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ppt

56页
  • 卖家[上传人]:qt****68
  • 文档编号:52482767
  • 上传时间:2018-08-2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32KB
  • / 5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在高一地理教学中主要学习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高一地理必修课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学习人 文现象的区位因素,侧重经济地理 选修(一)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拓宽人 文地理基础知识, 侧重于非物质的人文地理内容 地理选修(一)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定位地理(选修一)教材安排的层次 u首先,安排人口地理的内容是关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迁移等基本活动的 u其次,安排城市地理的内容有了人口,就要有居住地 ,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口地理是城市地理的基础,居住活 动也是人类比较基本的社会活动 u再次,安排文化地理和旅游地理内容,人类的文化和旅 游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 u最后,安排政治地理的内容,人类的政治活动是最高层 次的社会活动综合国力的评估,包括人口、文化等因素 同时,政治地理状况对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 和旅游地理等状况有很大反作用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来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逐 步加强人文地理综合性,逐步提高对人文地理的认识水平 地理选修(一)教材的分析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n知识结构n重点难点n教材分析n教学策略n大纲要求一、知识和能力: 了解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地区分布 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 结合中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结合实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 影响 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 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大纲的要求大纲的要求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阅读人口发展模式的有关图表,分析人 口发展基本模式的特点 2.绘图分析:根据资料绘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和土 地、经济增长的关系 3.联系实际:从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找出一至两个典型 事例,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1.1 人口再生产知 识 结 构1.1 人口再生产重点: (1)结合实例理解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及其原因 难点: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重 点 难 点教 材 分 析1.1 人口再生产教材中给出了人口再生产的简单定义(即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时代更替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 对此内容能理解就可以了,不必强求记住。

      一、本节首先讲什么是人口再生产二、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学研究 的一个重要内容 采用了“四种”划分法 ——原始型、传统型、 过渡型、现代型1.1 人口再生产原始社会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极高且基本处在同一水 平,且变动幅度很大,经常出现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的情况,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在农业社会,出 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已有了较 大的提高,死亡率已呈现出一定幅度的下降,从总 体上看,出生率高而稳定,死亡率下降仍较高,自 然增长率低或不高,但平均来看远高于“原始型” 因此教材把原始时期和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再生产 类型分别划分为“原始型”和“传统型”1.1 人口再生产如何区分不同的类型“过渡型”出现在产业革命时期其特征是:高出生 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原因是:产业革命 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导致人口死亡 率开始快速下降,而人口出生率下降速度较缓慢, 人口自然增长率初期持续上升,后期虽然下降,但 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这是从“传统型”向“现代型” 转变的必经阶段,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因此称为 “过渡型”1.1 人口再生产“现代型”出现在后工业化社会。

      其特征是: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原因是工业化已经 完成,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经济、政治 和文化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人口死亡率 下降到很低水平并稳定以后,出生率也持续下降到 与死亡率相当的水平,人口发展表现为低增长或零 增长甚至负增长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世代更替缓 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高高低) 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高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低高) 出生率下降、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型(较高、低、低)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低低)P3表1.1“芬兰1785—1976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表”中各阶段数值的含义及依此进行人口再生产类 型的判断即教材在描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时,虽然没有特 别强调,但已说明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死亡 率下降开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 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 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 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

      可 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 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基本原因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为什么从死亡率 的下降开始?三、有关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教材4页2005年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变化表 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或地区(北美、欧洲、大洋洲等) 已经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 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人口 死亡率虽然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出生率仍然较 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80%,因此世界 人口再生产类型也属于“过渡型”从表中看出发达国家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所以人口死亡率较高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不一定越低 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由上表看出,分年龄组死亡率甲人口小于乙人口, 说明实际上甲人口的死亡率比乙人口小,但计算出 的总人口死亡率甲人口却大于乙人口这就是人口 年龄结构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因为甲人口的老年人 比较多,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一)设计问题、指导自学1、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在人类社会历 史上出现过哪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时期、特征及形成其特征的原因 二)注重图表数据的分析运用: 1、利用图1.1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可以分析各个类 型的特点 2、P3表1.1“芬兰1785—1976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 中各阶段数值的含义及依此进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3、利用5页的活动指导学生绘制图形,并根据绘制的图形 简要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教 学 策 略知 识 结 构1.2 人口数量与环境重 点 难 点 重点: (1)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2)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难点:人口数量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辩证关系1.2 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 率的变动,是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一、人口数量的变化:1.2 人口数量与环境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 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1、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 是主要影响因素生育率的变化主要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 等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例如:妇女 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子女越少,呈负相关教材中图1-21.2 人口数量与环境生育率与出生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在于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 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也高;区别在于生育率 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一般指15— —49岁的妇女)的关系,而出生率表现的是新 出生人口与全体人口的关系怎样理解生育率和出生率?1.2 人口数量与环境2、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既有社会环境 因素,又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 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死亡率变 化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课文从地理角度 出发,重点讨论了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环 境污染等三个方面对死亡率的影响气候、水、土壤等对死 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 ;(例如:克山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关系) ;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海啸等,往往使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环境污染是造成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1.2 人口数量与环境1、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给资 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2、人口数量增多,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 上升,使排污量剧增; 3、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 模扩大,从而出现大量的生产废弃物。

      三、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1.2 人口数量与环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 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四、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既不能把人口数量的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的唯 一决定性因素,也不能无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 境恶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2 人口数量与环境1、图表分析法 (1)例如:教材P6 “按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 育的子女数” 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判读首先明确横坐标和纵 坐标各表示哪些内容即横坐标表示其受教育程度、纵坐标表示生 育子女数;然后结合图例明确黄色与蓝色柱状分别表示城市与农 村妇女生育子女数;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妇女接受教育程度 越高,生育子女数越少 (2)例如:通过图册P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图的判读, 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资源的影响、 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 例如: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通过案例说明自然因素、自然 灾害、环境污染(伦敦烟雾事件)对死亡率的影响,加深学生对 问题的感性认识 3、列表对比、归纳法 例如: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阅读图册上的 图归纳结论。

      教 学 策 略1.3 环境人口容量教 学 策 略1.3 环境人口容量重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重 点 难 点教 材 分 析 首先,教材介绍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讨论 了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接着,教材 简单地讨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问题,主要 介绍了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几种观点, 以及对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 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容量的定义,教 材主要讨论了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开放 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四方面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 的制约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资源种类繁 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 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2)生活 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 生活的消费;(3)地区的开放程度较大的地区可 以获取更多的资源等,则可以增大人口容量4 )还有许多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 容量也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 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具体进行环 境人口容量的估计,而是要求学生认识环境人口容 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并了解有关环境人 口容量估计的不同观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 不确定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 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但在具体时期内(如定义中 所指明的),假定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 变时,可以对环境人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