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心理学第一章课件.ppt
51页学前心理学学前心理学 一位略带诗人气质的心理学家曾经这样描绘他心中的儿童:在儿童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原:儿童的执著,表现着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儿童的烂漫,体现着人类求美的艺术精神,儿童的率真,反映着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在儿童清澈的明眸中,闪烁着科学家的敏锐、艺术家的热情和哲学家的简洁我想,所谓成熟,不过是重新体验儿时游戏的认真态度和重新审视儿时积累的早期经验只有了解儿童,才会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课程性质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的整个面貌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推荐书籍推荐书籍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林崇德主编,儿童心理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乃铭、钱峰,学前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David R.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学习儿童心理学要关注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学习关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运用主题讨论进行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课后思考题要重视第一章 学前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学前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第二节 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流派第三节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学前心理学?(一)什么是学前心理学?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的发展年龄段:0-18岁 广义的学前期:0-6岁 狭义的学前期:3-6岁1新生儿期新生儿期(出生(出生-1个月)个月)2乳儿期、婴儿期乳儿期、婴儿期(1个月个月-1岁岁)3婴儿期、幼儿期婴儿期、幼儿期(1岁岁-3岁)岁)4幼儿期、学龄前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岁岁-6岁)岁)5童年期(童年期(6岁岁-12岁)岁)6少年期(少年期(12岁岁-15岁)岁)7青年早期(青年早期(15岁岁-18岁)岁)8青年期(青年期(18岁岁-30岁)岁)9中年期(中年期(30岁岁-60岁)岁)10老年期(老年期(60岁岁-死亡)死亡)二、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二、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儿童自身遗传、环境、教育、儿童自身(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三)个体心理的发生(三)个体心理的发生 即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知觉、注意、记忆、表象和想 象、思维、语言、情绪、意志等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头尾律、近远律、大小律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关键期 (2)敏感期和最佳期 (3)最近发展区 4、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劳伦兹的劳伦兹的“印刻现象印刻现象”狗成为小老虎的狗成为小老虎的替代妈妈替代妈妈(1)关键期 定义: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错过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这个使儿童心理获得显著而迅速发展的时期就是关键期2)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最佳期 定义: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3)最近发展区 定义: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大小的主要标志;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每一时刻又都在发生变化;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好的教学是能够促进儿童最近发展区不断发生变化的教学三、研究学前心理学的意义、研究学前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一)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二)实践意义(二)实践意义 1、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2、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3、为儿童社会工作中提供服务 4、为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帮助 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第二节第二节 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一、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一、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三、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三、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四、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说四、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说五、斯金纳的儿童发展学理论五、斯金纳的儿童发展学理论六、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六、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七、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七、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八、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八、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九、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九、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一、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一、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格赛尔(1880-1961),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
主要观点:“成熟势力说”,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有二,即成熟和学习外部的环境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成熟程序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评价:属于遗传决定论,强调了生物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外部的环境只为正常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成熟程序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人格发展理论:本我 潜意识 快乐原则 自我 现实原则 超我 良心和自我理想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1、口腔(口唇)期(出生-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6-11岁)5、生殖(青春)期(12岁)评价:弗洛伊德对人格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研究,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人的行为中的决定意义强调个性形成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不足之处是弗洛伊德过于注重人的心理发展本能和性本能,把人的个性发展限于生物范围之内,陷入泛性的泥沼;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他的发展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实证的科学实验依据三、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三、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精神分析学派。
观点:他强调自我在个性结构中的作用,认为自我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不亚于本我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人的8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2、自我对羞怯(2-3岁)3、主动性对内疚(4-7岁)4、勤奋对自卑(7-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对孤独(18-25岁)7、生育对自我专注(25-55岁)8、完善对绝望(60-死亡)评价:他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而不同于弗洛伊德,不再强调本能论与泛性论,重视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埃里克森所说的发展过程不是单维性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四、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四、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观点: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可以预测刺激从S-R公式出发,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评价: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使心理学进入科学领域,对整个心理学界的研究方法,起到了规范和提高的作用但他否认意识,使心理学生物化、动物学化、机械化。
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陷入教育万能论,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注意不够五、斯金纳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五、斯金纳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斯金纳(1904-1990),是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操作性 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人观点:创制斯金纳箱他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如果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评价:贡献一是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二是斯金纳揭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局限性主要是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六、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六、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班杜拉(1925-今),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观点:人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主要有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 性别角色的获得 自我强化 亲社会行为 自我效能感评价:社会学习理论的优点一是认为人的个性心理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而形成;二是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还重视人的认知因素,并且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是强调人的自我调节,突出主观能动性;四是揭示了观察学习的规律。
其不足在于他认为人的一切个性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这带有主观片面性,对认知因素的认识不够七、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七、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1896-1980),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观点:引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说明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变化的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依照儿童智慧发展水平,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15岁)评价:开创了认知研究的先例,他所创立的学说为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按照思维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他把心理内部的平衡作用看作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重视不够八、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八、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1896-1934),前苏联的心理 学家鲁利亚和列昂节夫和维果茨基形 成了文化历史学派出版代表著作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观点:1、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靠 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 2、提出内化学说:教学的最重要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
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的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评价:优点在于解决人的心理怎样发展的问题其思想和研究成果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过于重视语言对思维的作用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九、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九、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朱智贤(1908-1991),是我国著名教 育心理学家观点:1、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 的关系、先天与后天的关系)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发表有关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几个问题,首次提出系统地、整体地、全面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3、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二)发展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 要用发展的眼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