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生活才能爱教育.docx
4页爱生活才能爱教育有一位苦行僧,生活非常清净严谨,迹近圣人因此,身边不乏 崇拜者和追随者其中一位老太婆,对他仰慕有加,专为他修了草庵, 二十年里从未中断过对他的供养——有意思的是,每次给僧人送饭送 茶,婆子都安排的是妙龄少女有一天,老太婆想要堪验所供养的这位僧人,究竟修行到什么境 界,便让正值妙龄的孙女去送饭,并告诉她进入草庵后依言而行孙女将饭送入草庵,忽然抱住僧人,附耳低语问道:“像这样, 你感觉如何?”那僧人冷冷地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孙女回家,告知情况后,老太婆非常生气:“二十年来,我竟养 了个俗汉!”当即将那僧人赶走,一把火将那草庵烧了就像说到佛教,必定想到“清心寡欲”一样,谈到禅修,很多人 会立刻想到“打坐参禅”,所谓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如如不 动,似乎这才叫参禅事实并非如此在禅门里,早有“生活禅”之 说就是说,禅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刷牙、洗脸、吃饭、喝茶、 挑水、担柴、劳动,等等,做这些平凡琐事,都是修禅,做好了,都 可悟道道不远人,禅在当下”,自六祖慧能开始,便成了禅宗的 主流这则“婆子烧庵”的公案,乍一看,很让人费解僧人的道行, 似乎比较深厚,像唐僧在女儿国时的表现,无思无念,无情无欲;而 老太婆的言行,显然比较过激,一听那“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的感念,不仅没有夸奖僧人的修行,反倒勃然怒斥他是“俗汉”,后 逐僧,后烧庵,这到底是何道理?禅宗有“枯木禅”一法,为黄檗希运禅师所创。
修禅者,先得消 除妄念,所谓“打得念头死”;但如木石般不思、不动,却是禅家大 忌所以还要“救得法身活”:复活自性妙用,求得心灵自在就是 说,即使是“枯木禅”,也并非一味地沉空守寂;枯木再逢春,才是 其旨趣所在而这位苦行僧,尽管已修到“枯木倚寒岩”的地步,仍 被那位婆子斥为“俗汉”,并被驱逐,原因就在于,他只能“死”, 而不能“活”禅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陶行知曾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 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因此, 他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个筋斗,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 主张他认为,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等同,到处是生活,即到处 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生活的教育、生活在教育、生活 要教育 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教育就是这样,与生活须 臾不可分离教师是什么?春蚕、蜡烛、粉笔、园丁、春雨、人梯、老黄牛、 孺子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年来, 一说到教师,人们就不禁搬出这些虚妄的誉词这些年来,我听到了 太多这样让人内心生反感、肉皮掉疙瘩的谀词,却很少听到直指本质 的声音,很少有人说:教师是人,普普通通的人,有血有肉的人,食 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的凡夫俗子——这是教师的荣耀还是悲哀?教育就是生活,教师是人,就应当有自己的生活,有属于人而不 是神的生活。
什么叫生活?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并且尽量地 活得更好一一教育的宗旨,不就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吗?如果教育不 能首先让教师活得好,活得更好,我们对教育的功用,还能有什么期 许?还敢有什么指望?身为教师,做教育,是职业,是本分,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教育, 不是教师的全部生活,教学,也只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 教师,固然要爱教育,但是首先要爱生活就像我们说,一个人固然 应该爱别人,但是首先他要爱自己学生接受教育,除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生活,学习如 何生活得更好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交给别人,一个教师, 也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教给学生一一不热爱生活的教师,怎么可 能让学生热爱生活,怎么可能让学生因为他的教育而生活得更好?试 想,连自己的老人、孩子都不疼爱,听任他们生病、疼痛、去世,而 不闻不问,这需要怎样的铁石心肠?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好好爱的 人,怎么可能教学生好好去爱?所以,要当一个好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整的 人,一个合格的人一一合格的儿女、配偶、父母这是一个人最起码 的责任,也是作教师的必要前提真正优秀的教师,应当努力培育好每一个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
无论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能成为教师影响孩子健康、耽误孩子生命的 理由和借口,哪怕是自己的孩子甚至可以说,真爱孩子,请从爱自 己的孩子开始,真爱教育,请从爱自己的生活开始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是个幼教工作者读过她的《孩子是天, 我是云》,叙写其教育心得和人生感悟,其中一句话特别让我感动: “我就是为孩子而生的,不是吗?”她爱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更爱自 己的生活离开了现实生活,我无法想像教育还会鲜活她说,“教育 说到底,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这可是直接影响教育效率的她的 生活理念就是:“努力地工作,为社会进步出力;尽情地生活,享受 社会进步的美好她不像一般名师,那样“苦行僧”尽管很多事要靠业余完成, 但每周都会安排两次球类运动、一次游泳运动这是雷打不动的, 再忙也没有忙到一周抽不出3 小时的空隙谈到第一本书,她说: “这本书给我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在生活中,我们过好每一天, 才会形成幸福的人生;在工作中,做好每一件小事,才有可能成大事 她甚至觉得,逛街也是必要的幸福,充满诗意和享受我敏感而细 腻地感受着生活,生活真的很美好听着她的感叹,我想起郭初阳的一句话:“教师应该是一个丰富 的人,教书只是他生活的一小部分。
每个教师,都应有丰富的生活, 物质的、精神的,外界的、内心的,形而上的、形而下的每个教师, 都不应该把教育当作生活的全部,当作生命的唯一意义每个教师, 都应当努力像“新教育人”所倡导的那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 育生活”禅门有句话说:“死水不藏龙一潭死水里,不可能有龙的存 在;单调枯燥的生活,也不会有丰蕴的智慧存在我始终相信:教师 生活的丰富、完整程度,影响和决定着他教育内容的丰富、完整程度, 教育效果的精彩、鲜活程度如果一个教师只有沉闷、寡淡的生活, 他的教育,也绝不可能生动、活泼,而只可能是枯燥乏味的,面目可 憎的,令人生厌的有人为“婆子烧庵”续了一个结尾,颇有意思:僧人被婆子驱赶 后,深觉惭愧,就四处参访修行,终于得道开悟他再回来,仍是那 个老太婆供养那个老太婆仍用同样的方法去勘验不过,这次他的 回答是:“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千万不要给老太婆讲听孙 女讲了经过,老太婆欣慰地说:“很好,我终于供养到一个开悟的菩 萨了看得出,他是真正得道了 ——禅宗讲究“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开悟后的感觉,很难表达和解说,就像慧林慈受禅师所说的“哑巴吃 蜜”,所以他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