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本体论批判.doc
8页哲学本体论批判 哲学本体论批判 【作 者】李朝东【内容摘要】作为哲学的核心和人类的本性,本体论是思想对整体和无限的玄学渴慕和形而上学关注的表达它以Sein的问题为对象存在是在者的存在,因而它本身不是一个在者以“知”的逻辑推论方式追问在者之为在者与以“悟”的方式追问“在的意义”,形成传统与当代的“本体论差异”传统本体论把Sein当作在者来对待,这在本质上是关于实体的理性科学;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以此在于时间境域之展开追问Sein的意义追问Sein的意义就是去问“为什么此处存在的是各种在者而不是无?”“无”是现实在者之整体和无限谈论无就是作哲学思考;哲学若真正探讨无,就必然变成非科学的,因为科学拒绝无哲学地谈论无,是追求一种旷达的智慧和心远的人格境界 一、形而上学本体论1.哲学的核心和主题是Sein的问题德文Sein(英文Being)在希腊文中写作,是动词不定式εiral(英文to be)的分词或联系动词的名词化Sein作为联系动词和名词化的分词在德文中以开头字母的大写或小写加以区分,汉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应的词,其基本意思可用“是”、“存在”、“在”来表达①黑格尔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用“存在”()范畴的哲学家是巴门尼德②,所以,巴门尼德哲学被视为本体论哲学的开端。
Sein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意义,但“存在”或“是”则是其最基本的意义一般说来,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Sein)这个范畴的学说,换言之,凡讨论“存在”这个范畴以及与之相关范畴的哲学,概被称为本体论哲学③在哲学思想的时间进程中,哲人们对“存在”的理解是有变化的,因而在本体论哲学的形式下所讨论的问题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但是,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和理论体系,这个形式则始终一致2.语言记载了思维的成果,因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不仅如此,由于语言材料是思维的基础,故思维只有在语言的词和句子的结构和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质言之,语言特性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3.存在是存在物的存在,因而它本身不是一个存在物,而是这种存在物的存在状态和行为存在作为本体论的对象,对它的不同理解是造成各种本体论哲学分歧之所在在传统哲学那里,“存在”范畴具有两种最基本的涵义一种是从Sein作为实义动词转化为动名词而具有的意义,如“Ich bin”(我存在)这种语言结构中的“存在”,强调的是“我”这个存在物在现实中出现的事实,表示某个存在物的实存(Existenz),它与缺乏相区别另一种是从Sein作为联系动词而具有的意义,如“人是理性动物”这种语言结构中的存在,强调现实中出现“人”这种存在,表示一个存在物的本质,即它所是的东西,与别的存在物相区别。
实存,由于其表示的是事物之在现实中出现的实际状况,体现了事物的变化方面;本质,由于其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体现了事物的稳定方面4.Sein的“实存”和“本质”两种意义的剥离及其相互关系的争论,成为传统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实存论者认为,在所有存在物中,实存先于本质并决定本质由于事物的实存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走出自身的过程,因而表现为不断变化的现象,由此决定的本质作为“实体”就是变化着的本质;本质论者认为,本质先于实存并决定实存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稳定不变的“实体”,实存只表示一个事物由此本质决定的在现实中出现的事实本身,而不再表示其在现实中出现的具体状况了实存与本质作为“存在”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著作中以个别和一般的形式加以讨论,并成为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哲学争论的主题,此后,笛卡尔和康德曾在认识论意义上讨论过实存和本质的关系但是,一般而言,从柏拉图主义到黑格尔的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中,基本上是本质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如果说构成“存在”之实存和本质二重要素其相互关系在历史上表现为本质决定实存的本体论,则这种本体论就是本文所谓的传统形而上学哲学,或者说,仅在本质决定实存的意义上,本体论与形而上学同义。
黑格尔转述沃尔夫给本体论所下定义为:“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γ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γ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④5.形而上学本体论研究和讨论“存在”以及与之相关的范畴,是围绕“存在”范畴建立起来的范畴体系,并随之形成一种逻辑方法,同时,体系的建立又依据这种逻辑方法对于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柏拉图他首创了γ这个范畴γ范畴在柏拉图那里既表示“存在”这个理念本身,又可以表示一切分有“存在”、与“存在”相结合的其他理念在《巴门尼德篇》中,尤其在《智者篇》的“通种论”中,柏拉图试图以概念的逻辑推论方式讨论存在、动、静、同、异五个最高的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建立一个概念推演的本体论范畴体系亚里斯多德继承柏拉图的方向,第一次提出了“本体”范畴,正式把“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并当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认为本体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或“存在本身”,追问一切存在者(实存)之成为存在者的根据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他称本体论为第一哲学,其核心是以逻辑推论的方式通过揭示本体与其它相关范畴的关系来讨论本体的规定性从《范畴篇》由语词分类中概括出“本体”范畴到《形而上学》范畴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初步形成。
亚里斯多德本体论所昭示给我们的是:本体论哲学的范畴主要是从语词所代表的概念的意义分类中得出的,而不是从对实际事物的直接观察中得出的6.黑格尔的《逻辑学》既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继承,又是对近代以知识论哲学为特征的反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扬弃,在统一本体论和知识论的基础上,黑格尔的逻辑哲学可以看作是形而上学哲学的最终完成逻辑哲学以最抽象、最普遍的范畴“纯存在”为开端,通过概念系列的逻辑演绎,推论出一个完整、严密的范畴体系这个体系既是本体范畴的逻辑展开,又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人类认识活动过程,表现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及哲学真理的大全 二、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超越1.形而上学本体论所遇到的第一次挑战始自近代哲学中知识论的突现根本说来,知识论是从形而上学内部对形而上学的反动,因而其实质是把形而上学本体论转化为形而上学知识论这一转化所形成的本体论与知识论的对立恰是前述黑格尔逻辑哲学之实现思维和存在综合统一的历史和思想前提2.本体论向知识论的转化或知识论对本体论的反动,其实质是在同一哲学传统内部进行的,因为本体论和知识论的基本问题是同一的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被规定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历史地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巴门尼德那里表现为主客未分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二者的分离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在他那里,思维是主体,存在是客体,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成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传统哲学就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需要指出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分离在本体论时期是初步的、不自觉的因而主体认识客体本质的活动表现为本质自身的范畴演绎过程以及范畴演绎过程所遵循的理性思维规则换言之,思维主体尚隐没于存在客体之中,本体范畴的演绎表现为逻辑主体(非自觉的思维主体)的展开过程 3.本体论向知识论的转化,一方面是本体论哲学范畴演绎自身逻辑困难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以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形式的自觉和确定化为前提的这造成了如下二重结果:以主体性原则的自觉化为标志的知识论本欲解决本体论范畴演绎的逻辑困难,以图从形而上学内部来改造本体论;但用思维主体取代客体本质作为考察问题的基点,最终导致知识论对本体论的反动从存在中分离出主体以确立主体性原则,是理解本体论向知识论转化的关键在“存在”的二重构成要素——本质和实存——中,“实存”意谓着存在物之存在的现实性存在物之现实性即其可知性只有在存在物与主体的关系中才是可能的或可以理解的,因而,“实存”隐含着存在物与主体的关系。
本质”意谓着存在物确定其为何物的规定性本质作为规定性主要是指存在物的形式或本性形式作为存在物的本质,不是某物显现而被感观或理智所看到的形式,而是主体赋予存在物的形式因此,形式与主体的活动有关总括而言,实存和本质作为存在物之存在的构成,其存在本身及范畴演绎的可能性以主体的剥离和自觉为前提条件主体性原则得以建立4.本体论向知识论的转化是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条道路上进行的理性主义以笛卡尔为开端,他的基本原理是“我思,故我在”在本体论哲学那里,“存在”的意义是在同其它范畴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的;在笛卡尔那里,“存在”的意义不是从范畴之间的关系中推论出来的,而是从反省当下“我思”中得出的我思,故我在”命题使思维主体得以自觉和确立,在此基点上,笛卡尔基本上把本体论范畴作为知识论范畴接受下来,本体论的范畴体系也就成了认识的理性在此后的斯宾诺莎那里,范畴体系中的本体被看作是认识对象的实体,范畴则成了一切存在物所具有的思维属性,他虽然也坚持本体论范畴体系的逻辑推论方法,但却把思维推论看作是主体的理性认识及其思维活动过程经验主义对于范畴体系的逻辑推演不感兴趣,把眼光固守于经验知识领域,对本体论持否弃态度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命题中,存在物之存在是以感觉经验来确证的,对于不能从感觉经验中得到确证的范畴则予以清除。
形而上学处于危机之中5.形而上学危机的实质是知识和信仰的对立在本体论哲学中,终极本体(如亚里斯多德的“纯形式”、经院哲学的“上帝”)既是本体范畴推演的最终结果,又是使本体范畴推演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因而具有超越知识成为信仰的意味,在范畴推演中对终极本体的追求变成对无限和整体的玄学渴慕,即形而上学信仰知识论则试图把本体的范畴推演转化为思维主体的理智认知活动,纵容理性的僭妄,使认知超越有限达于无限以取代对无限的信仰质言之,本体论和知识论的重要分歧在于:无限和整体究竟是“知”还是“信仰”的领域休谟怀疑论表明,知识论取代本体论以追求理性知识无限性的失败,既预示着形而上学的危机,又暗示着哲学的合理性在于必须划定知识的界限6.形而上学的危机处境对于人类心灵生活极为不利人在他的天性中就包含着哲学的成份,有哲学就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或哲学一般是人类的本性只要人类不仅是“知”的动物,只要人类终究还需要信仰,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有着对无限和整体的玄学渴慕,形而上学总是不可没有正是基于这个理由,康德给自己规定的哲学任务是:“我要扬弃知识,是为信仰留地盘”康德“扬弃”(限定)知识以为信仰保留地盘的工作是全部“先验哲学”的中心任务。
以“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为题,康德追问:知是如何可能的?经验知识的可能性条件和界限如何?知的局限性或有限性如何使得知在形而上学领域内无所作为?7.知识必须符合“先天综合判断”形式,因而知识必须具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构成要素知识的形成是知性的一种能力,是知性对其先天形式运用的结果在康德看来,知性先天形式有“先验的”和“超验的”两种运用先验的(transzendental)并不意味着超过一切经验的东西,而是指虽然先于经验的,然而却仅仅是为了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东西超越的(transzendent)意指超出可能经验的界限,超出人类经验领域,实即超出“知”的领域知性形式的先验运用使科学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的和有效的,它构成“内在形而上学”;知性形式的超验运用是理性的僭妄,它使哲学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不可能的、无效的,它构成“超越的形而上学”内在的形而上学”探究关于经验现象界的有限事物的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实际上即知识论,它解决的是使“知”得以可能的普遍必然的形式条件;“超越的形而上学”则以超越的理念“本体”为对象,其探究无关乎经验知识,仅关涉人类心灵出于本性所作的形而上学的设定与此相联系,“本体”具有了二重意义。
在“先验”意义上,本体乃是“主体”、“自我”或“我思”,这个“先验的自我或主体”自身是不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