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5页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A和B两个物体,A和B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静止,如图所示,则此时 A.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FB.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C.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D.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参考答案:B2. (单选)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只有在静止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才会落在车厢的原来位置B.人在沿直线加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C.人在沿直线匀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D.人在沿直线减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参考答案:B3. 小球在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进入水平面后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在图2中可以反映这一运动过程中小球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是( )参考答案:C4. (多选)如图所示,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的2倍,P、Q分别是大、小轮边缘的一点, 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一半。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点与Q点的线速度大小相同 B. Q点与S点的角速度相等C. Q点与S点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4:1D. P点和S点的周期相同参考答案:ACD5.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图像如图所示,那么0~t0和t0~3t0两段时间内A. 位移大小之比为1∶2B. 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C. 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D. 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2∶1参考答案:AC解:设物体的最大速度为v,根据v-t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大小等于位移,则得位移之比为x1:x2=vt0:v?2t0=1:2.故A正确根据v-t图象斜率的绝对值等于加速度大小,则得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1:a2==2:1.故B错误在0-t0时间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0-3t0间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平均速度公式得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均为,故C正确,D错误故选AC点睛】v-t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面积”大小等于位移,掌握这点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所在.二、 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6. 船在100m宽的河中横渡,船在静水中的航速是5m/s,水流的速度为3m/s.试分析:(1)船能否到达正对岸 (填“能”或“不能”)。
2)船至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达到对岸 s3)船登陆的最小时间是 s参考答案:(1)能(2)25 s3)20sm7. (6分).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人站在车厢旁的前端观察,第一节车厢通过他历时2s ,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6s,设各节车厢长度相等,则这列火车共有 _____________节车厢;最后2s内通过他的车厢有 节;最后一节车厢通过他所需时间为 s.参考答案:8.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前1/3时间内平均速度为2 m/s,在余下的时间内平均速度为3.5 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若前1/3的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2m/s,余下的位移的平均速度为3.5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参考答案:9. 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记录了下图所示的一段轨迹ABC.已知物体是由原点O水平抛出的,C点的坐标为(60,45),则平抛物体的初速度为v0=___________m/s,物体经过B点时下落的高度为hB=___________m.(取g=10 m/s2)参考答案:2 0.210. 如图甲所示,2011年11月3日凌晨,我国“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首次成功实现了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这是我国载人太空飞行的又一个里程碑.设想在未来的时间里我国已经建立了载人空间站,空间站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而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此时无法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某同学设计了在这种环境中测量小球质量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光电传感器B能够接受光源A发出的细激光束,若B被挡光就将一个电信号给与连接的电脑.将弹簧测力计右端用细线水平连接在空间站壁上,左端栓在另一穿过了光滑水平小圆管的细线MON上,N处系有被测小球,让被测小球在竖直面内以O点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1)实验时,从电脑中读出小球自第1次至第n次通过最高点的总时间t和测力计示数F,除此之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被测小球质量的表达式为 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1)中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参考答案:11. 如图所示v-t图象,表示质点做 运动,它的初速度为 ,加速度为______,前20s内的加速度是_____,第30s末的加速度_____。
参考答案:匀减速直线,30m/s,-1m/s2,-1m/s2, -1m/s212. 右图把一个小球放在玻璃漏斗中,晃动漏斗,可以使小球沿光滑的漏斗壁在某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的向心力是由________________提供的,更加用力的晃动漏斗,使小球运动到更高的水平面上,则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_______,线速度________,角速度_________,向心力大小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者“变小”)参考答案:重力与弹力的合力、变大、变大、变小、不变13. 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取g,以速度v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T秒后仍从原地以同样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另一物体,要使两物体在抛出点上方相遇,则时间T必须小于 ,相遇处离抛出点的高度为 参考答案: 三、 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14. (4分)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时,他先把弹簧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为L0 ,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然后用竖直向下的力F拉弹簧下端,测出弹簧的长度为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作出F-x图象,可能是图中的 图(其他操作都正确) 参考答案:A15. (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以下表格所示,为了算出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 。
计数点序号123456计数点对应时刻/s0.10.20.30.40.50.6通过计数点的速度/cm·s-144.062.081.0100.0110.0168.0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公式a=算出加速度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算出加速度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选取图线上相距较远两点所对应的速度,用公式a= 算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参考答案:C 解析解:AC、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如果只使用其中两个数据,由于偶然误差的存在可能会造成最后误差较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考虑到误差,不可能是所有点都整齐的排成一条直线,连线时,应该尽量使那些不能画上的点均匀地分布的两侧,这样图线上会舍弃误差较大的点,由图线上任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及时间,用公式a=算出加速度,所以误差小;故A错误,C正确.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当纵坐标取不同的标度时,图象的倾角就会不同,所以量出其倾角,用公式a=tanα算出的数值并不是加速度,故B错误.D、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加速度是一个什么函数,如果是一个变化值这种方法完全是错误的,除非你能确定加速度是什么函数,故D错误.故选:C.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16. 如下图所示,让摆球从图中的C位置由静止开始摆下,摆到最低点D处,摆线刚好被拉断,小球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由D点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小孔A进入半径R=0.3m的竖直放置的光滑圆弧轨道,当摆球进入圆轨道立即关闭A孔。
已知摆线长L=2m,θ=60°,小球质量为m=0.5kg,D点与小孔A的水平距离s=2m,g取10m/s2试求:(1)求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多大?(2)若小球能进入圆轨道后恰好能做圆周运动,求粗糙水平面动摩擦因数μ20.(13分)参考答案:17. 如图,一个质量为0.6kg 的小球以某一初速度从P点水平抛出,恰好从光滑圆弧ABC的A点的切线方向进入圆弧(不计空气阻力,进入圆弧时无机械能损失)已知圆弧的半径R=0.3m , θ=60 0,小球到达A点时的速度 v=4 m/s 取g =10 m/s2)求: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 ;P点与A点的水平距离和竖直高度;小球到达圆弧最高点C时对轨道的压力参考答案:(1)小球到A点的速度如图所示,由图可知(2) 由平抛运动规律得: 18. 以v0=20m/s的初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质量为m=5kg物体,物体落回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v=10m/s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不变,且和地面碰后不再反弹 (以地面为重力零势能面,g=10m/s2),求:(1)物体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2)物体在离地面多高处,物体的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
参考答案:解:(1)设物体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为Ff,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则由动能定理可得:上升过程: 下降过程:由以上两式可解得:N(2)物体上升到h1处时,其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则由动能定理得:所以有:m物体下降到距地h2处时,其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则由动能定理得:所以有:所以物体在离地面7.69m和3.57m高处时,其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