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小农户发展动态与衔接机制研究-毕业论文资料.docx
23页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小农户发展动态与衔接机制研究新时代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优先解决小农户发展问题文章基于农村改革以来小农户的实际演变过程,界定并提出了小农户的识别标准,并对其分化的动态特征和发展的情境选择进行了比较分析、前景判断一是小农户将在总量减少的趋势下,朝着农业在家庭层面的副业化、在劳动力层面的专职化、代际分工向代际传递转型的方向演变,部分小农户渐进性退出农业,部分小农户则发展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来源;二是在农村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小农户已经形成了专职化、组织、产业化的情境选择,为具有不同分化特征的小农户提供了衔接现代农业的多元路径;三是政策上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优先支持小农户沿着规模化、专业的方向发展壮大,为小农户选择不同发展情境提供制度支撑,帮助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必须注重动态特征与情境选择的相互匹配,制定策略性、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的衔接路径组合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和核心任务。
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习俗、制度等特殊因素塑造了中国小农户的独特特征,既表现为小农户应对外部冲击行为响应的路径依赖,也表现为经济结构、制度环境、外部约束等营造的小农户发展的情境选择同时,相对一致外部环境塑造的不同分化类型的小农户群体,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生命周期的阶段性演变特征中国小农户演变的独特性与阶段性,共同构成了小农户演变的动态特征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必须以其动态特征为基础,结合所处的情境选择,科学合理地设计衔接策略及政策措施那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小农户的动态特征、情境选择是什么?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中国小农户演变规律具有理论价值,对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也具有现实意义一、文献综述研究中对小农户的普遍关注,起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2017年3月6日北京日报第18版《小农生产过时了吗》一文的批示该文的基本观点是,小农在农业生产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并未过时,中国农业现代化不能抛弃“小农经济”(这里的“小农”就是本文所指的小农户)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随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成为“三农”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焦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初期,学界提出了农户家庭经营合理性的理论观点,为长期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了贡献但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理论界对小规模农户经营农业合理性的认识逐步消减,普遍把小农户理解为“传统小农”,并秉持“小农消亡论”,认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不兼容,必须以规模化经营主体替代小农户只有少数学者认识到小农户存在的合理性和长期性如罗伟雄、陈武认为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组织农业生产是中国农业现实而又合理的选择丁长发认为现实中并不具备小农户消亡的历史条件,小农户会长期存在赵佳、姜长云认为兼业小农或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家庭经营的二元选择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后,学界重新认识并重视小农户存在的合理性和长期性,意识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兼容性,并展开深入研究一是关于小农户的重新认识研究二是关于小农户的分化特征研究三是关于小农户的发展路径研究关于小农户及其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为推动其衔接现代农业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但现有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改进空间从“小农消亡论”向“小农优势论”的突然转变之后,理论框架的完善和更新尚未完成,仍未突破解释传统小农的固有思维和理论框架,缺乏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
对中国小农户的认识,忽视改革过程中小农户的演变过程,过度偏重以国外农户发展过程为坐标描述中国小农户前景,使得对中国小农户分化和分类的研究不能反映实际的动态特征加上针对小农户的统计体系与实际偏差较大,导致不少研究中提出的政策措施,忽视了小农户成长路径的多样性和内生需求的多元性因此,以中国小农户的演变过程和行为逻辑为依据,以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为背景,分析判断中国小农户发展的动态特征、情境选择,进而提出系统化、针对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对于未来顺利推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二、小农户识别的标准厘定小农户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来源,进行小规模生产经营但哪些是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边界是什么,尚不清楚目前,关于小农户的认定已经有一些初步讨论,如把小农户认为是不流转土地的家庭承包户,小农户和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还存在“中农户”这些讨论有助于认识小农户“小”的特征,但却忽视了小农户动态的、分化的、发展的特征研究小农户,首先是需要一个简单易识别的统计标准体系,来反映小农户的数量、结构和特征目前,在统计上尚没有对小农户进行明确界定,研究中提出的小农户概念、分类等多数不易识别,也难以量化为统计指标,亟须建立专门针对小农户的统计指标。
要在统计上准确识别小农户,需要从规模特征、从业范围和收入结构上进行重新厘定一是重新认识小农户的农业规模特征常用“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来形容小农户“小”的特征土地规模小是中国小农户的典型形态,也是统计和研究中最常用的小农户特征指标但随着高值农业的发展,仅以土地规模不能反映小农户的规模特征土地规模仅对粮食作物及产出价值相当的大田作物有规模特征的表征意义对高价值或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及设施农业、特种种养、高端农业来说,土地规模已经失去了对农户规模的衡量价值从事这些领域的农户,“一亩三分地”上产出的价值有可能超过种粮大户的产值或收入,如果按经营土地面积算,仍会归入小农户范围,实际上他们已经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准确衡量小农户的规模特征,就应该以农产品产值或者销售收入替代土地面积,来判断农户经营规模大小如果家庭农场或种养大户算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他农户算作小农户的话,就应该以粮食种植领域的家庭农场或种养大户最低经营规模对应的产值或销售收入作为基准,来衡量其他领域农户是否属于小农户范畴当农产品产值或销售收入小于基准值时就可认定为小农户二是重新认识小农户的农业收入来源从事农业是小农户的必备条件,农业收入是小农户的必然收入来源,更是农户规模的重要反映指标。
统计中主要用农业经营总收入或净收入来反映农户农业收入水平但对农业经营的范围限定在种养生产环节随着农业分工分业的深入和农业产业链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链的二三产业环节,特别是农业生域农户在农业的从业领域扩大到农业全产业链后,如果再仅以农业经营收入衡量农户的农业收入,就会导致遗漏农户的部分收入和部分农业产业链范围内的农户因此,需要扩大农业收入统计范围,把农业生农业产业链二三产业环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等考虑进来这样既能准确反映农户收入水平的动态特征,也能客观呈现农户从业范围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动态发展状态简单理解,农户的农业收入来源统计应以农业产业链为范围调整范围后的农业收入水平,就可以作为农户规模的重要指标,界定小农户的边界三是重新认识小农户的农业从业形态小农户具有明显的分化特征通常把是否兼业作为分化的主要的反映维度统计上,常用农业经营净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把农户划分为纯农户、两类兼业户和非农户这种划分方法已经与现实明显不符除了上述提到的农业收入来源需要调整外,单按收入比例来衡量已经不能客观反映农户的从业形态其中,非农收入占比大于80%的纯农户,既包括了收入过少的老龄农户,也包括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
农业收入占比20%~80%的为两类兼业户这也与实际明显脱节农户兼业已是普遍形态,并深入到家庭内部务农劳动力的兼业和代际分工,农业收入总体上占比已经非常低,按照农业收入占比划分两类兼业户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农业收入占比小于20%的非农户,实际上也包括了相当多种地的小农户因此,要反映农户的农业从业形态和分化发展特征,应主要看农户农业劳动力的从业形态,才能客观反映农户兼业状态和发展形态这就为界定小农户提供了新的维度是否兼业并不是区别小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的标准应该以当地非农行业就业平均收入为参照,以农业劳动力务农收入水平来识别小农户当农户农业劳动力收入低于当地非农行业就业平均收入时,就可以认为是小农户;大于时就可以认为是规模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上,界定小农户边界的基本思路是,将农户的从业范围和收入来源扩大到农业全产业链,再以农产品产值或销售收入、农业经营净收入或农业劳动力务农收入等不同维度的指标替代以土地规模为主的农户规模衡量指标依据上述提出的界定方法,选择规模较小的标准来界定小农户这样既便于设置易于统计的指标,也可以全面客观反映小农户真实的发展动态同时,把对小农户分化特征的客观描述,从用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为主要维度,转变为农业劳动力从业领域、从业形态等。
如根据农业劳动力的从业范围,将小农户分为种养经营营户;根据农业劳动力是否兼职从事农业,来判断小农户是否为兼业农户三、小农户演变的动态特征:基于多重维度的重新审视中国小农户的独特性源于数千年农耕文明积淀形成的耕作传统、经营习惯、行为风俗,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改革、发展过程相互作用,塑造了由形态分化、行为逻辑和结构转型共同构成的动态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完成了土地革命,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小规模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经营体系随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组织制度演变,农业基本经营制度转变成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以生产队(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单元农村改革启动后,农业家庭经营方式重新确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及为标志,在以生产队(大队)为基本单位内的土地规模上均分、等级上切割形成的同质化小农户为起点,重新开始了小农户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农村渐进的市场化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变迁、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要素流动(农民工)、农村产业结构演变等外部因素形塑下,诱导小农户沿着兼业化、专业化、规模、非农化等方向形成了多元化演进路径这些多元演进路径相互作用,使得未来小农户呈现如下动态演变特征。
一)收入结构视角:以农业为主业或副业的双重演化格局未来,大多数小农户,如果不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很难再以农业支撑家庭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通过从事二三产业或务工就业来实现家庭收入的持续增长小农户家庭收入来源已经实现多元化,农业收入的地位持续下降,已呈现出农业副业化持续稳固的态势1985—2019年第一产业经营纯收入或净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66.4%下降到23.3%,未来收入比重还会持续下降这意味着,农业只能作为绝大多数小农户的副业,不能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当然,有部分小农户沿着规模化或专业化的方向成长,实现了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并以农业为主业但这部分农户占小农户的数量比重很低,主要是从事规模经营、畜禽养殖、特色种养等领域的农户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全国有20743万农业经营户,其中只有398万户为规模农业经营户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需要重视但不应依赖农业的增收作用未来,部分小农户会在农业领域创业,向规模户、专业户成长,农业增收功能的体现主要集中在这部分小农户二)从业形态视角:部分成员专职兼业或专职专业的双向演化格局在只有少数小农户以农业为主业的情况下,兼业已经成为中国小农户普遍意义上的从业形态特征。
农村住户的家庭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非农领域务工,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2008—2019年,农民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