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谦益侍清前后诗歌变化文学评论论文.doc
2页钱谦益侍清前后诗歌变化_文学评论论文 摘要:作为明朝大臣、文坛领袖的钱谦益在明清易代之际降清失节,然而降清后的结果与代价、现实与愿望间是无法接受的反差以及内心强烈的忏悔意识又促使他有意著述,在诗文中抒发着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并且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为反清复明活动而四处奔走乾隆帝下令销毁钱谦益所著的《初学集》、《有学集》等一百多种著作,甚至凡有钱谦益的序文或列名校勘之书,都在禁止之列 关键词:钱谦益;诗歌;风格 清朝对其作品的禁毁说明其后期反清的成功,说明其作品中流露的反清思明思想的成功钱谦益的侍清行为使他的心态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鲜明表现,尤其是诗风在他侍清前后期有明显差异 钱谦益入清前的诗歌风格以雄丽秀美为主如《夜步虎山桥》专写西山月夜之景:“信步寻溪桥,村犬吠林杪月色淡自佳,山行误亦好暮峰敛馀黛,早梅散轻缟定只今宵梦,空蒙入幽讨月色迷蒙,青山幽静,梅花飘渺,极尽清幽雅致,诗人自己也仿佛融和在这迷蒙月夜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在面对如此美好景致时那平和悠然的心境钱谦益前期的诗风除了浅吟低唱式的清宛秀丽外,还有引吭高歌式的雄奇豪放。
如《天都瀑布歌》是钱谦益登黄山时所作全诗浓墨重彩,大气磅礴,带人进入一个气势非凡,变幻莫测的境界,而诗人激昂愉悦的心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钱谦益在入清前,尚未经历天崩地坼的大事件,诗人在面对自然山水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能够单纯的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它,发现并且能够在诗歌中反映出大自然或秀丽或雄奇的美 第二次被捕后,钱谦益开始有意著述,大量书写亡国之哀,身世之痛,以苍凉沉郁的风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诗歌内容主要是对降清一节的无限悔恨及自赎意识和内心深处对明朝故国的强烈思念,以及对清朝的强烈不满甚至仇恨从“莺断曲裳思旧树”“乌集长干多截泪,鸡啼后夜五更心”“老有心情向佛火,穷无涕泪洒神州”中可见钱谦益那深挚的悔愧心情他这种浓厚的忏悔负罪意识诚如《词苑丛话》所说的:“钱谦益志气衰飒,每一执笔,不胜山河陵谷之感虽复敷衍成篇,亦往往如楚人之吟,楚囚之操,鼠忧蚓泣明清之际以反清复明之志终其一生的归庄深知钱谦益的愧疚自赎心态,他说:“窥先生之意,亦悔中道之委蛇,思欲以晚盖,何天之待先生之酷,竟使之生赍志以终而“南国遗民在,东京昔梦飞凤去梧桐还有树,乌啼杨柳已无枝别筵忍听甘州曲,故国谁看原庙碑可怜野史亭前叟,掇拾残丛话甲申。
笑他寂寞新亭泪,掩面悲啼作楚囚”等可见钱谦益浓重的黍离之悲,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同时,钱谦益对满清统治无比痛恨,“生奴八百犹悬首,死虎千秋悔入关毳帐喧呼夜赌棋,朝来剺面枕尸悲指斥清朝,不遗余力诗句“重过子胥行乞地,秋风无伴自吹箫国殇何意存三户,家祭无忘告两河击筑泪从天北至,吹箫声向日南多”则表达了他誓死复明的决心上述诗句整体上呈现出沉雄悲慨,浑厚苍劲的风格 即使是写景诗,也流露出浓浓的哀愁,风格仍是沉郁悲恻的入清后钱谦益的心态百般复杂万般愁恨,这时的自然美景已不再纯粹是审美对象,而是沾有了政治意味在他眼里,一草一木都是故国的象征,因此他入清后的山水诗往往是触景生情之作,把自己的悲愤思国之情熔入其中,表露出浓浓的哀伤悔恨及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如七律《早发七里滩》,颈联“钓台不为沉灰改,丁水犹馀折卓寒”的钓台、丁水并非实景,而是诗人为抒发亡国之哀而借用的景物,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因文天祥殉国,曾于钓台设文天祥灵位哭祭招魂,并写下《西台恸哭记》,西台即钓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浓厚的悲思,基调沉重悲伤 钱谦益后期的诗歌内容多是对自己失节行为的愧悔,对故国深沉的哀思,对新朝残暴统治的反抗,风格沉雄悲慨,浑厚苍劲。
这种内容和风格的形成除了感情的抒发需要外,还有较为明确的目的,即以诗明志,以诗存史钱谦益因为五个月的侍清行为被世人所排斥谩骂,他对自己当时的举动也后悔不已,但在当时清朝的统治之下,在清初严酷的高压政策之下,他不能直接声明自己的悔愧之意,自己的复明之心,只有借助诗歌创作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凌凤翔说:“宗伯之诗可以备汉三史,作唐一经……河东子有言:每思报国,惟以文章此宗伯先生志也此时的钱谦益是一个真诚忏悔、思念故国、为反清复明劳心劳力的志士,在他的诗歌中所呈现的也是这样一个形象,完成了从前期的风流文士到后期的复明志士的转变明亡后,明遗民以存“国史”为“后死之责”黄宗羲撰董守谕墓志铭说:“国可灭,史不可灭钱谦益自觉把诗歌创作作为保存明史、保护民族文化的方式,在诗歌中广泛反映明清易代之际个人命运的荣辱悲喜与山河易主、沧桑巨变的历史内容,希望后人能够从他的诗作中感受当时的时代氛围,更显示出了作者鲜明的故国沧桑之感、身世忧危之叹从顺治十六年到康熙二年,钱谦益在五年内创作出的十三叠《秋兴》组诗(收在《投笔集》中),传达出抗清的复杂局势及其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悲哀,实为明清之诗史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对《投笔集》给予了高度评价:“诸诗摹拟少陵,入其堂奥,自不待言。
且此集牧斋诸诗中颇多军国关键,为其身预者,与少陵之诗仅为得诸远道传闻及追忆故国平居者有异故就此而论,投笔一集实为明清之诗史,较杜陵尤胜一筹,乃三百年来绝大著作也 钱谦益由明朝大臣、文坛领袖而降清侍清、佛门忏悔,后而投身反清复明运动,期冀以诗明志、以诗存史,由一个风流文士转变为复明志士,这一行动和心态上的变化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鲜明体现,诗风由雄丽秀美变为雄浑悲壮、沉郁苍凉 参考文献: [1]钱谦益著,裴世俊选注,《钱谦益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 [2]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位云霞,《钱谦益“诗史”观念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