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研究医学论文.doc
7页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研究_医学论文 【摘要】 《永乐大典》是 中国 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虽屡经祝融兵燹、内盗外劫,至今尚存800余卷幸存于其中的医药 文献 颇为珍贵,其中儿科文献尤为可观,共收录明代以前儿科著作130余种,记载了小儿急慢惊风、小儿慢脾风、小儿慢肝风、小儿衄血、小儿诸丹等儿科病证30多种,载录儿科方剂1 600余首对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1.可用于已佚儿科古籍的辑佚;2.可用于儿科古籍的校勘;3.可从中发掘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儿科治法与方剂 【关键词】 永乐大典 儿科文献 文献研究《永乐大典》编纂于明代永乐年间,全书22 877卷,11 095册,约3亿7千万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文、史、哲、宗教、天文、地理、工技、农艺、医药等各种图书数据达8 000余种,堪称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有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两部,正本毁于明末战火(一说陪葬于明世宗永陵);副本原存于北京皇史,至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藏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乾隆年间,为了修纂《四库全书》,曾利用《永乐大典》辑复古佚书,当时已经发现缺失2 000多卷之后又因保管不善,官吏偷盗,虫咬鼠啮,散佚日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最后的厄运降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翰林院成为战场,侵略者对院中藏书肆意毁损、掠劫,《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数百卷散落世界各地后经中国学者多方搜集,如今尚幸存300余册,800余卷,约为原书的3% 虽然现存《永乐大典》只是幸存于世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其中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仍令人惊叹由于此书专供皇帝御览,故其中所录之书均据明初文渊阁所藏宋、金、元珍本,或访求民间珍稀善本缮写而成,对原著绝少改动,保存了古书的原貌,这为后人阅读、研究提供了较真实的古代文献资料1986年萧源等人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795卷《永乐大典》中的医药文献资料辑集成一书,名《永乐大典医药集》,秘典遗珍,得以重光于世据统计,现存《永乐大典》中约72卷载有医药文献资料,其中儿科文献尤为可观,占了8卷如卷975(小儿证治八)、卷976(小儿证治九)、卷978(小儿证治十一)、卷980(小儿证治十三)、卷981(小儿证治十四)、卷1033(小儿证治六十六)、卷1036(小儿证治六十九)、卷1037(小儿证治七十)现将这些儿科文献初步整理、研究情况介绍如下收录明初以前儿科文献资料现存《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儿科文献约130余种。
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以下简称《中医联目》)和《中国医籍大辞典》(以下简称《医籍辞典》)将这些书籍分为现存和亡佚两类《永乐大典》卷975引儿科文献47种,现存的有14种,包括《巢元方病源》(隋·巢元方)、《婴童宝鉴》(唐·施肩吾)、《钱乙小儿方》(宋·钱乙,即《小儿药证直诀》)、《太医局方》(即《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卫生十全方》(宋·夏德)、《医说》(宋·张杲)、《百一选方》(宋·王,又名《是斋百一选方》)、《魏氏家藏方》(宋·魏岘)、《博济方》(宋·王衮)、《杨仁斋直指方》(宋·杨士瀛)、《试效方》(金·李东垣,又名《东垣试效方》)、《活幼心书》(元·曾世荣)、《全婴方》(明·郑端友,又名《保婴全方》)其余33种皆为佚书,有《惠眼观证》、《至道御书》、《仙人水鉴》、《汉东王先生方》、《保生论》、《飞仙论》、《惊风方论》、《小儿保生要方》(宋·李柽)、《简易方》(黎民寿)、《茅先生方》、《惠济》、《婴孩妙诀总要》、《隐居方》(温大明)、《 经济 小儿保命方书》、《本草》、《斗门方》、《日华子》、《灵苑方》(宋·沈括)、《谭氏殊圣方》、《婴孺方》、《医方妙选》(张涣)、《凤髓经》、《王氏手集(方)》、《刘氏家传(方)》、《张氏家传(方)》、《庄氏家传(方)》、《孔氏家传(方)》、《吴氏家传(方)》、《吉氏家传(方)》、《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方)》、《长沙医者郑愈传(方)》、《济急捷用单方》(陈敏)、《方便集》(郭弥明)。
此外,还有两处引医家言:南齐陶隐居(即陶弘景)和宋代钱乙卷976引儿科文献23种,其中4种前已有所载,其余19种中存世的有11种:《肘后方》(晋·葛洪,又名《肘后备急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王衮等)、《万全护命方》(宋·杨康侯)、《管见良方》(宋·陈自明,又名《管见大全良方》或《备急管见大全良方》)、《卫生家宝》(宋·张永)、《宣明论方》(金·刘完素,又名《医方精要宣明论》)、《田氏保婴集》(元·撰者不详)、《御药院方》(元·原撰者佚名,许国桢等增订)、《得效方》(元·危亦林,又名《世医得效方》)、《卫生至宝》(成书年代不详,不署撰者,现存清刻本)另8种为佚书:《宝庆方》、《经验普济加减方》(刘智)、《烟霞圣效方》(韩义和)、《效方》(施圆端)、《续刊经验良方》、《保婴集验名方》(刘世荣)、《活法秘方》(孙仁存)、《大方》(袁当时)卷978引儿科文献50种,其中26种前未载,这26种中现存13种,包括《附方》(宋·阎孝忠,附于《小儿药证直诀》之后)、《续易简方》(宋·施卢,撰者,《中医联目》和《医籍辞典》均作“施发”)、《良方》(宋·沈括)、《旅舍备要》(宋·董汲)、《圣济总录》(宋·赵佶)、《洪氏集验方》(宋·洪遵)、《杨家藏方》(宋·杨)、《史载之方》(宋·史堪)、《急救仙方》(宋·撰者不详)、《儒门事亲》(金·张子和)、《活幼口议》(元·曾世荣)、《卫生宝鉴》(元·罗天益)、《玄门内照》(托名华佗撰,又名《华佗玄门脉诀内照图》)。
其余13种为佚书,有《养生必用》、《万全方》、《医学证类》(僧本璇)、《玉诀方》(又名《小儿玉诀》)、《保生信效方》、《聚宝方》、《野田多效方》(段奇)、《赵氏家传(方)》、《长沙医者胡氏家传(方)》、《安师传(方)》、《长沙医者相焉传(方)》、《长沙医者丁安中传(方)》、《长沙医者易忠信传(方)》其余5卷所引文献与上3卷大多相同,不同的有32种,其中现存的有7种:《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养子直诀》(宋·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卷一为“养子直诀”)、《十便良方》(宋·郭坦)、《如宜方》(元·艾元英)、《鸡峰方》(宋·张锐,又名《鸡峰普济方》)、《澹寮方》(元·释继洪,又名《澹寮集验方》)、《瑞竹堂方》(元·沙图穆苏,又名《瑞竹堂经验方》)亡佚的有25种:《颅囟经》(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说东汉·卫汛撰)、《必效方》(唐·孟诜)、《子母秘录》(唐·许仁)、《姚和众方》(疑即《延龄至宝方》,唐·姚和众撰)、《广济方》(唐·李隆基)、《古今录验》(唐·甄权)、《食疗本草》(唐·孟诜)、《兵部手集(方)》(唐·李绛,佚文收入《外台秘要方》)、《九龠卫生(方)》(宋·赵士纡,又作赵士衍,佚文收入《幼幼新书》、《本草纲目》)、《简要济众方》(宋·周应)、《钱氏补遗》(金·张洁古)、《经验良方》(阮霖)、《产乳方》(杨氏)、《秘要指迷论》、《长沙医者李刚中传(方)》、《石壁经》、《备急纂要方》、《吉州医者传(方)》、《长沙医者毛彬传(方)》、《朱氏家传(方)》、《长沙医者丘松年传(方)》、《陶善化传(方)》、《国医李安仁传(方)》、《修真秘旨》、《五关贯珍珠囊》。
另有两处引医家言:唐代孟诜和陈藏器载录儿科病证现存《永乐大典》收录的儿科文献中共载有儿科病证30多种,卷975、976、978、980均论述小儿急慢惊风,卷981载小儿慢脾风、小儿慢肝风,卷1033载小儿衄血、小儿吐血、小儿嗽血、小儿便血及大小便异常,卷1036载小儿卒死、小儿卒暴中恶、小儿鬼持、小儿疰、小儿尸注、小儿蛊疰、小儿颠扑损瘀、小儿骨鲠、小儿食土、小儿落水、小儿狐臭、小儿诸虫咬、小儿灭瘢痕、小儿中水毒、小儿中食毒、小儿中药毒、小儿多困,卷1037载小儿诸丹其中惊风及小儿诸丹内容尤为丰富,不仅病证分类详细,其论述病因病机之深刻明晰,罗列方药治法之丰富多彩,足以使人叹为观止试举例如下惊风:按照病情的逐渐深入分为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和慢肝风,并详细论述了诸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病位阳痫急惊,阳动而速,身热脉浮,口中气热,大便实而小便赤,或食或不食,其病在腑而易治也阴痫慢惊,阴静而缓,身凉脉沉,口中气冷,大便泻而小便青,或吐或不吐,其病在脏,故难治也(郑端友《全婴方》)[1]从症状、体征、病位等方面对急慢惊风进行了鉴别诊断性阐述 “慢脾风之候,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困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
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冷其脉沉微,阴气急(影印本为“极”)盛,胃气极虚,十救一二盖由慢惊之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脾风(杨仁斋《直指方》)[1]“孩儿眼涩羞明日,春不宣兮夏不通秋被毒风伤肺得,次传肝肾别寻屣此病肺与肝相克,见日眼不开,未出月有目肿者,或出血者(《幼幼新书·小儿形证论》)[1]这两段引文详述了慢脾风和慢肝风的症状、病因和病机除以上惊风分类法外,还有一种按五脏分类的方法:“一、肝藏惊风,令小儿非时窜上眼睛,手脚冷;二、肾藏惊风,令儿啮齿,面色赤;三、脾藏惊风,令儿夜啼,白日多睡;四、心藏惊风,令儿发心热,四肢逆冷;五、肺藏惊风,令儿口内热喘,出气细微五藏惊邪,皆因惊风传受,缘初惊有涎,涎在鬲上不发,或即涎潮,藏腑入惊邪也日久不医,致传邪气入于心肺,或传肝脾肾也(《巢元方病源》)[1]对不同脏腑的惊风症状、病因病机及传变 规律 进行阐述从上可见,明初以前的医家对小儿惊风一病已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小儿诸丹:分类之详在古医籍中鲜见共收录小儿丹病39种,包括土虺丹、眼丹、五色丹、伊火丹、火丹、茱萸丹、赤丹、白丹、黑丹、天雷丹、天火丹、殃火丹、神气丹、神火丹、神灶丹、鬼火丹、野火丹、骨火丹、家火丹、火丹、萤火丹、朱田火丹、胡吹灶丹、胡漏灶丹、土灶丹、天灶火丹、废灶火丹、尿灶火丹、野灶丹、大孕丹、尔朱丹、私灶丹、烟火丹、飞灶丹、吉灶丹、水丹、惊丹、赤流、赤游风。
丹病的命名主要根据丹起始所发部位及丹的形态和色泽 ①按照部位命名:“伊火丹从两胁起,神灶丹从肚起,尿灶丹从踝起,胡吹灶丹从阴囊上起,天火丹从腹背遍身起,天雷丹从头项起,火丹从背脊起,胡漏灶丹从脐中起,废灶丹从曲臂起,神气丹从头背上起,土灶丹从阴踝起,朱黄丹赤豆色遍身上起,萤火丹从耳起,野灶丹从背脊起,鬼火丹从面上起(《颅囟经》)[1]“土虺丹发两手指作红丝,迤渐下行至关节便杀人(《养生必用方》)[1]“小儿眼卒然赤肿生翳,至有十数翳者,名眼丹,方迟救之必能损目(《洪氏集验方》)[1]②根据色泽命名:如赤丹、白丹、黑丹此谓丹之纯赤色者,则是热毒搏血气所为也(《巢元方病源》)[1]“丹发初是热毒挟风,热搏于血,积蒸发赤也热轻而挟风多者,则其色微白也(《巢元方病源》)[1]“夫小儿黑丹者,由风毒伤于肌肉,故令色黑也初发痒痛,或肿为微黑色也(《太平圣惠方》)[1]③按形态命名:如火丹、茱萸丹火丹之状,往往如伤赤着身而日渐大者,谓之火丹也(《巢元方病源》)[1]“夫小儿赤丹者,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初发疹起大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生粟,色如鸡冠,故谓之赤丹,亦名茱萸丹也(《太平圣惠方》)[1]丹病的分类虽然详细,但名称比较杂乱,理论体系还不太成熟。
除了惊风、小儿诸丹6卷外,其余2卷内容比较零散,包括有小儿不同部位的出血证、小儿大小便的异常及一些小儿杂证小儿出血证分4种:衄血、吐血、嗽血、便血如“小儿热盛者,热乘于血,血随气发溢于鼻者谓之鼻衄(《巢元方病源》)”[1];“小儿吐血者,是有热,气盛而血虚,热乘于血,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气逆即血随气上,故令吐血(《巢元方病源》)”[1];“心主血脉心脏有热,热乘于血,血性得热,流散妄行,不依常度,其流渗于大小肠者,故大小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