部国企销售收入为18万亿元)⑥ 为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数⑦ 根据李成瑞的计算⑧ 国家统计局2005年12月6日普查公告第1号※为民营企业数扌舌弧内为私营和外资企业数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1)第24页;《中国统计年鉴》(2006)第125、505页;《中国统计摘要》(2005)第127页;李成瑞《大变化》第1〜2页;《中国民营经济 发展报告》(2003)第6、15页从注册资本看,私有经济的注册资本(实收资本)从1991年的492亿元增 长到2004年的80000亿元,增长了 161倍,在全社会实收资本中所占比重从微 不足道,上升到2000年的34.3%, 2004年的44%, 2006年的52%国有经济的 资本由2000年的7. 5万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 7万亿元;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 比重从54.4%下降为48. 1%;集体资本从1・5万亿元下降为1.4万亿元,比重从 11. 3%下降为7%o非公有制经济实收资本的绝对额及在社会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了 公有制经济。
从总产值看,非公有制经济从1993年的921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70530 亿元增长了 17.5倍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19. 03%上升为63%国有经济 的产值从22724. 6亿元降为14529亿元,下降了 12%;两者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 重从81%下降为37%O非公有制经济的绝对量和相对额超过了公有制经济从从业人员看,到2004年末,在私营、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就业人员达 到7636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5%,其中私营企业就业人员5305万人,占 31.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员由1996年的15281万人减少到2006年 的6488万人,减少了 57%;在城镇就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由2000的37.2下降为 2006年的2& 5%o私有经济就业人员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也超过了公有制企业企业单位的数量就更不用说了,国有企业从1993年的10万多个,下降为目 前的2万多个;集体企业丛38万个下降为19万个,分别下降了 80%和50%而 非制企业的数量则从3万多个上升为17万多个,增长了 5倍多总起来看,公有制经济的绝对量虽有增长,但不论从发展的速度看,还是从 发展的规模看,都远不如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得快。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结 构的调整存在着必然性,但调整过程没有充分体现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而是呈现向相反方向发展的危险趋势公有制与非公 有经济的地位和实力由正8: 2和7: 3,改变为倒3: 7和4: 6 (它们拥有的资 本分别为53%和47%,产值分别为37%和63%,就业人员分别为39%和61%),这 样的变化不是一般的变化,而是重大的变化这种倒3: 7或倒4: 6的状况, 虽还不能一定说非公有制已完全取代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下什么定论尚须高 度实事求是,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指导下,慎 之又慎,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但至少可以说这种状况以已经对公有制的 主体地位构成严峻挑战,形成了很大现实威胁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背后, 是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如果私有经济的地位取代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那 就意味着生产资料私有者的地位取代劳动者的地位,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取代 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中互助合作、按劳分配、共同致富的关系;意味 着会产生和形成一个新的资产者阶级(这不是用中间阶层或富裕阶层可以解释 的)这是必须警惕的二、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变化(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分布出现激烈变1 •公有制经济大幅度下降,在四分之三的部门中退居次要地位;非公有制经 济迅速发展,在80%的经济部门中上升为主要地位。
见附表①)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所居实际地位和占 的比重,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1992年前,国有经济在各部门中占主体1992 年,国有经济在大型企业中占84.9%,在中型企业中占69. 4%;在重工业中占71. 1%,在轻工业中占52. 3%,都超过5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绝大部分都超过50%,其中占比重80%以上的行业 有9个,占70〜80%的行业有6个,占50〜69%的行业有8个国有经济比重占 50〜99%的行业共有23个,占全部行业的82%O非公有制经济只是在服装加工、 皮革皮毛、家具制造、文化体育用品制造、非金屈用品制造业中占的比重较大些四年以后,即到1996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国有经济在轻工业中占 的比重下降为31.4%,在重工业中下降为52. 6%,在加工工业中下降为37. 8%, 在小型企业中下降为17. 8%o在38个工业部门中,国有经济占80%以上的行业下 降为5个,占70〜80%的行业下降为4个,占50〜69%的行业下降为1个,合计 为10个也即国有经济占比重居80%以上的行业仅占全部行业的35. 7%,非公有 制经济在2/3的行业中开始居主要地位。
再过十年,到2005年,出现一个更大的变化国有小企业90%以上转化为 非公有制企业,国有经济在绝大部分行业中已不居主要地位,而变为非公有制经 济居主要地位在38个工业行业中,国有经济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行业降为6 个,占50〜60%的行业降为2个,占70〜80%的行业不再存在也即国有经济占 比重超过50%的行业仅剩8个,占全部行业的28. 5%;其余四分之三的行业都被 非公有制经济占领了所有制结构行业分布变化情况国有经济所占比重199219962005占80%以上的行业456占70〜80%的行业640占50〜69%的行业812合计23108在38个行业中占比重82%35. 7%2& 5%在各国民经济部门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有的是合 理的,适合牛产力发展要求的如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服装加工业、 皮革皮毛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多是劳动密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居主要地 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发展,有利于利用资源,扩大就业;非公有制 经济占的比重上升是值得肯定的好现象但这些领域集体经济发展很不够,不 利于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共同富裕有的行业如造纸工业、印刷工业、 医药工业,虽不属国民经济命脉,但关系人民生活和许多部门的发展,完全由 非公有制经济占领,国有经济几乎全部退出,对整个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 是不利的。
还有一些部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发展变化影响全局国有经济失 去控制地位不是小事二)国有经济在一些关键部门居控制地位,在另一些关键部门失去控制地位公有制为主体,表现为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 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 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①公有制经济在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呢?1.国有经济只在少数部门居控制地位根据国资委发布的资料,日前中央所属159家国有企业的资产主要集中在石 油、石化、电力、天然气、邮电、通讯等7个行业中,掌握着我国近全部原油、 天然气和乙烯的生产,提供了全部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占全 国的55%,民航运输周转量约占82%,水运货物周转量约占89%,汽车产量约占 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60%,生产的水电设备约占70%,火电设备约占 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