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行为与大教育-略谈如何面对孩子的一般偏离行为.docx
5页“小行为”与“大教育”——略谈如何面对孩子的一般偏离行为 摘要:一般偏离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伴随现象面对孩子异常的“小行为”,家长和老师要有“大教育”的眼光,冷静对待孩子的偏离行为,剖析偏离行为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给孩子营造有安全感的成长空间关键词:偏离行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偏离行为,是指与社会规范相冲突的行为偏差或行为反常现象它既具有社会学意义,也具有心理学意义偏离行为的实质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分为一般偏离行为(也叫轻微偏离行为)和严重偏离行为严重偏离行为会导致违法犯罪,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其矫正要求已超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一般偏离行为更具普遍性它与孩子的日常行为混杂在一起,人们对这种行为及其影响会“习以为常”,从而忽视它的危害一般偏离行为对他人以及对孩子本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行为能力不断增强,一般偏离行为可能发展成严重偏离行为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视角,谈谈一般偏离行为的应对1.正确认识:一般偏离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伴随现象”所有的孩子都不完美,培养孩子要冷静面对孩子的偏离行为和“问题”这是家长和老师都应当具备的常规心态偏离行为是伴随孩子成长的普遍现象。
但偏离行为在不同个体、同一个体的不同成长阶段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的程度和频度有很大差异,影响也有很大不同所以纠正孩子的偏离行为,是一个具体的个性化教育过程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和老师都抱着相当高的期望,容易不自觉地成为“理想主义者”,甚至成为“完美主义者”但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都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孩子在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上不可避免会与环境和“规则”发生冲突,导致偏离行为增多,频繁“犯错”、“出问题”,成为众人眼里的“熊孩子”另一方面,家长和老师习惯于以成年人的视角,带着主观经验和“权威”,用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的表现,忽视了特定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不习惯于甚至排斥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及原因这种不平衡的关系并不利于家长老师与孩子的正常沟通与合作,因此对解决问题起不到积极作用相反,会让问题复杂化甚至恶化,导致一般偏离行为升级到严重偏离行为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个体教育经历问题面对孩子的偏离行为和不良习惯,家长、老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问题,从孩子的偏离行为或者所表现出的问题着手,分析判断孩子所需要的教育,主动寻找和抓住教育时机。
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出现偏离行为,恰恰是由于正常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而造成的,也就是说,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平时要关心、了解孩子的情感、思想和需求,及时化解孩子认知上、情绪上和行为上的矛盾与障碍即使孩子出现问题,也要善于把“人”与“事”分开,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而要给孩子“解疙瘩”2.默契配合:家长与老师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孩子的偏离行为考验的是家长和老师的价值观,考验的是双方的默契与配合孩子的问题解决效果如何,重点不在于孩子本身,而在于周围人的态度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问题”都会表现得很敏感所不同的是,家长的敏感主要源自于亲情,关注的是“问题”对孩子本身乃至家庭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因而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袒护”;而老师的敏感多数体现为一种职责应激,更侧重于评估孩子的“问题”对“规则”或者“原则”的破坏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所以,学校和老师对犯错的学生会进行惩戒家长和老师由此会产生意见分歧或态度差异,这种分歧和差异如果涉及到事件或行为定性,一旦反馈给孩子,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往往比“问题”本身更具有破坏力例如,它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偏离行为做出误判,导致偏离行为在认识上被“合理化”;或者造成孩子思想态度上的“两面性”或“阳奉阴违”,严重时可能导致孩子激烈的自我意识冲突。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的“答案”必须明确,而且要与老师的意见一致只有“答案”一致,孩子才能正确归因因为产生问题的原因要比问题本身更值得关注前文提到,孩子的偏离行为是某种教育滞后或缺失的信号,家长和老师应当加强交流沟通,共同剖析问题根源,共同研究制定“靶向性”教育措施孩子的偏离行为是个既成事实,家长和老师要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会反思,学会尊重,学会担当,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要让孩子看到家长和老师鲜明一致的态度,并给予孩子必要的批评指正,甚至要有适当的惩戒,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必要后果和责任的意识当然,也需要给予孩子清晰的向好发展的期望实践证明,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的影响直接而深刻3.避免“冷暴力”: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安全感”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被肯定,这是作为生命体所具有的“向阳性”本能在家长和老师眼里的“熊孩子”,更害怕被忽视,被否定,被歧视偏离行为是与环境相冲突的,会给孩子心理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孩子对环境就会产生不信任感、不安全感,本来就脆弱的自我意识也会遭受冲击,进而形成相应的心理防御机制,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安全”,而试图营造一种技术的、精神的或是舆论的“监管”环境,通过严格约束来纠正孩子的偏离行为。
这样简单而粗暴的环境,可能会暂时地局部地让孩子的偏离行为有所收敛,但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需要等等并未得到改善,很有可能被压抑成另一种情绪和行为方式,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风险性对孩子而言,有安全感的环境才能让他(她)找到适当宣泄和释放的窗口,获得正常的沟通和理解,也才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这对于他们认清“问题”纠正“错误”具有积极意义安全感能够唤醒孩子内心积极的、与社会规范相适应的成长能量;相反,缺乏安全感,孩子调动起来的就会是消极的、背离社会规范的能量,比如对抗或者逃避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常常不是陌生人,而正是他(她)最亲近的家长和老师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坚持一个逻辑:我是为你好,所以怎么做你都必须接受这是一种强制性的“爱”,或者说是一种变异的以“爱”为招牌的控制手段这恐怕是最普遍的亲子冲突和师生矛盾的根源家长和老师担负了孩子成长太多的期望和责任,这种期望和责任同时又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压力当面对孩子偏离行为而产生的焦虑不安与这种期望和责任感发生冲撞的时候,手持权威的家长或老师恐怕很少会继续保持宽容、淡定和民主,很容易形成“冷暴力”模式,如:厌烦、不信任、疏远甚至放弃的态度、愤怒而粗暴的斥责甚至辱骂、打击和否定性的言行等等。
冷暴力”有两种极端:一是“管死”;二是“不管”这两种极端态度,对孩子来说都极具伤害性,甚至是毁灭性的因此,面对孩子的偏离行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努力克制自己的焦虑情绪,用我们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心态、情绪、言行给孩子创造一个有阳光、有温度、有色彩、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尚未定型,具有很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特点透过孩子异常的“小行为”,家长和老师要有“大教育”的眼光,洞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及时给予矫正、引导,既要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又要培养孩子勇敢面对自己“问题”和“错误”的勇气,学会反思,学会归因,学会从挫折中汲取教训,学会调控自己的偏离行为以适应社会道德准则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也是家长和老师要担起的教育责任参考文献:1.《社会心理学(第五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6年06月;2. 林崇德 《中学生心理学》 轻工业出版社 2013年10月;1-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