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测试卷.doc
4页1选修三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测试卷1.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张C.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D.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2.1942 年初《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最重要意义是( )A.决定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 B.正式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C. 标志着反法西斯战争转入进攻 D.确立了美国控制世界的地位3.1938 年 9 月的慕尼黑协定的内容是 ( )A.重新划定德国东部和西部的边界 B.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C.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D.承认德国和奥匈帝国合并4.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A.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B.为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C.分裂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意味着绥靖政策的破产5.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 “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 ”英国考虑的是 ( )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C.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 D.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6.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C.为配合德国进攻苏联 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7.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B.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C.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 D.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8.雅尔塔会议的基本精神是( )A.彻底击败德国 B.彻底击败法西斯轴心国C.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D.建立联合国9.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与苏联对日宣战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D.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1929 年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 中立自保” 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11.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12.“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与英美共同发表重要宣言或公告,这主要说明( )A.英美对日本侵华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国取得与英美同等的国际地位C.中英美三国在对日作战中需要相互支援 D. 英美致力于帮助中国打败日本13.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中,相似点有:( )①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②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③战后分割了德国的领土④在美国资本扶植下恢复经济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召开的国际会议中,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15.下列“二战” 期间的战役中,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作用一致的有:( )①中途岛海战②阿拉曼战役③不列颠之战④淞沪会战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16. 中国战场进行百团大战时,欧洲战场正在进行( )A.不列颠之战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战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7. 下列属于美英盟军共同的军事行动有:( )①敦刻尔克撤退②阿拉曼战役③西西里岛登陆④ 易北河会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③18.明确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的国际会议是 ( )A.华盛顿会议 B.开罗会议 C.德黑兰会议 D.雅尔塔会议19.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A.北非战事的结束 B.盟军西西里登陆 C.墨索里尼政权被推翻意大利投降 D.盟军解放意大利20.1940 年,美国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严重损害了英美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B.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打击美国的企图日益明显 C.日本占据了原美英在东南亚的市场 D.美英等国彻底放弃了绥靖政策 21.下列关于《大西洋宪章》的评述,正确的是( ) A.苏德战争爆发后,由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发表 B.中心内容是援助苏联问题 C.说明美国已彻底放弃“ 中立政策”而与英国正式结盟 D.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22.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实践了( )2A.德黑兰会议决议 B.开罗会议决议 C.波茨坦会议决议 D.雅尔塔会议决议23 日本法西斯专政区别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是( )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力②建立起法西斯政党的一党专政 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 ④公开扩军备战,准备侵略战争 A. ①③ B.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24 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B.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C.国会纵火案 D.希特勒当选为国家总理25 下列国家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德国 ②意大利 ③日本④西班牙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②③① D. ②③①④26 下列最早走上反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 )A.中国 B.朝鲜 C.埃塞俄比亚 D.西班牙27 西班牙内战被看作“二战前的彩排” ,因为它最能反映二战前各大国的矛盾和斗争。
下列 有关国际势力对其态度表述正确的有( )①德意法西斯实行武装干涉②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③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大力援助④“国际纵队”直接参与正义方作战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8 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形成的标志是( )A.“柏林—罗马轴心”的形成 B.德日签署《产国际》C.意大利加入《产国际 》 D.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29 20 世纪 30 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明显,下列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①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并自食其果 ③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④法西斯同盟和世界法西斯同盟相继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0 绥靖政策是盛行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一种重要政策,下列内容不能体现其实质的是( )A.英法在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中国、西班牙等国家中表现出的纵容或不干涉政策 B.美国面对法西斯侵略表现出的“ 中立”政策C.慕尼黑阴谋和后来出现的“静坐”战争 D.苏联推行的中立自保政策31.奥地利是德国在欧洲占领的第一个主权国家,占领这块领土最重要的战略意图是( )A.使德、意法西斯侵略势力连成一体 B.有效地遏制了苏台德区的反法西斯势力 C.为德国法西斯势力突袭苏联准备了条件 D.打击英法的绥靖政策32.在二战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或战争不计其数, 其中在战略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有 ( )①莫斯科保卫战 ②中途岛海战 ③阿拉曼战役④斯大林格勒战役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3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迟到的祝福,而对于当时法西 斯侵略的形势来说, 它的来到又可谓是姗姗来迟。
下列有关这一同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西斯的侵略已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B.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其形成起了催化剂作用 C.其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 》的签署 D.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战胜利的进程,从而成为二战的转折点34 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际争端和冲突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很多会 议经常被帝国主义操纵往往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下列能够体现出这一点的会议有 ( )①1919 年巴黎和会②1922 年华盛顿会议 ③1943 年德黑兰会议 ④1945 年雅尔塔会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35 在二战中召开了四次重大的国际会议,其中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是 ( )A.Cairo Conference B.Teheran Conference C.Yalta Conference D.Potstam Conference36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破坏性最大、灾难性最严重的一 次战争下列关于其影响表述正确的包括( )①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使和平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③使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空前强大 ④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37、二战爆发前,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是( )①牺牲小国利益,谋求大国安全②调整对德政 策,以谈判代替冲突③企图祸水东引,怂恿德国攻苏④以守为攻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8、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即形成了( )A.对法国的两面夹击 C.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三面包围 B.进攻苏联的桥头堡 D.统一的德国39、1939 年 9 月慕尼黑会议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禁止当事国代表出席会议 C.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D.推行种族歧视政策40、戈培尔在日记中写: “1939 的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 扩大,将使帝国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这个计划是( )3A 吞并奥地利 B 灭亡法国 C 进攻波兰 D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41、当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制止德国法西斯发动战争的关键是:( )A.英法与苏联的联合 C.英法有效的援助波兰 B.英法对德国的强硬措施 D.利用意大利牵制德国42、1939 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 “这是老 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 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 吗?”这段材料(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