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3.1 平均数精品教案 人教版.doc
4页2019-2020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3.1 平均数精品教案 人教版教学思路: 1、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产生认识平均数的需要,并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究平均数的求法,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2、从学生身边收集信息,让学生在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3, 让师生平等的交流自己对这节课学习的感受和体会过程中,进行全课总结,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高分析与推理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引入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三角形、学生课前调查并收集一些数据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出示两组1分钟口算成绩 第一组 第二组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口算成绩好一些?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小结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题数,用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比,比较合理。
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平均数”[设计目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平均数的重要基础设计两个小组的口算成绩表,不仅是为了引出新课题,更重要的是渗透了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师:拿出三角形学具按要求摆放,第一排放7个,第二排放3个,第三排放2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三角形磁铁摆,其他同学在桌面上摆 问:这三行三角形的平均数是多少? 学生合作探究:怎样求出这三行三角形的平均数,看哪个组的方法多四人一组摆三角形,师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1) 移多补少:只要从7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3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2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是42) 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三角形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三角形的平均数 列式:(7+3+2)÷3=4(3)假设调整假设每排都有2个,也就是以最少的第三排的2个为准,先从多的第二排中取出1个,从第一排中取出5个然后把取出的6个圆片再平均分成3份,每排又可以分2个,再与原来的2个合在一起是4个。
假设每行摆的圆片的数量分别为137 168 193 ,你认为选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二种方法好 [设计目的:“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活动材料──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摆三角形来体验和感悟新知识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课下,老师让你们收集了一些信息,下面各组说一说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你们组打算解决关于平均数的什么问题? 生1:我们组收集了我们班5位同学的身高,我们组打算计算一下这5位同学的平均身高 (生边介绍边投影出示关于身高的统计表 师:在未求出平均身高之前,请你估算一下平均身高的所在范围和平均身高大概是多少?(生估算 生2:我们组收集了我们班两个组的跳远成绩,我们想计算一下这两个小组跳远的平均成绩边说边投影出示 师:如果给优胜组发奖的话,你们认为应给哪个小组发奖?你们认为怎么比比较合理? (生讨论后回答。
生3:我们组收集了我班一组和二组每个同学的一次语文成绩,我们想计算一下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我们还想知道哪个组的成绩好…… 师:同学们收集的信息真多,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好,下面就请你们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你们的问题吧! 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师参与指导 生汇报结果,师评价 [设计目的: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收集、组织材料的能力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了充分的选择权与自主权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应用理解 完成书中的有关习题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3.2 简单的数据分析精品教案 人教版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5、巩固练习P40第1题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5、巩固练习P40—41的练习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