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新教材)ppt-人教版课件.ppt
39页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新教材)秋词(其一)/刘禹锡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潼关/谭嗣同秋词(其一)(唐)刘禹锡o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逢秋悲寂寥,o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秋日胜春朝o晴空一鹤排云上,晴空一鹤排云上,o便引诗情到碧霄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o刘禹锡,唐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诗豪”之称o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柳宗元并称“刘柳刘柳”,与韦应物韦应物、白居易白居易合称“三杰三杰”,并与白白居易居易合称“刘白刘白”,有陋室铭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生字词解析o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o2.春朝(zh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o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层,领空直上o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o5.碧霄:青天译文o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o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o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o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问题o同学们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好,为什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o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创作背景o“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夜雨寄北(唐)李商隐o君问归期未有期,君问归期未有期,o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夜雨涨秋池o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共剪西窗烛,o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o李商隐,晚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义山,号玉溪(谿)生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樊南生,河南人。
o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pin)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杜牧合称“小李杜小李杜”,与温庭筠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ng)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生字词解析o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o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o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o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o5.秋池:秋天的池塘o6.何当:什么时候o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o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o9.却话:回头说,追述译文o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o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鉴赏o你喜欢哪一句诗歌,为什么?君问归期未有期君问归期未有期o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o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何当共剪西窗烛o“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却话巴山夜雨时o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创作背景o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南宋)陆游(南宋)陆游o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孤村不自哀,o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为国戍轮台o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卧听风吹雨,o铁马冰河入梦来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陆游o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生字词解析生字词解析o1.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无所作为僵,僵硬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自哀:不为自己哀伤o2.思:想着,想到戍(思:想着,想到戍(sh)轮台:在新疆一带)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o3.夜阑(夜阑(ln):夜深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夜深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目中“风雨大作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飘摇之中,“风吹雨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深夜尚难成眠o4.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译文译文o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o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鉴赏鉴赏o哪句诗体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o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尚思为国戍轮台戍轮台”是对是对“不自哀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僵、卧、孤、村”四字写出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僵”字写年迈,写肌骨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衰老,“卧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孤”字写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音;“村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o但接下去但接下去“不自哀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尚且“不自哀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o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
其次,虽说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创作背景o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岁,虽然年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