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株潭城市群的形成、发展研究.docx
18页叶嘿@G/寸册SLOZ :便甘 理懐更心黑覩9 -hw目录综述 3一、 范围界定 3二、 该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41、 城市群的形成 42、 城市群的发展 43、 发展现状 6三、 该城市群的区域基础分析 61、 区域白然地理条件 61、1地貌 61、2气候 61、3 水文 71、4 土壤、植被 72、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7四、 该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分析 9五、 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101、 现状 101、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 101、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101、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111、 4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22、 特征 132、 1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132、2增长潜力较强 132、3科教和智力资源丰富 132、4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势 14六、 该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141、 政策机制 141、1基础设施建设 141、2区域政策 151、3户籍政策及行政区划调整 162、 投资机制 163、 乡镇工业、商贸帀场集聚布局机制 164、 辐射机制 17七、 该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分析 17八、 参考资料 18综述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 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 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岳阳市誉阳市市泳州市张吾界市幫施市警市轄阳市-长沙市如市霸市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 一体化实验的案例”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之下,通过项目 推动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为其他城市群做了榜样不与中部六省争龙 头,致力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范围界定关于长株潭城市群范围的界定,现在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观点:三市市域,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第二观点: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地区),主 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 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 域涟水一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一河口地区(含易俗河镇域、河口镇域、梅林桥镇域)约200平方公里,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536.7平方公里(即株洲市辖!1!区: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和株洲县泳口地区(含泳口 镇、雷打石镇、南阳桥乡、白关镇)约2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为4500 平方公里左右。
第三观点「3+5”城市群战略,即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和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5市的大部分地区,即湖南东部 城镇密集地区,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而在本篇的论文中我们采用的是第一种观点:即三市市域范二、该城市群的发展历程1、 城市群的形成上世纪50年代,三市合一建毛泽东城”的构想提出;[1]上世纪80年代初,原省社科院副院长、经济学家张萍提出长株 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 略决策2、 城市群的发展1998年,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编制 实施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2007年12月14 H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行文批准长株!1!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区”;2007年,长株潭三市被整体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享受东北老 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延伸2008年2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 设北京等30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通知》,批准在长株潭建设综 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08年“月28日,长沙市排污权交易启动;2009年6月28日,成功实现长株潭三市长途区号统一为0731 , 号码升8位,长株潭通信一体化步伐加速;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正式通车;2010年3月26日,沪昆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开工建设;2010年6月30日,长株潭城市群城际铁路长株潭线开工建设;2010年8月16日,长株潭地区“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启动。
2011年7月19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行, 第二跑道建设工程同时启动,机场进一步向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发 展;2014年10月9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联合公布了2014年度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名单,确定北京、上海、广州、长株潭城市群等39个城市(城市群)为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是唯一的城市群3、发展现状如今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 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 1373.6万,分别占全省13.3%和20.8% , 2013年长株潭三市实现GDP 10539.19亿元,占全省43.01%是 湖南发展的精华地区城市群初步形成了一批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高 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传承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浓郁的产业集 群;优势产业集群的配套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提升三、该城市群的区域基础分析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1地貌位于湘中丘陵地区,城区大都在湘江河谷平原区,地势起伏较为 和缓,反差强度不大,近80%的面积在海拔150米以下地貌类型 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水面等1、2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湿多变,夏秋多睛,严冬期短,暑热期长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640-仃00小时热量资源富足,平均气温16.7-17.4Co降水量较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全年降水量为1200-1500毫米1、3水文湘江是境内主要的河流,境内河流大都属于湘江水系湘江由南 向北贯穿长沙全境,把城市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湘江干流在株洲 市域内全长89.6公里,占湘江总长的10.46%o湘江、涟水、涓水都 流经湘潭总体来讲,境内水系完整,河网密布;水量较多,水能资 源丰富;冬不结冰,含沙量少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 0 6 9立方米1、4 土壤、植被境内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其余还有菜园土、潮土、山地黄壤、 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地 带性植被类型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长期的农垦、砍伐和城市 化,原生植被大都被此生植被代替森林覆盖率达5 4・7% ,具备 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首先,长株潭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优越、水热资源丰富而且 分配较为均匀,动植物资源丰富并且矿产资源禀赋较好,铅锌矿、 镭矿、铀矿、煤碳、海泡石、高岭土、水泥灰岩等资源较为丰富。
其次,长株潭地区产业基础良好,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是六大国 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金属等先 进制造业以及广播影视、出版、动漫等服务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此外,长株潭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人才素质高,湖南近63%的高 校集中在长株潭,科研单位及科技人员也主要集中在长株潭长株潭 三市聚集了湖南省90 %以上的科研人员和80 %以上的科研成果, 拥有1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 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9个博士后流动站,两院院士达45人还集 中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中 南林业科技大学等一大批知名高校;还拥有1个国家级技术开发区、 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长沙现有普通高等院校三十多所, 在校学生近三十万人,科研开发机构97个,各类科技人员27万多 人,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该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分析长株潭城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地处我国南方“十字路口”的枢纽位置,该地区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是湖南省 的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商业、金融的核心区域,素有“金三角” 之称长株潭地区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 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从长株潭三市在湖南和我国经 济格局中所处的经济地理区位和空间位置看,该区域不仅是湖南经济 的心脏地带,而且是我国南方最好的城市群建设地域之一境内交通十分方便,有京广、浙赣、湘黔铁路以及武广高铁通过, 107. 309、320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上瑞高速公路从此过,三市 环线和长潭、长株等高速公路,构成一条完整的公路环线,而且长株潭公交一体化线路已开通黄花机场已架起湖南至全国各大中城市的 桥梁,交通便捷长株潭城际铁路项目于2010年6月30日正式开 工建设,城际铁路全长96公里,共设21站,全线最高运行时速为160公里工程预计于2016年竣工通车,长株潭三市之间的交通时间将缩短为30分钟以内该条线路共设车站21个,以长沙站为中 心五、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1、现状1、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2013年,长株潭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4.54% ,比全省平均水平 47.96%高出16.5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53.73%高出10.81个 百分点随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拓展,城市群呈现融城之势1、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GDP 115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总量占全省的42.19% ,增速比上年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快1个百分点。
2014年三市的产业结构分别为:长沙4.0 :54.3 :41.7 ; 株洲 7.9 : 59.3 : 32.8 ;湘潭 8.4 : 57.3 : 34.3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一些领域的优势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在农业发展上,传统的粮棉油和具有特色的蔬菜、水产品、林特产品等品种繁多,附加值高在工业发展上,建筑、装备制造、钢铁 有色、卷烟制造等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服务业发 展上,以长沙为中心,商贸、运输、邮电、金融、科教、旅游、房地 产、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发展优势明显在第二产业保 持对国民经济有力支撑的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增 大,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6:56.96:36.26 ,而全 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6:46.2:42.2,这说明长株潭第二产业相对全省■妙GDP总里(亿元)■株洲GDP总重(饭)■糖GDP总里(亿元)—妙霹(%) —株洲麗(%) —糖體制1、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群区域内先后建成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公路交通、通 信、电力、饮水和水利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长沙市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不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