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柿子主要虫害及防治.doc
9页柿子主要虫害及防治柿子主要虫害及防治 、、柿蒂虫柿蒂虫1、学名、学名: Stathmopoda massinissa Meyrick 鳞翅目,举肢蛾科 别名: 柿实蛾、柿举肢蛾、柿食心虫 寄主: 柿、黑枣 2、为害特点、为害特点 幼虫蛀果为主,亦蛀嫩梢,蛀果多从果梗或果蒂基部蛀入,幼果干枯,大果提前 变黄早落俗称“红脸柿”、 “旦柿” 柿蒂虫主要危害果实以幼虫从柿蒂处蛀入柿果,使果实变 软成为“柿烘”,而后脱落该虫在津、京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及柿蒂 内结茧越冬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在 5 月底,第一代幼虫危害盛期在 6 月中旬左右成虫产卵盛 期在 7 月下旬-8 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危害从 8 月上旬直到柿果采收 3、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成虫 雌体长 7 毫米左右,翅展 15~17 毫米,雄略小,头部黄褐色,有光泽,复 眼红褐色,触角丝状体紫褐色,胸前中央黄褐色,翅狭长,缘毛较长,后翅缘毛尤长,前翅 近顶角有 1 条斜向外缘的黄色带状纹足和腹部末端黄褐色后足长,静止时向后上方伸举, 胫节密生长毛丛卵 近椭圆形,乳白色,长约 0.5 毫米,表面有细微纵纹,上部有白色短毛。
幼虫 体长 10 毫米左右,头部黄褐,前胸盾和臀板暗褐色,胴部各节背面呈淡紫色,中后胸背 有“×”形皱纹,中部有 1 横列毛瘤,各腹节背面有 1 横皱,毛瘤上各生 1 根白色细毛胸足浅 黄蛹 长约 7 毫米,褐色茧 椭圆形长 7.5 毫米左右,污白色 4、生活史及习性、生活史及习性 年生 2 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或树干基部附近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在 4 月中、下旬开始经蛹,5 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5 月中、下旬为盛期成虫白天静伏于叶背, 夜间活动卵多产于果梗或果蒂缝隙,每雌蛾产卵 10~40 粒,卵期 5~7 天1 代幼虫 5 月下 旬开始为害,6 月中、下为盛期,多由果柄蛀入幼果内、粪便排于孔外,1 头幼虫能为害 4~6 个果,幼虫于果蒂和果实基部吐丝缠绕,被害果不易脱落,被害果由青变灰白,最后变黑干枯, 6~7 月老熟,一部分在果内,一部分在树皮裂缝内结茧化蛹蛹期 10 余天,第 1 代成虫盛发 期 7 月中旬前后2 代幼虫 7 月中下旬开始为害,8~9 月台票为害最烈,在柿蒂下蛀害果肉, 被害果提前变红、变软面脱落9 月中旬开始陆续老熟越冬天敌有姬蜂5、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越冬幼虫脱果前于树干束草诱集,发芽前刮除老翘皮,连同束草一并处理 消灭越冬幼虫。
2)及时摘除虫果3)各代成虫盛发期药剂防治,参考核桃举肢蛾 二、柿卷叶象二、柿卷叶象1、学名、学名: Paroplapoderus sp. 鞘翅目,卷象科 别名: 柿卷叶象甲 寄主: 柿、黑枣 2、为害特点、为害特点 成虫食叶,雌切叶卷成筒状产卵于内,幼虫栖居筒巢内并以筒巢为食料 3、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 7~8 毫米,宽 3.5~4 毫米,头喙棕色,体淡黄至淡黄褐色,貌视鞘 翅大部分为黑褐色,因鞘翅半透明透视灰黑色的后翅所致头较长复眼处最宽,向后渐细基部 细缩呈倒三瓶状;喙短约为头长的 2/5,基部细,向端逐宽,口器着生处最宽;触角棒状 11 节,棒状部由 5 节组成,端部 3 节较粗大,触角着生在喙基部背面中央,复眼前内侧中间相距 盾片倒梯形,端缘中间内凹鞘翅上刻点粗大成 8 条纵沟,在第 2、3 沟间近翅基部 1/3 处有 1 明显瘤状凸起,凸起部刻点沟间的隆脊较粗大,显得支怖粗糙;后足腿节端部黑色腹部短 小,臀板黑褐色卵 椭圆形长 1 毫米,宽 0.6 毫米,淡黄色幼虫 体长 8 毫米,体中部粗大, 两端稍尖细,弯曲是 C 字形体淡黄白至淡黄色,体背面和胸部稍黄,可透见消化道暗黑色。
蛹 长 5 毫米左右,初鲜黄渐变淡黄白色,复眼黑色,翅芽灰黑 4、生活史及习性、生活史及习性 国内新纪录种缺乏系统观察,山西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柿,黑枣花期是成 虫产卵期,成虫白天活动,雌虫产卵较分散,一般 1 枝上只选 1 叶产卵,偶有 2 叶者,选好产 卵叶便从叶片基部 1/3~1/4 处的叶缘斜向主脉基部方向咬开,直至超过主脉,将咬开的部分 向叶背面对折,然后将对折部分从叶尖向背面往上卷成筒,卵产于卷叶的 3~4 周处,筒的中部,每筒内中产 1 粒卵,然后继续卷至切口处共可卷 8~10 周幼虫孵化后即取食筒巢内叶片, 粪便黑色线条状排于其中,老熟后即在筒巢中化蛹,5 月中旬开始有化蛹者蛹期 6~7 天 羽化后在筒巢中停留 3~5 天方爬出此后没观察发生期不整齐,6 月下 5、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发生数量不多,无需防治 三、柿三、柿长绵长绵粉蚧粉蚧1、学名、学名; Phenacoccus pergandei Cockrell 同翅目,粉蚧科 别名: 长绵粉蚧 寄主: 柿、苹果、梨、枇杷、无花果等 2、为害特点、为害特点 雌成虫、若虫吸食叶片、枝梢的汁液,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
3、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成虫 雌体长约 3 毫米,椭圆形扁平,黄绿色至浓褐色,触角 9 节丝状,3 对足, 体表成布白蜡粉,体缘具圆锥形蜡突 10 多对,有的多达 18 对成熟时后端分泌出白色绵状长 卵囊,形状似袋,长 20~30 毫米雄体长 2 毫米,淡黄色似小蚊触角近念珠状上生茸毛 3 对足前翅白色透明较发达,具 1 条翅脉分成 2 叉后翅特化成平衡棒腹部末端两侧各具 细和白色蜡丝 1 对卵 淡黄色,近圆形若虫 椭圆形,与雌成虫相近,足、触角发达雄蛹 长约 2 毫米,淡黄色 4、生活史及习性、生活史及习性 年生 1 代,以 3 龄若虫在枝条上结大米粒状的白茧越立翌春寄主萌芽时开 始活动雄虫脱皮成前蛹,再脱 1 次皮变为蛹;雌虫不断取食发育,4 月下旬羽化为成虫交 配后雄虫死亡,雌虫爬至嫩梢和叶片上为害,逐渐长出卵囊,至 6 月陆续成熟卵产在卵囊中, 每雌可产卵 500~1500 粒,卵期 15~20 天6 月中旬开始孵化,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为孵化 盛期初孵若虫爬向嫩叶,多固着在叶背主脉附近吸食汁液,到 9 月上旬脱第 1 次皮,10 月 脱 2 次皮后转移至枝干上,多在阴面群集结茧越冬,常相互重叠堆集成团。
5 月下旬至 6 月上 中旬为害重天敌有黑缘红瓢虫、大红瓢虫、二星瓢虫、寄生蜂等 5、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越冬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刮树皮,用硬刷刷除越冬若虫2)落叶后或发 芽前喷洒波美 3~5 度石硫合剂或 45%晶体石硫合剂 20~30 倍液、5%柴油乳剂3)若虫 出蛰活动后和卵孵化盛期喷 50%久效磷或 50%对硫磷、50%三硫磷、40%氧化乐果乳油等 1000~1500 倍液;或 80%敌敌畏、40%乐果乳油 1000 倍液,特别是对初孵转移的若虫效果 很好如能混用含油量 1%的柴油乳剂有明显增效作用4)注意保护天敌 四、柿四、柿绒绒蚧蚧 1、学名、学名: Eriococcus kaki kuwana 同翅目,粉蚧科 别名: 柿绵蚧、柿毡蚧、柿绒粉蚧 寄主: 柿、黑枣 2、为害特点、为害特点: 若虫及雌成虫吸食柿叶、枝及果实汁液 3、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成虫 雌椭圆形,长约 1.5 毫米,宽 1 毫米左右,紫红色,腹部边缘泌有细白弯 曲的蜡毛状物,成熟时体背分泌出绒状白色蜡囊,长约 3 毫米,宽 2 毫米左右,尾端凹陷触 角 4 节,3 对足小,胫节、跗节近等长肛环发达,有成列孔及环毛 8 根。
尾瓣粗锥状雄长 约 1.2 毫米,翅展 2 毫米左右,紫红色翅污白色腹末具 1 小性刺和长蜡丝 1 对卵 紫红 色椭圆形,长 0.3~0.4 毫米若虫 紫红色扁椭圆形,周缘生短刺状突雄蛹壳椭圆形,长约 1 毫米,宽 0.5 毫米,扁平、由白色绵状物构成,体末有横裂缝将介壳分为上下两层 4、生活史及习性、生活史及习性 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年生 4 代,广西 5~6 代,以初龄若虫在 2~5 年生枝的皮缝中、柿蒂上越科山东 4 月中下旬若虫出蛰,爬至嫩枝、叶上为害,5 月中 下旬羽化交配,而后雌体背面形成卵囊并开始产卵在其内,虫体缩向前方,每雌产卵 50~170 粒,卵期 12~21 天各代卵孵化盛期:1 代 6 月中上旬,2 代 7 月中旬,3 代 8 月中旬,4 代 9 月中下旬前期为害嫩枝、叶,后期主要害果实第 3 代为害最重,致嫩枝呈现黑斑以致 枯死,叶畸形早落,果实现黄绿小点,严重的凹陷变黑或木栓化,幼果易脱落10 月中旬以 第 4 代若虫转移到枝、柿蒂上越冬主要靠接穗和苗木传播天敌有多种瓢虫、 5、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参考柿长绵粉蚧(2)~(6) (1)落叶后或发芽前喷洒波美 3~5 度石硫合剂或 45%晶体石硫合剂 20~30 倍液、5%柴油 乳剂。
2)若虫出蛰活动后和卵孵化盛期喷 50%久效磷或 50%对硫磷、50%三硫磷、40%氧 化乐果乳油等 1000~1500 倍液;或 80%敌敌畏、40%乐果乳油 1000 倍液,特别是对初孵转 移的若虫效果很好如能混用含油量 1%的柴油乳剂有明显增效作用3)注意保护天敌 五、柿星尺蠖五、柿星尺蠖 1、学名、学名: Percnia giraffata Guenee 鳞翅目,尺蛾科 别名: 柿星尺蛾、大斑尺蠖、柿叶尺蠖、柿豹尺蠖、柿大头虫 寄主: 柿、黑枣、苹果、梨、木橑等 2、为害特点、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光全叶 3、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 25 毫米,翅展 75 毫米左右,体黄翅白色,复眼黑色,触角黑褐 色,雌丝状,雄短羽状胸部背面有四上黑斑呈梯形排列前后翅分布有大小不等的灰黑色斑 点,外缘较密,中室处各有一个近圆形较大斑点腹部金黄色,各节背面两侧各有 1 灰褐色斑 纹卵 椭圆形,初翠绿,孵化前黑褐色,数十粒成块状幼虫 体长 55 毫米左右,头黄褐色 并有许多白色颗粒状突起背线呈暗褐色宽带,两侧为黄色宽带,上有不规则黑色曲线胴部 第 3、4 节显著膨大,其背面有椭圆形黑色眼状斑 2 个,斑外各具 1 月牙形黑纹。
腹足和臀足 各 1 对黄色,趾钩双序纵带蛹 棕褐色至黑褐色,长 25 毫米左右,胸背两侧各有一耳状突起, 由一横脊线相连,与胸背纵隆线呈十字形,尾端有 1 刺状臀棘 4、生活史及习性、生活史及习性: 华北年生 2 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场所不同羽化时期也不同,一般越 冬代成虫羽化期为 5 月下旬~7 月下旬,盛期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第 1 代成虫羽化期为 7 月 下旬~9 月中旬,盛期 8 月中下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寿命 10 天左右,每雌产 卵 200~600 粒,多者达千余粒,卵期 8 天左右第 1 代幼虫盛于 7 月中、下旬第 2 代幼虫 为害盛期在 9 月上中旬刚孵幼虫群集为害稍大分散为害幼虫期 28 天左右,多在寄主附近 潮湿疏松土中化蛹,非越冬蛹期 15 天左右第 2 代幼虫 9 月上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化蛹越冬5、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秋末或初春结合翻树盘挖蛹2)幼虫发生期震落捕杀3)于低龄 幼虫期喷药防治,可参考枣粘虫 查,幼虫死虫率也达 100% 六、柿小叶蝉六、柿小叶蝉 1、学名、学名: Erythroneura sp.同翅目,叶蝉科 别名: 柿斑叶蝉、柿血斑小叶蝉。
寄主: 柿、枣、桃、李、葡萄、桑等 2、为害特点、为害特点 成、若早在叶背刺吸汁液,叶面呈现许多小白点,头部向前成钝圆锥形突出,具 淡黄绿色纵斑 2 个,复眼浅褐色前胸背板前缘有 2 个浅桔黄色斑,后缘具同色横纹,横纹两 端及中央向前突出,致前胸背板中央现 1 渚色“山”字形斑纹小盾片基部有桔黄色“V”形斑,横 刻痕明显,前翅黄白色,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