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欧阳修的礼乐观与新唐书礼乐志的纂修.doc
14页论欧阳修的礼乐观与《新唐书·礼乐志》的纂修孙晓辉内容提要: 《新唐书·礼乐志》是北宋前期施行礼乐治国的政治背景和庆历学风学术背景下的产物 《新唐书·礼乐志》序论与《崇文总目》礼部叙论、《太常因革礼》序皆出自欧阳修之手笔,其论贯穿了欧阳修的礼乐观欧阳修编撰《新唐书·礼乐志》的主旨就是考察唐代礼乐沿革,以唐代典章制度为宋代礼乐施政之源关键词: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 《新唐书·礼乐志》序《崇文总目》礼叙《太常因革礼》序二十四正史有三部《礼乐志》 ,即《汉书》 、 《新唐书》和《元史》之《礼乐志》 《汉书·礼乐志》开宗明义,说明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的写作原因是“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 《汉书·礼乐志》之后的《新唐书·礼乐志》 ,其修撰同样是因为北宋前期制礼作乐“礼乐之用为急” 、 “礼乐相须为用”的社会需要 《汉书·礼乐志》叙雅乐沿革,汇音乐典章和太常制度,成为《新唐书·礼乐志》的权舆欧阳修编撰《新唐书·礼乐志》时发展了班固的礼乐观,使之成为正史中篇幅最大的《礼乐志》 《新唐书·礼乐志》是北宋前期施行礼乐治国的政治背景和庆历学风学术背景下的产物 《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卷,前十卷《礼志》为《大唐开元礼》的缩写,总述仪式,使音乐附丽于礼仪;后二卷《乐志》 ,陈述唐代音乐现象并阐述音乐史识,综述唐代音乐历史,并对唐代雅乐乐律、雅乐生存的根源、俗乐乐律以及雅乐与燕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了“唐俗部诸曲,悉源于雅乐”的著名结论。
欧阳修改变《旧唐书·仪礼志》实录郊祀事件的写法,以十卷篇幅去缩写一百五十卷巨帙的《大唐开元礼》 ,其答案在于仁宗时的礼乐之“急用” ,即唐代礼乐制度“至其盛也,有足取焉” 《新唐书》卷二三《仪卫志》序言,中华书局 1975 年校点本第 481 页唐代礼乐制度“足取”以资考镜,这是欧阳修撰《新唐书·礼乐志》的重要原因一、 《新唐书·礼乐志》的修撰背景北宋至仁宗一朝,政治升平,礼乐大兴,图籍大备,使北宋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序录中盛赞“庆历之际,学统四起” 以庆历时期为中心延展到整个仁宗朝的文化现象,统称为庆历学统何泽恒:《欧阳修之经史学》第一章第二节“庆历学风之兴起”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郑因百先生指导硕士论文,1976 年油印本又刘昭瑞:《庆历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期》 , 《宋辽金元史》1991 年第 4期经学、史学、文学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同时乐律学、金石学等学问在此时业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北宋经学尤重《周易》 、 《春秋》和《周礼》三经对《周易》重新阐释导致宋义理之学的兴盛;《春秋》之学则直接影响了北宋的史学,使之在经学的启发下走上正统史学的道路;而以《周礼》之礼乐刑政言治理国家,使北宋礼学复兴,并走上实用礼学的道路。
总之,北宋儒学复兴正是宋代学术复兴本章拟从北宋礼学、史学和乐律学背景下考查《新唐书·礼乐志》的纂修一)礼学仁宗时经学的突出成绩是礼学的发展经学乃宋学之核心, “经学自汉至宋初未尝大变,至庆历始一大变也” 皮锡瑞:《经学历史》第八《经学变古时代》 以孙复疑传、欧阳修疑经,至李觏议古,使经学疑古、经学致用成为时尚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 ,疑《孟子》 ,讥《书》之《胤征》 、 《顾命》 ,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这一时期礼学重要特征是礼学成为实际之学——以礼学为中心探讨礼乐刑政诸端政策,使礼制为政治服务仁宗时“皇祐明堂之议”是一场礼学大讨论,反映了朝廷重视礼制的倾向 《太常因革礼》的制定乃是北宋礼学的集大成之作对《周礼》重新阐释和理解是北宋礼学发展的基础宋人重视《周礼》 ,旨在取法三代以为王制李觏有《周官致太平》 ,王安石据《周礼》而推变法新政,并著《周官新义》 ,皆演绎《周礼》以切时用自胡瑗分经义、治事两端讲学,宋儒求经致用之风渐兴他们研究仪注之学,将礼学视为施政立教之本凡经国之策,修身之学,皆以礼制为准则。
孙复《儒辱》以“仁义礼乐”为“治世之本也,王道之所由兴,人伦之所由正 ”孙复:文渊阁四库本《孙明复小集》卷三故衣食往行,宫室器皿,长幼之序,祭祀婚丧之仪,皆为礼学探讨之范畴仁宗朝礼学代表人物是李觏和欧阳修皇祐初的李觏,上《明堂定制图》 嘉祐中,太学说书著有《富国强兵三策》 、 《易礼二论》 , 《周礼致太平论》 李觏:文渊阁四库本《旴江集》卷五至十四所著《礼论》开宗明义以礼乐刑政为天下之大法,云:“曰乐,曰政,曰刑,礼之支也 ”又:“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 ”他的思想代表了这一时期礼学的笃实倾向欧阳修重礼,特重政治制度他认为礼学非玄学,礼学与治国之策密切关联欧阳修在《答李翊第二书》中说:“故为君子者,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穷性以为言 ”《武成王庙问进士策》申称:“儒者之于礼乐,不徒诵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独学于古,必可施于今 ”欧阳修推崇《周礼》 ,策问进士之时,盛赞三代之治,数问周礼制度其问:“问三王之治,损益不同,而制度文章,惟周为大备周礼之制,设六官以治万民,而百事理夫公卿之任重矣,若乃祭祀天地日月宗庙社稷四郊明堂之类,天子大臣所躬亲者,一岁之间有几?又有巡狩朝会师田射耕燕飨,凡大事之举,一岁之间又有几?而为其民者,亦有畋猎学校射乡饮酒,凡大聚会,一岁之间有几?又有州党族官岁时月朔春秋酺禜询事读法,一岁之间又有几?其斋戒供给,期召奔走,废日几何?由是而言,疑其官不得安其府,民不得安其居,亦何暇修政事治生业乎?何其烦之若是也?” 《居士集》卷四八《南省试进士策问三首之二》 , 《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 1986 年影印世界书局 1936 年版第 328页。
从以上提问可以看出,欧阳修并不一味崇尚《周礼》 ,周礼成法烦琐,不宜用于当朝他认为, “治有繁简” ,施政必“各适其宜” ,应“颁大法而守之” 这促使他考察汉唐礼制,并从中吸取适合宋代的礼制,其《问进士策》继续发问:“自三代之后,有天下,莫盛汉唐汉唐之治,视三代何如?其民田之制,税赋之差又何如?其可施于今者又何如?” 《居士集》卷四八《问进士策四首之一》 ,同上 329 页欧公言政,尤重制度而制度之要,则在礼乐 ”何泽恒:《欧阳修之经史学》第 232 页欧阳修认为唐代之政可以立法垂世,故效法唐礼成为他主要的政治思想 《新唐书·礼乐志》采唐礼之实用,礼乐并举,正是欧阳修政治思想的反映二)史学庆历史学的主要思想是史法《春秋》 ,以《春秋》笔法为正史之宗 《玉海》卷四六“正史”阐明史学之源:“历代国史其流出于《春秋》 ,刘歆叙《七略》 ,王俭撰《七志》 , 《史记》以下皆附《春秋》 荀勖分四部,史记旧事入丙部,阮孝绪《七录》记传录记史传,由是经与史分编年纪传各有所长,编年所载于一国治乱之事为详,纪传所载一人善恶之迹为详编年其来最古,而人皆以纪传便于披阅,号为正史 ”北宋流治者重视修史,并冠以《春秋》名义重训借鉴。
太宗朝所撰《汉春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四大中祥符三年仁宗朝王轸撰《五朝春秋》 ,赵瞻著《唐春秋》 ,尹洙别作《五代春秋》 ,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 ,皆说明提倡《春秋》之学,史法《春秋》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倾向,其目的是以《春秋》之体,明治乱之本,著劝戒之道一方面,北宋重视修本朝史,并强调寓《春秋》笔法宋代史馆制度严备,舍人院、崇文院、编修院、国史院、监修国史、会要所、国史日历所、太史局共同承担史职本朝编修重视《春秋》史法北宋末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云:“国朝实录、诸史,凡书事皆备《春秋》之义,隐而显 ”仁宗朝修《三朝典故》 ,以唐史为施政之范本,逐朝修《圣政》 、 《宝训》 ,建立正统史观下的修史制度参见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台湾文津出版社印行,1991 年版同时,重修前朝史也是这一时期史家的共同追求北宋学者以为五代乱世不足称道,而重视唐史特别是仁宗时期,重修唐史蔚然成风仅仁宗一朝修唐史著述有:王沿《唐志》21 卷,石介《唐鉴》3 卷,梅尧臣《唐载》26 卷,孙甫《唐史记》75 卷,李迪《君臣龟鉴》80 卷等此外,北宋初年又有赵瞻《唐春秋》50 卷、赵邻几《追补唐实录会昌以来日历》26 卷和陈彭年《唐纪》40卷。
参见谢保成:《北宋前中期的唐史研究与〈新唐书〉重修中的几个问题》 ,见《中国史研究》1997 年 4 期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六总结这一时期重修唐史之现象:“宋初绩学之士,各据所见闻,别有撰述如孙甫著《唐史记》七十五卷,每言唐君臣行事,以推见当时治乱,若身历其间,人谓终日读史,不如一日听孙论也又赵瞻著《唐春秋》五十卷;赵邻几追补《唐实录》 、 《会昌以来日历》二十六卷;陈彭年著《唐纪》四十卷诸人皆博闻勤釆,勒成一书,必多精核,欧宋得藉为笔削之地 ”孙甫以《春秋》编年之法作《唐史记》75 卷,即为重修唐史的代表作 《直斋书录解题》称“甫以《旧唐》繁冗遗略,多失体法,乃修为《唐史》 ,用编年体,自康定元年逮嘉祐元年成七十五卷为论九十二首” 石介曾仿《贞观政要》作《三朝圣政记》 ,又修《唐鉴》 ,针贬时事,以武则天暗刺庄献皇后专权云:“夫前车覆,后车戒前事之失,后事之鉴 ”“噫!唐十八帝,惟武德、贞观、开元、元和百十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女后乱之于前,奸臣坏之于中,宦官覆之于后 ”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八:“唐史臣吴兢,尝为《贞观政要》 ,臣窃效之,作《三朝圣政记》 ”中华书局1984 年校点排印本第 210-212 页。
此文道出宋人重修唐史的主要原因,正是以唐史为鉴《宋史》卷二○三《艺文志》史钞类著录修唐史著述有:孙甫《唐史论断》二卷,石介《唐鉴》五卷,范祖禹《唐鉴》十二卷,张唐英《唐史发潜》六卷,陈惇修《唐史断》二十卷,王谏《唐史名贤论断》二十卷,程鹏《唐史属辞》四卷,郑少微《唐史发挥》十二卷,叶学士《唐史钞》十卷,唐仲友《唐史义》十五卷,又《续唐史精义》十卷等,可见宋一朝修唐史之盛庆历史学之集大成者为欧阳修欧阳修通经史,重春秋笔法欧阳修学《春秋》于胡瑗、孙复,尊孙氏《春秋尊王发微》 孙氏提倡《春秋》之学,撰《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 《春秋总论》一卷,旨尊王攘夷,维护王政欧阳修又与尹师鲁交,得其春秋简重之笔法他称师鲁“长于《春秋》 ”,其文章“简而有法” 欧阳修还曾问《春秋》于刘攽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总之,欧阳修法《春秋》 “直书而不隐” ,旨在“正名分” 、 “别是非,明善恶” 《居士集》卷十八《经旨》之《春秋论中》:“别是非,明善恶,此《春秋》之所以作也 《欧阳修全集》第 132 页他视史书为国家法典,可以“垂劝戒示后世” 《奏议集》卷十二《论史馆日历状》 , 《欧阳修全集》第 849 页。
故苏辙在《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评价欧阳修之史学:“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 ,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志、考,与迁固相上下 ”《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国书店 1986 年版第 1351-1352 页朱子谓宋代忠议之风起于范文正公,而以春秋之法辨冯道之是非者,则始于欧公《朱子语类》卷四七又《困学纪闻》卷十四:“欧阳子司马温贬冯道,春秋之法也我朝太宗谓范质久世宗一,死所以立万世为臣者之训 ”欧阳修所代表的史学观,是庆历学统的史学正统仁宗时欧阳修主编的两部史书——《新唐书》 、 《五代史》皆是在新史观指导下对旧史《旧唐书》 、 《旧五代史》的重新认识和辩正三)乐律学宋代学者以科学实验态度议正雅乐,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辨析黄钟音高这说明仁宗朝乐律学重实验和计算,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所以宋代文献中保存了丰富的乐律学成果,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值得深入研究唐末之乱,礼乐制度亡失殆尽昭宗朝殷盈孙依《周礼》重造乐悬,已非唐雅乐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