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氓)备课资料 鲁人版(08版)必修4 教案.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金**
  • 文档编号:207406146
  • 上传时间:2021-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氓》备课资料一、诗经小常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叶,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二、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 1、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2、孔子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四、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五、《氓》赏析  《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地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一首诗歌,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不朽的生命力呢?  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无论是创造艺术的艺术家,还是欣赏艺术的观众,都只需要普遍与特殊,或则说得更精确些,都只需要特殊化的普遍,即全归结和集中到一种独特心境的表现上那种普遍的艺术活动《美学纲要》第二章)克罗齐把这种能表现普遍的独特心境称之为“直觉”,直觉是每个人在一定情境中的心境和情感的表现如果我们舍弃克罗齐在认识论上的本末倒置的唯心主义立场,将直觉视作激于现实而产生的,真实的不加矫饰的勃生的感情,那么这段话正道出了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包括《氓》之所以成功的第一义谛《氓》的作者并没有任何文艺理论作为指导,他只是将即时即地(一定情境)所触发的忆念与感触(独特心境)一一写来潜在意识的顺次涌现,感情节奏的自然起伏,衍成了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塑成了主人公浮雕般具体生动的形象。

      其寓神理于自然的艺术胜境,足以使后世的一切大手笔叹为观止正由于《氓》产生于文艺创作的素朴时代,因此它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就更能启发我们去深入领会创作论中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作者主观意识,或称“独特心境”,在文艺创作中的重大作用  全诗共六章,情节很简单,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了夫妇,尽管她甘贫操劳,三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共同的命运──丈夫变心这首诗,就作于归途之中  后人可以从这首诗中分析出许多结构与修辞上的匠心来它并不是平铺直叙事件经过显然,三、四两章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是女主人公在三年婚嫁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作为女子,千万不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男子沉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间,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围绕着这一主旋律,前此一、二两章,写了当初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可宝贵的甜蜜回忆后此第五章,又追溯了婚后三年女子不暇的操劳与不幸的遭遇,结末第六章,发为浩叹。

      这样围绕着主题,前后分成了两个鲜明而强烈的对照,一是男子前后态度的变化,“三年前他来求婚时,面带着嗤嗤然的敦厚的笑,还玩了一个可爱的小小花招,他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却是来找我商量婚姻大事”然而三年之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的欲望一旦达到,就变得如此不仁和凶暴二是女子际遇与心情的对比,“三年前,我深感于他的爱恋与诚意,曾有过多少美好的憧憬与苦乐相融的梦他来得匆忙,连媒人也未找好;我送他过了淇水到顿丘,约他秋天再来结同好;我登上颓垣将他归来的车儿望(复关,回车关,车厢参看高亨《诗经今注》注 ,不见车来,我涕泪汪汪,一旦车来,我又是说来又是笑”;然而三年后,“尽管我担当了一切的辛苦与操劳,我早起晚寝,不分今日与明朝谁知到头来,他却翻然变脸!”这种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那男子凶暴不仁的性格与女子善良温厚的品质,从而激荡起人们的无比同情与义愤  然而上述分析,总是隔了一层的,设身处地体味一下女主人公的特定情境,就能感到这种看似精心的结构与修辞,其实是她潜意识最自然不过的流露  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之“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因此诗人很自然地从涉淇订约为中心的初恋的回顾,开始了她的歌唱涉淇订约后经过焦心的盼望,终于盼来了行媒迎娶的归车,“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涉淇订约的自然延展,是他们爱情的高潮,欢乐的顶峰,然而同时也是以后三岁为妇不幸遭遇的起点正因为这是欢乐与痛苦的交点,所以回忆至此,诗人万箭攒心,不可压抑地迸发出了三、四两节的痛苦呐喊:“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当初那达于顶峰的欢爱,原来是这么不可凭依!可见在回忆中插入的这两节抒情议论,并非诗人自觉的巧思结撰,而是意念感情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看来这是布局上的跌宕之笔,其实这是奔腾江河的自然曲折,所以虽然曲折,却更具有澎湃汪洋的力量  这里可以讨论的是三、四两章起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个对比性的托兴。

      为什么诗人这里不用其他景物(比如用“桃之夭夭”),而偏举桑叶?我们以为桑树应当也是弃妇归途中所见的实物,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都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弃妇归返涉淇时所见到的河岸上桑树的实际形象(《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可知淇上确实有桑林所以下面又紧接着写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而由此暗示,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对比联想”,又回忆起行媒时,“桑叶沃若”的景象(这样说似乎与“秋以为期”有矛盾,其实是合理的,首章虽说“秋以为期”,但是二章又云“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这男子并未按约于秋日遣媒来迎,而女子有过一个时期的焦心等待正式行媒,很可能拖到春季《礼记月令》“仲月三月,立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高禖.”传曰:“立鸟燕也燕以来巢,室于嫁娶之家,媒氏以为候也可见先秦时以为行媒宜在春季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男子,应当是遵从这种习尚的淇水之畔,桑叶现时的黄而陨与忆念中的“沃若”润美所构成的触目惊心的对照,使得弃妇自然地取以为三、四段的起兴,所以能一气贯下,其势正与汤汤淇水浑融为一,荡人心魄。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用欧阳修说),因此由叶落的黄,又自然转入了婚后三年不幸生活的回忆在这一节中“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两句尤可玩味,第四章前半是回忆婚后之不幸,而“兄弟”两句则是女子返渡淇水时所预想的到家后的情景,这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在休归途中预想到“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出于同样的心理状态由回忆到预想的跳跃,只有在弃妇返归的特定情境中方会出现,是潜意识在此诗中主导作用的又一鲜明表现往事不堪回首,前程又复可畏,至此这女子不禁发出了“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哀叹,而最后第六章十句又正是想到这种进退维谷的困境时烦乱心情的自然延展:“像这样下去,即使与你白首到老,只怕更增加我的哀怨淇水还有个岸,河岸还有个边(隰,低湿的地方,此解河岸闻一多云隰当作湿,指漯河,卫境中又一大河,恐非是由河及岸,由岸及边,是连贯一致的我的怨愁又何时能完?温存的言笑,旦旦的誓言,还在我眼前,又何曾想到竟一朝反悔;既然你反悔了呵,那就不必再苦苦追思,过去了的一切,也只有一丢了事……”诗人至此,已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只有那无声的哀思,在引动着读者对女主人公后来遭际的担心与关怀。

        诗是需要反复诵读的,前析女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变化,可从本诗的音乐节奏中去体味,诗的首章,音调于缠绵中带有渺远之韵,平顺中微见恻然之感,读来似闻话语絮絮,这正是诗人刚回到久远的往事忆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