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课用】高考第1轮复习:古诗词题材之即事(景)抒怀诗解读与巩固专练.doc
11页高考第1轮复习:古诗词题材之即事(景)抒怀诗解读与巩固专练考点:1.杜甫《四松》2.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3. 韦庄《菩萨蛮》(其四)4. 王安石《江上》与董颖《江上》5. 柳永《凤栖梧》6. 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7. 欧阳修《劳停驿》【考点解读】一、即事(景)抒怀诗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常见意象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常见情感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二、比喻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其作用是为了突出事物特征,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三、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其作用是为了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诗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极点 四、夸张夸张即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词句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考题对接】一、杜甫《四松》四松杜甫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写过去之事,诗人回忆四棵松树栽种时,虽然只有三尺高,但很强壮。
B.颔联写眼前之景,诗人离别松树三年了,今日归来,看到它们棵棵长得茁壮C.颈联写景兼写心理,写松树的根壮,不可摇动,用不着担心雪冻风霜的摧残D.这首诗歌写景虚实结合;如“离立如人长”是实写;“莫计枝凋伤”是虚写2.请联系全诗,对尾联做简要赏析 一、杜甫《四松》【答案】1.A【解析】“虽然只有三尺高,但很强壮”错误三尺强”指的是“三尺多高”2.尾联用比拟手法,寓情于景写四棵松树生长茂盛,疏疏落落的树枝昂头向上,气字不凡用一个“幸”字,情景交融,表达诗人为松树蓬勃生长感到无比的欣喜杜甫《四松》原诗注释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⑴大抵三尺强,大约三尺多高⑵杜甫七六二年离开草堂,七六四年始归,前后搭三年《礼记曲礼》:"离坐离立,毋往参焉"郑玄注:"离,两也"是说两人相并而坐,相并而立按小松有四,两两作对,故得云"离",以松拟人,所以说"立"。
⑷这两句是既归后所见出乎意外的,小松不但未凋伤,且长得颇好,所以说"幸"昂藏,气度轩昂,这也是拟人的写法二、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纳兰性德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1.品味“瘦尽灯花又一宵”句中“瘦”字的表达效果2.“梦也何曾到谢桥”语中含有什么样的语气?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二、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答案】1.“瘦”字,拟人,形象生动,表现了灯花从亮到灭的过程;既是灯花瘦,也暗含着作者因思念而心碎形瘦的情状2.语中带有埋怨的语气,梦里又何曾与亡妻相遇呢词人因思念亡妻而彻夜难眠,希望醉眠入梦,在梦中与亡妻相遇,以解相思之苦,但即便是在梦中也不曾见过亡妻,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极度思念极度沉痛的情感注释】①纳兰性德,字容若,清初著名词人婚后三年,妻卢氏亡故,此诗作于其妻亡故后②翻乐府:指填词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③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④萦怀抱:萦绕在心⑤谢桥: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译文】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赏析】《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是由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描写爱情的词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妻子的深深怀念及内心缱绻深情与忧愁被誉为“时代哀音”,“眼界大而感慨深”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又无本事可寻,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这首词便是这样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通篇表达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意绪此阕《采桑子》无一字绮词艳语,而当中哀艳凄婉处又动人心魄,明说是“瘦尽灯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灯花而已?不是不知何事萦怀抱,而是知道也无能为力。
解得开的就不叫心结,放得下的又怎会今生今世意难平?纳兰容若这样深情的男子,哀伤如雪花,漫天飞舞不加节制,悼亡之作苏子之后有纳兰,可是容若之后谁还能做悼亡的凄凉曲?嫁了这样的男人不要想着白头到老,因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谢幕留爱情佳话来让人怀念上阕侧重写景,刻画了萧萧雨夜,孤灯无眠,耳听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下阕侧重写不眠之夜,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徘恻,哀怨动人下阕紧承上片“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进一步诉说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不知道何事萦绕心怀?清醒时意兴阑珊;沉醉也难掩愁情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那个人始终忘不掉晏小山《鹧鸪天》词有“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句,不知是何因缘,连一贯严谨的理学家程颐都拜倒其冶艳之下,极之赞许容若此处更翻小山语意:“梦也何曾到谢桥?”纵能入梦,就真能如愿到访谢桥,与伊人重聚吗?相较于小山的梦魂自由不羁能踏杨花与伊人欢会的洒然,容若的孤苦凄凉斑然若现,以此句结全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整首词以清婉笔调写相思,相思也仿佛临风而动,萦人怀抱风也萧萧,雨过天晴也萧萧,醒也无聊,醉也无聊,又是凄凉又是缠绵,并非雕琢之语。
灯光瘦尽亦是人神伤消瘦,一字镂尽风神,尽得其妙三、韦庄《菩萨蛮》(其四)菩萨蛮(其四)韦庄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注释】韦庄 ,字端己,唐末诗人,唐朝花间派词人,有《浣花词》流传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后入蜀本词作于晚年侍蜀期间,此时韦庄为蜀掌书记,甚受蜀主王建器重,而中原正值晚唐与后梁政权交替之际,韦庄处于有家归不得的困境1.这首词上阕以主人口吻,下阕以客人口吻来写,都用了须和莫,这样叠用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内容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