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阅读】王熙凤重名和茗烟改名.doc
10页课外阅读】王熙凤重名和茗烟改名 《红楼梦》写了两个重名故事,第一个是贾宝玉甄宝玉之重名故事(五十六回),还一个是王熙凤之重名故事(五十四回)对甄贾宝玉之重名,敝人以为,这是写甄贾宝玉及甄家贾家一体两面,一实一虚书中明文写两个宝玉长得一模一样,连丫环、园子都一模一样,这就是明告读书人这两家就是一家作者还特意写到,甄家现在金陵(第一回雨村道“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贾家也是金陵人士(第一回雨村道“金陵地界……石头城……他老宅”),这就是寓意甄贾实为一家,也就是暗指金陵曹家(后文论述)作者为此大家族冠于真(甄)假(贾)名,就是说书中主体贾家有真事假事——有真事隐(甄士隐),有假语存(贾雨村)如金陵甄(真)家接驾四次,和金陵曹家接驾四次相同,与史实相符 这个甄贾宝玉还是书中事,在一个系统内,在一个故事背景中作者写王熙凤之重名,却是写书中有一王熙凤,书外有一王熙凤按书中时空背景,书中王熙凤是真事,书外王熙凤是女先生说书,是虚构人物书外果是虚影吗?请看《红楼梦》(庚辰本)第五十四回,女先儿说书《凤求鸾》: 女先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士,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
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凤众人听了,笑将起来贾母笑道:“这重了我们凤丫头了……凤姐儿笑道:“怕什么?你们只管说罢,重名重姓的多呢女先生又说道:“这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见大雨,进到一庄上避雨谁知这庄上也有个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斤小姐这小姐芳名叫作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作者写这么一个“重名重姓”的事情干什么?作者是聪明之人,写此书有很多“真事隐”(甄士隐),“假语存”(贾雨村)假语”就是有言外之意全书也有不少谶语谶图诗谜,而且明文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些都告知读书人,看此书要细看,要解“其中味”众多学者读书人都承认“红楼梦无闲笔”那么,作者写这么一段形如多余的重名情节干什么? 很明显,作者意谓,书中有一重要人物,书外有一重要人物,这两人重名了,提醒读书人要细看深思那这个书中人是谁,书外人是谁?《红楼梦》,我看了多遍,书中宝黛钗十二钗、贾家头面人物,历历在目,会是谁呢?我脑袋一闪,会不会就是作者曹雪芹?书中第一回楔子明写:“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第一百二十回也提到曹雪芹一头一尾提到曹雪芹也有照应关系 众所周知,书外有一个曹雪芹,而且和此书联系起来举两个日期最早的例子,各位耳熟能详明义作《题红楼梦》诗二十首,诗前小序曰:“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永忠作《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姓曹》诗三首,其中一首曰:“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据专家考证,这二人是和曹雪芹同时代人另外和曹雪芹同时代人敦诚敦敏张宜泉也在诗文中提到曹雪芹,但没提到《红楼梦》二敦一张和曹雪芹真人有接触来往,诗歌唱和,是好朋友永忠和曹雪芹是“同时”代人,但“不相识”至于明义,有专家说他认识曹雪芹,有反方说没有证据但曹雪芹跟明义的堂哥明琳有交往,按理说明义也认识曹雪芹再看明义所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出,即出示或拿出之意一个动作词“出”,表示明义认识曹雪芹 敦诚在《寄怀曹雪芹(沾)》诗中有一贴条小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先祖应是祖父之意,此指江宁织造曹寅这是最早把曹雪芹和曹家联系起来的书证当然,有人怀疑此贴条是后人所加,因为此贴条确实有疑点,作为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并没随其祖父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
明义谓“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织府”“织造”一字之差,说明明义对曹家并不很熟悉,也许是笔误以后袁枚谓“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说曹雪芹是曹寅儿子西清谓“(雪芹)其曾祖寅”,说曹寅是曹雪芹曾祖裕瑞谓“(雪芹)其先人曾为江宁织造”,雪芹为曹家子孙之意以后还有多人谈到曹雪芹是曹寅家人,因年代偏后,此不详引 就是以上这些材料线索,把书中曹雪芹、真人曹雪芹和曹家曹雪芹联系起来在此,需要提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问题 第一手资料,就是最原始最可靠的资料,是可作为证据证词的,是为大家认可的比如专家学者在曹氏族谱中没找到曹雪芹,另外,在奏章、史志、档案、碑文、曹家人书文、信札等第一手资料中没找到曹雪芹也就是说,在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里没出现曹雪芹这是怎么回事呢,容后再谈 还有,敦诚敦敏张宜泉也是第一手资料他三人和真人曹雪芹确实有接触来往,并写有诗文作证此曹雪芹到病逝时四十多岁近五十岁,有诗才,善画,在著书此三人诗文众所周知,不俱引明义是不是第一手资料,是不是原始资料,存疑像以后的袁枚、西清、裕瑞等后人的记载都是第二手资料,就是听说传说之类,其本人并没有直接接触过曹雪芹 二敦一张接触的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吗?这里有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墨香。
墨香是二敦的幼叔,又是明义的堂姐丈,是墨香把二敦和明义、永忠联系起来的如果没墨香这个人物,墨香左边的曹雪芹、敦诚、敦敏、张宜泉就和右边的明义、永忠断了线还有一条虚线,敦敏的诗里谈到明琳和曹雪芹有交往,明琳和明义是堂兄弟所以说,明义、永忠说的曹雪芹撰《红楼梦》就是二敦一张接触交往的曹雪芹,这是说得过去的从此点讲,明义作《题红楼梦》应是第一手资料这个曹雪芹是不是书中“增删者曹雪芹”,应该说是同时代人,说此曹雪芹在“著书”,说此曹雪芹是“撰《红楼梦》”,难道同时代人,同地点,还有一个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吗?这种概率几乎等于零所谓同时代,有脂批“甲戌”“庚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等等,和书外的曹雪芹与二敦一张、明义、永忠年份相近如敦诚约生于1734年,敦敏约生于1729年,以两人成年计,约1750年至1755年,和“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1754年吻合至于书中曹雪芹自云“增删”云云,那是另一个话题,此不枝蔓 这个曹雪芹是不是曹家子孙从敦诚诗小注和明义诗前小序来看,应和曹家有关系这是双证,不是孤证虽然这两条证据都有疑点,但也不能一概抹杀我以为,对待历史资料第一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二要做合情合理的解释分析。
把曹雪芹和曹家相联系的这两条证据不能说是空穴来风,不会是无风起浪,总是有渊源的,有缘由的而且二敦诗中多处提到“扬州旧梦”“秦淮风月”等南方“旧梦”“风月”,这说明此曹雪芹曾和二敦明义这个文友圈子谈到江宁金陵事,谈到秦淮扬州事《红楼梦》两个回目“贾夫人仙逝扬州城”“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可思本人曾有拙文《红楼梦反清新证》详解此二回目,可参阅二敦的“扬州旧梦”“秦淮风月”是和“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照应的明义的“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这个“江宁织府”总不会是凭空捏造不说是亲耳听到,也总有所耳闻,而且和曹雪芹是同时代人从“出所撰”来看,此时曹雪芹还活着,总不会当着活人当着文友圈子瞎编乱造这个“寅织造”和“江宁织府”来源有自,非出于曹雪芹莫属二敦和明义人在北京,对南方不是很熟,误听误记笔误抄误都有可能,但是核心意思不会错到哪里去历史有灰尘那是正常的,此原始双证证明这个曹雪芹和曹寅家有关系,至于书中文本证据和脂批证据,那更是加强这一说法脂批也可称是第三证这些都把曹雪芹引向曹家,不会是巧合曹雪芹是寅子还是寅孙从年龄来看,应该是寅孙和二敦在一起的曹雪芹比敦诚大十八九岁,如果是寅子,再长一辈,就不适合了。
那为什么曹家族谱、书信、奏章等第一手原始资料没有记载这个曹雪芹我们只能这样推测,第一,曹雪芹是孙辈,年龄还小,在现有的资料里恰好没提到第二,此书作者在写书阶段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曹雪芹所以以前的曹家历史资料就没曹雪芹这个名现在叫笔名,以前叫号什么的就如鲁迅本名叫周树人,主要以鲁迅笔名写文章鲁迅的真身是周树人,但世人习惯称鲁迅鲁迅鲁家的早期族谱未必有鲁迅二字,曹家的族谱未必有雪芹二字鲁迅家人称鲁迅我以为还是称树人周树人当然,这是在私下场合、家人圈子,以后公开写文章是另一回事曹家人称曹雪芹也应该称本名,特别是在江南的时候从历史资料来分析,曹雪芹之名应是在曹雪芹到北京长大成人,脱离家庭自谋生路以后,很大可能就是在写书时自取的笔名从《红楼梦》第一回那些名字和批者名字来看,都是假名虚名,如石头、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脂砚、畸笏等理应其中之一的曹雪芹也应是虚名 除《红楼梦》文本和批语外,“曹雪芹”三字最早是出现是在敦诚敦敏张宜泉的诗文里,如:敦诚的《寄怀曹雪芹(沾)》《挽曹雪芹》,敦敏的《访曹雪芹不值》《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张宜泉的《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诗原韵》,等二敦一张没在诗里提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原因可能有这么两点,一、写诗不是写记叙文,不提到朋友书名是常有的事。
明清诗人文人在诗中没提到朋友书名,不会在少数二、二敦一张的诗里隐隐约约提到曹雪芹在写书,如“扬州旧梦”“秦淮旧梦”“ 著书黄叶村”“白雪歌残梦正长”之类,只是没直接提到《红楼梦》书名我想,这是一个历史的小误会和错位,天下误会、错位事太多了,老天爷也徒唤奈何,如蚁之人还能尽求完善完美?但是,和曹雪芹、二敦同交往的墨香、明义、永忠及和曹交往的批者都提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如果不可信,那就无话可说了 曹雪芹为何自云曹雪芹,自取笔名,而且以曹雪芹之名行世我想,曹雪芹有自己的复杂考虑这得从《红楼梦》带有反清内容的事情说起《红楼梦》有没有反清的内容和言词,不带偏见的人都会承认是有的刘梦溪先生云:“至少,《红楼梦》里有反满思想,是许多研究者都承认的《红楼梦与百年中国》419页)这个论断是公允的本人在《红楼梦反清新证》中有详细论述,此不词费仅举一例,第六回,“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青板姊弟两个无人看管本来,先有一子“板儿”,后有一女“青儿”,应为“板青兄妹”但作者怕“板青兄妹”让人看成“反清”,就故意错为“青板姊弟”如果你怕被人说成“反清”,就把“板儿”改成“叶儿”,那什么事都没有。
你又偏不改,坚决维持“板儿”“青儿”如果你照实写“板青兄妹”也没什么问题,如果有人说你“反清”,你可以说这是牵强附会猜笨谜,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但你偏偏又故意错为“青板姊弟”,这证明你明知故错,又不改,正暴露了你的“反清”之意 作者有反清之意,怕惹事杀头,按理说,你就不要署曹雪芹这个名,或者说,你署了曹雪芹,就不要在书外以曹雪芹行世但这个曹雪芹很古怪,也很坚强,犹如石头一样顽固不化,偏要以曹雪芹行世作者自取曹雪芹一名,保留一个曹字,以承血脉,不忘曹根之意雪芹二字又是虚名,真真假假,预留退路 这就要说到文首那个重名“王熙凤”了我们仔细看这段,此段颇可捉摸书内有个真人叫“王熙凤”,女先儿说书书外有个公子叫“王熙凤”,而且是“金陵人士”,照应曹家你说个什么地方人士都可以,偏说“金陵”,这是作者的“金陵”情结在作怪有学者专门文章谈作者的“金陵”情结,此不重复女先儿说出“王熙凤”,众人贾母都说重名了,犯讳了,凤姐回答却很怪:“怕什么?你们只管说罢,重名重姓的多呢偏说“怕什么?”应该说“不妨事”“没关系”之类这个“怕什么”是作者说给书外人听的,而且还准备好了理由“重名重姓的多呢如果说有人拿《红楼梦》来找曹雪芹的麻烦,现实曹雪芹就会说:“写书人都说了,重名重新的多呢。
这是作者预留退路,也是一条金蝉脱壳计而且,说书人这个题目也有寓意《凤求鸾》鸾,就是凤凰一类的鸟,也就是凤鸾同义同属这也是暗寓书中曹雪芹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