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层序地层学复习材料.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7154203
  • 上传时间:2018-06-3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4.7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名词解释1 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以不整合面及与之相当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 (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框架内的)地层分布形式、沉积环境和岩相展布的成因关系的一门学科2 不整合 :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既有地表侵蚀和削蚀(在某些地区也有相应的水下侵蚀),同时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标志3 海泛面 :是一个把新老地层分开的面,它的形成是因为海水深度急剧增加的结果,因此,跨过这个面有水深突然增加的证据4 首次海泛面:分布在整个陆架上,位于层序内第一个明显的海泛面,又称海进面,是低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5 最大海泛面:朝陆方向延伸最远的海泛面,是高水位体系域与水进体系域的分界面,通常是个下超面,由上覆高水位体系域内前积斜层的趾部下超在海进体系域上6 密集段 :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7 体系域 :是一连串同期的沉积体系用作称呼每个层序内部三个次一级的小类Ⅰ型层序中低水位、海进、高水位体系域,Ⅱ型层序可分为陆架边缘、海进和高水位体系域8 沉积体系 :一串现在仍积极作用的(现在的) 或推测的 (古代的) 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三角洲、河流等)从成因上联系到一起的岩相组合。

      9 地震相 :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海相或陆相)所形 成的地震特征各地震层序的总体沉积特征所形成的地震响应10 准层序 :是以海泛面及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相对整一的层或层组构成一般厚度为几米至几十米,分布范围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延续时代一百年至一千年,是层序构筑的基本单位11 准层序组 :是由一系列成因上相关的准层序组成的,叠加在一起并具有明显的叠加特征的地层组合,一般以大的海泛面和与可与之对应的面为界面12 全球海平面:仅指海平面相对于一个固定基准面的位置,例如地心,与局部基准面是无 关的13 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相对一个处于或者靠近海底的面(例如基岩)的位置,由全球海平面和局部沉降这两个因素决定14 平衡点 :沿剖面全球海平面变化速度等于沉降速度的点15 上超 :层序的底部逆原始倾斜面逐层终止它表示水域不断扩大情况下逐层超覆的沉积现象16 低水位体系域:位于层序下部,底面为层序底界面,顶面为首次海泛面,以加积型准层序组为主,有微弱的前积和退积17 海进体系域:位于层序中部,底面为首次海泛面,顶面为最大海泛面,以一个或多个退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

      18 高水位体系域:位于层序上部,底面为最大海泛面,顶面为层序顶界面以一个或多个加积式准层序组,继之以一个或多个具有前积斜层几何形态的前积准层序组为特征19 层序 :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顶、底面为不整合及与之相当的整合面,层序是由一系列体系域组成的,是在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上位于两个相邻下降拐点之间沉积的二、简答(考4/9 )2、层序地层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有哪些创新?(喂喂这个不可能出现在考卷上吧我说)3、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6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沉积作用和岩性受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四大参数控制 构造沉降→可容纳空间,全球海平面升降→地层和岩相分布形式,沉积物供应→沉积物充填和古水深,气候→沉积物类型构造沉降和全球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于海湖平面的相对变化,从而产生可供潜在沉积物堆积的可容纳空间,其主导因素为构造沉降构造抬升,地层遭受剥蚀,可容纳空间变小;构造下降,可容纳空间增大 (当海平面上升速率大于构造沉降速率而引起海水穿过陆架时形成海进体系域;随着海平面升高, 相对上升速率减慢在沉积物供给速率维持原速率时,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可容纳空间减小,则由浅海相或非海相沉积物组成的岸线向盆地方向推进,从而形成高水位期还退体系域沉积;若海平面急剧下降,速率大于构造沉降速率,海水退到陆架边缘之下的沉积为低水位体系域的产物。

      如果海平面下降的速率小于陆架边缘处的构造沉降速率, 未导致海平面相对下降或海平面缓慢下降,内陆架暴露侵蚀而仅在外陆架出现缓慢沉积,则构成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物供应控制着沉积物充填和古水深,沉积物供应越多, 沉积物充填越多,古水深越浅; 反之, 沉积物充填越少,古水深越深 )+(气候主要控制沉积物的类型潮湿型气候往往形成碳酸盐沉积;干燥性气候往往形成蒸发岩沉积4、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如何控制沉积地层的分布型式?※当全球海平面曲线位于下降翼拐点F 时,下降速率最大平衡点达到朝海方向的最大位置此时对应相对海平面变化速率最低点,即新可容纳空间增加速度极小值点沉积物堆积的加积速率达到极小值,前积速率达到极大值当全球海平面曲线位于上升翼拐点R 时,海平面上升速率达到最大,平衡点移至向陆最远处,相对海平面变化速率达到极大值,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达到极大值,沉积物堆积的加积速率极大,前积速率极小 当全球海平面曲线从下降翼拐点F 到上升翼拐点R 的变化过程中,平衡点从向海方向最远处向向陆方向最远处迁徙, 沉积范围逐渐增大,剥蚀范围逐渐减小,相应的加积速率逐渐增大,前积速率逐渐减小;当全球海平面曲线从上升翼拐点R 到下降翼拐点F 的变化过程中,发生相反情况,平衡点从向陆方向最远处向向海方向最远处迁徙,沉积范围逐渐减小,剥蚀范围逐渐增大,相应的加积速率逐渐减小,前积速率逐渐增大。

      将全球海平面曲线从下降翼拐点F 到上升翼拐点 R 再到下降翼拐点F 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地层称为层序F→R 过程中形成下粗上细的地层,而R→F 过程形成下细上粗地层5、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P20首先, 地震反射界面应为具有波阻抗的物理界面,同时, 它基本上是追随地层沉积表面的年代地层界面, 而不是没有时间意义的单纯岩性地层界面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为:只有沉积表面 (包括不整合面) 是空间中连续的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因此,只有它才能构成连续的反射反之,单纯的岩性地层界面在客观上是指状交互的、不连续的、不平整的、人为对比画出的界面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地震反射界面不代表等时面:一是不整合面, 特别是大的不整合面和沉积间断面 第二是在一些分辨率不高的老地震剖面中,由于为了突出构造特征在处理过程中使用混波, 相干加强, 或者降低频率, 造成相邻界面反射的合并加粗,也会出现同一同相轴在不同地段代表不同时间跨度的现象,但从理论上讲对大段地层的等时性不会产生大的影响第三是油气水界面,成岩作用面、火成岩或泥岩、盐岩刺穿造成的界面,它们可以造成真正的穿时界面,然而,它们正是油气困勘探中值得重视的现象6、准层序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P31准层序是以海泛面及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相对整一的层或层组构成。

      一般厚度为几米至几十米,分布范围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延续时代一百年至一千年,是层序构筑的基本单位准层序可分为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两种类型,均代表水体向上变浅的结果典型的向上变粗的准层序,向上层组厚度增厚,砂岩粒径变粗,砂岩/页岩比增加;而向上变细的准层序,向上层组厚度减薄,砂岩粒度变细(通常在顶部是泥岩或煤),砂岩/泥岩比下降准层序中的层组的沉积物来源于滨线上的河口,所有的准层序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的充填,是通过各个准层序向前推进,使滨线向盆地方向迁移来完成的7、准层序组有哪几种类型,其特征是什么?P40(1) 前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由一系列叠加在一起的准层序组成在准层序组内,新的准层序一个接一个地向海方向推进,层位越高、 越新的准层序向海的方向推进越远这是由于沉积速度大于可容纳空间调整的速度形成的在这种类型的准层序中,通常新的准层序地层较其下的老的准层序地层颗粒粗、砂岩层 加厚、 砂/页岩比例增加,其测井响应可见:反应地层粒度的自然电位曲线或自然伽马曲线逐层向上偏砂或变低2) 加积式准层序: 在由准层序叠合而成的准层序组中,新的准层序连续地一个接一个地向上沉积, 无明显的侧向相移位。

      这是由于沉积速度和可容空间调整速度大致相等形成的每个组成准层序组的准层序之间,在纵向上粒径、砂岩层层厚及厚度以及砂岩/页岩比等,均无明显的差异,其电测响应也相似3) 退积式准层序组在准层序组内,年代较新的准层序一个接一个地向陆后退,愈去愈远,形成退复型式, 这是因为沉积速度小于可容空间调整速度形成的虽然在准层序组中,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的, 但是, 整个准层序组则是向上加深的,属于海侵类型 Wagoner 等 (1990) 使用这一术语,“ 给予滨线或海岸线向后移动(向陆 ) 或后退的定义 ” 它是进积的反义词在准层序组中,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型的,它底部为细粒沉积,上部为粗粒沉积,反映相向上变浅 但通常年代较新的准层序较年代老的相邻的准层序的沉积物粒度细,砂岩层厚及砂/页岩比下降反映地层粒度的电测曲线如自然电位或自然伽马曲线向上偏泥或增高8、顶超与削截、上超与下超在地震剖面上如何区分?P60削截: 层序顶部反射终止,既可以是下伏倾斜地层的顶部与上覆水平地层间的反射终止,也可以是水平地层的顶部与上覆地层沉积初期侵蚀河床底面间的终止它代表一种侵蚀作用,说明在下伏地层沉积之后,经过强烈的构造运动或强烈的切割侵蚀。

      是划分层序最可靠的标志顶超: 下伏原始倾斜层序的顶部与由无沉积作用的上界面形成的终止现象它通常以很小的角度, 逐步收敛于上覆底面的反射上代表一种时间不长、与沉积作用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路冲蚀现象顶超与削蚀的区别在于它只出现在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的顶积层发育地区①下超一般为前积结构所特有;②从湖盆边缘向湖心的底超一般为下超;③向湖盆边缘或内部隆起的底超, 若不出现在前积体内部,一般都是上超 ④反射另一端可追踪到顶超的底超为下超;⑤若底超层层面上有披盖反射,为下超9、在非海相盆中最大洪面在地震剖面上可能有哪几个识别标志?P107①物源供给充足时,地震剖面上的最大洪泛面通常是一个下超面②当物源供给强,物源供给速率很高时, 不存在下超面或下超面不明显这种情况下, 可根据最大洪泛面沉积时,可容纳空间接近最大这一特征,在层序内寻找 “ 上超点 ” ,接近盆地边缘最远处的同相轴作为该层序的 “ 最大洪泛面 ” ③当供给物供给不充分时,由于水面迅速上升,沉积物快速后退,形成“ 视顶超 ” 现象 (侯姐姐版本 ) 在地震剖面上最大洪泛面通常是一个“ 下超面 ” 然而在地震剖面上更多的层序内找不到“ 下超面 ” 。

      这是由于当物源供给速率很高时,尽管水面迅速上升,也不会出现“ 饥饿沉积 ” 和沉积物的后退现象,因此不存在“ 下超面 ” 或“ 下超面 ” 不明显,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断陷盆地的断陷期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认为需要根据最大洪泛面沉积时,可容纳空间接近最大这一特征,在层序内寻找 “ 上超点 ” 接近盆地边缘最远处的同相轴作为该层序的“ 最大洪泛面 ” 另外,当沉积物供给极不充分时,由于水面迅速上升,沉积物快速后退,形成“ 视顶超 ” 现象由此可见,陆相盆地的最大洪泛面识别标志远比海相盆地多,即有 “ 下超面 ” 、又有 “ 视顶超 ” 和“ 上超点” 接近盆地边缘最远处的同相轴这主要是由沉积物供给速率的变化造成的在陆相盆地“ 首次洪泛面 ” 在测井和录井资料上的识别标志为加积型准层序组向退积型准层序组转变的 面 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为用上超同相轴与层序底界面的交角向盆地方向突然变大处对应的同相轴为 “ 首次洪泛面 ” PPT 课件版本)三.综述( 2/4 )10 、画图并说明不同类型准层序组的对比概念与传平统地层对比的异同点?※P41通常,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对比,同利用传统地层岩性或地层的砂、泥岩段顶界面的岩性对比,会导致不同意义夫人结果。

      为了说明其间的不同,通过前积型和退积型准层序组的简化横剖面(图 2-13 ,图 2-14) 简要对比年代地层学对比方法和岩性对比方法的不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