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0.doc
7页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2007-08-21 17:08:29) 转载标签: 文学/原创分类: 论文类 在成果斐然的 19 世纪西方文学中,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主要的思想武器,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使命、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广义而言,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人有权过正常的人的生活,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和歧视迫害,使人在各方面得到自由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当年马克思所设想的人道主义的涵义然而在十九世纪的整个作家群中,雨果可以说是人道主义思想最突出的一个作家维克多"雨果是法国 19 世纪杰出的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漫步了整个 19 世纪,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的复辟与反复辟、革命与政变斗过了漫长曲折的生活道路人道主义思想是他创作的主线,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尤其是他的小说,获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小说中丰富的想象,浓烈的色彩,宏大的画面,雄浑的气势显示出了某种空前绝后的独创性与首屈一指的浪漫才华,他无疑是世界上怀着最澎湃的激情、最炽热的理想、最充沛的人道主义精神去写小说的小说家,因而使他的小说具有了灿烂的光辉与巨大的感染力雨果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始终关怀着人类的命运,他有一种责任感。
他说:“如果诗人不献身,那么谁去献身呢?”①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去呼唤真正的人道主义而奋斗着、探索着他在开始创作时就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索如早期发表的长篇小说《冰岛的汉》,1827 年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雨果从保守思想转到共和立场,发表了著名的文艺论著《‘克伦威尔’序言》,表达了他对文学艺术和社会问题的一系列独特的见解《序言》后来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远动的纲领和宣言1830 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彻底推翻可封建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雨果对革命欣欣鼓舞,热烈欢迎新时代的到来,但是革命后的境况令他担忧与失望七月革命换来的是七月王朝,执政者是金融贵族,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和现实妥协的态度此时雨果写成并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如果说在前期创作中表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探索,那么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又是如何评价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呢?一方面,当时不少作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较深刻的揭露和猛烈抨击,对备受迫害和摧残的劳苦大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有的甚至对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和支持,这是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当无产阶级登上了社会政治舞台之后,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它的确有调和阶级矛盾、削弱无产阶级斗志的消极作用。
因此,对十九世纪的人道主义,对雨果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我们应给予肯定我将在本文中对雨果的前期作品《巴黎圣母院》和后期作品《悲惨世界》、《九三年》三部长篇小说,来研究探讨一下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善战胜恶1830 年写成发表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借中世纪的历史题材影射 19世纪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封建教会的虚伪与反动,以及司法机构的罪恶行经,赞颂了下层人民的淳朴善良的品格、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雨果在小说中解释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形象时,充分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激情在小说中,他以高昂的格调,满怀激情地塑造了一个下层人民的艺术形象爱斯梅拉达她是吉卜赛女郎,纯洁、善良、正直、热情而且乐于助人,具有超凡脱俗的外貌美、人性美、理性美,是善与美的化身,即使在遭受一系列的迫害之后仍然对现世人生充满热情,在走向死亡的时候,她仍是那样深情而平静地说:“活着是这样美好②作者赋予了她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而与之相反,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洛罗是个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他在格雷勿广场看到女郎的精彩表演后,不择手段地想占有女郎,要带她逃到美丽的地方去过世俗的生活如果说这是他被教会扭曲的心灵突然复苏的话,那么他遭到女郎拒绝恼羞成怒,无情地将女郎送上绞架,则是他恶的本质的体现,最后被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从钟楼上推下去摔死了。
雨果这样安排善与恶的同归于尽,对于作家的阶级而言,应该说是弱者的一种胜利高尔基曾说过:“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较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了性和巨大的说服性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正是用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凝练雄浑的笔触,自觉地揭露封建的罪恶势力,首先是反教会迫害、要求维护人生尊严、提倡个性解放,雨果在十六岁时曾看到一个刽子手用烧红的烙铁往一个受刑的女人背上按这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永远不能磨灭的烙印从此,他就决心要永远与法律的不道德行为作斗争所以,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雨果的同情心是在中世纪巴黎的中下层民众这一边的,热爱自由的手工业者和当时进行暴动的城市资产阶级这一边的而他的憎恨却是对着贵族阶级和僧侣阶级,对着站在封建社会阶梯的最高一层的阶级的雨果还预言和号召人们来推翻这个社会,雨果还在小说里用有血有肉的真善美的化身去战胜假丑恶的彘狗他在《克伦威尔》的序言中曾说古代人们的竖琴上也只有三根弦,即上帝、心灵和创造……,我们可以说,在这篇小说里,雨果的竖琴上只有三根弦,这就是祖国、自由和真善美他用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控诉了教会的罪恶,用真善美压倒了假丑恶在人道主义的表现上,《悲惨世界》较《巴黎圣母院》是个飞跃。
在小说中,作者抨击的矛头直指国家机器——腐朽的法律,并把道德感化为治国的最佳方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二、仁爱感化《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是雨果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最能体现其人道主义精髓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的出版引起了文坛和社会的轰动这里我仅就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谈谈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的故事是围绕着苦役犯冉阿让的一生展开的入狱以前,他是清白的农家修树枝的 19 岁杂工,他诚实能干,热爱劳动,为了帮助姐姐养活七个孩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偷了面包而被送入监狱,被判 5 年苦役,冉阿让不服这种荒唐的处罚,多次越狱逃跑,结果都被抓回,累计增加到 19 年的处罚刑满被赦出狱,带上特有的服刑期满的“黄身份证”,上面还写着“为人异常阴险”的字样,他无家可归,“步行终日近黄昏”,③客店和居民家拒绝给他食宿,最后走到米里哀主教家,竟然意外受到热情接待但这个被侮辱和被损害者,这个由于囚禁和苦役而对社会怀有深刻仇恨的人,怀有将来总有一天要向社会复仇的心理仁慈的主教让他借宿一晚,他却恩将仇报,趁黑夜偷走了主教家的银器,被警察抓回来,押到主教家在雨果的笔下,主教米里哀是个十全十美的虔信上帝的圣徒,是济贫救苦的慈善家,更是一个以拯救人的灵魂为己责、以普及仁爱为义务的道德感化者。
大家都知道雨果一向反对那些作威作福、道德沦丧的伪君子式的僧侣们,但是这个米里哀主教是他按照人道主义理想而塑造的真正基督教徒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主教大人,而且比书中所描绘的米里哀主教还要完美教主见到被押送回来的冉阿让,像接待老朋友那样接待了他,不但说那些银餐具是送给他的礼物,而且更加以德抱怨,把自己珍爱的一对银烛台也送给了他主教对冉阿让说:“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理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给上帝④冉阿让这个被社会所唾弃的人,这个从来没有受到过人间的爱抚,从来不曾怀有任何希望的人,心头被一大堆新的感触控制住了,经过思想上的剧烈斗争,他发现了“良心上的光”,并用这种灿烂的光辉改变了他的全部心灵,有力地扭转了生命之舟的航向立志为善,雨果把这个情节作为整个小说的契机,以此说明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冉阿让后来出现在海滨蒙特绮城,改名马德兰,当上了企业市的市长,这个人物形象糅合了大量是浪漫主义理想和作家主观的色彩在成了富翁之后,他的善举不仅使小城繁荣富足,穷人的生活有了保证和改善,社会风气也日益淳化,而且他的怜惜同情消除了芳汀的误解他的舍身相助使割风老汉由仇恨而变成感恩,于是,在这些人物之间就形成可一种和那个社会勾心斗争、尔淫我诈的恶浊风气完全相反的仁爱互助关系,这就是雨果的理想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雨果在此部小说中从三个方面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悲惨面、慈善面和凶恶面在雨果看来,他所处的现实社会就是由这三个侧面组成的能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看见被压迫剥削者的悲惨遭遇,这是雨果的浪漫主义伟大的地方他说:“法律的条文是死板的在我们的文明里,有许多令人寒心的时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入绝境的时刻⑤ 雨果坚信道德感化的力量,坚信用“爱”、“道德完善”、“办慈善事业”能改造社会,而且还能使穷凶极恶的敌人“改恶从善”善最后必然战胜邪恶,这就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也是人道精神对于丑恶社会的道义上的胜利但是,此部小说中确带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这个不足虽然不能说是渺小,但无法实现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伟大,假如一定要说它伟大的话,那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带有明显的空想而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不合理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用空想是无法把它由悲惨转化成幸福的空想只能战胜空想,不能战胜现实不合理的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只能用现实的办法去改造而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是雨果用仁慈所改变不了的三、革命与人道并存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已经使读者感悟到了人民革命的力量,但是,他始终认为: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人有一个宽容的博大胸怀。
他的依据名言是:“比陆地更广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大的是人的心灵⑥他希望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在 1893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九三年》使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境界达到了极至《九三年》以共和军平息旺岱叛乱为中心事件,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塑造,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1793 年法国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前侯爵朗德纳克在旺岱小镇纠集几千农民叛乱国民公会派遣教士西穆尔登到旺岱的一支平叛部队当政治委员这支共和军的年轻司令郭文是被作者给予美好理想的人道主义者后来,朗德纳克被围困,他以被他劫走的三个小孩做人质,要求换取自由,被郭文断然拒绝由于偶然的原因,朗德纳克得以逃脱,当他看到三个小孩困于火海中的惨况时,人生使他回来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手中郭文震惊于朗德纳克的人道主义精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将他放走,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作为郭文的老师西穆尔登视郭文如己出,他理解郭文放走朗德纳克的人道冲动,但国民公会铁的纪律和他执行革命纪律的坚强意志战胜了私人感情西穆尔登最下令处死郭文就,在郭文人头落地的那一刹那,他承受不住沉重的打击,举枪自尽这个跌宕起伏,摄人心魄的故事寄寓了作者人道主义思想,被认为是雨果毕生追寻人道主义的自我总结。
他在革命题材中提出了他对革命暴力和人道主义关系的看法雨果极力支持革命,赞美革命,它的人道主义思想首先从肯定革命中体现出来在雨果眼中,资产阶级大革命把法国从封建专制的奴役中解救出来就,是人道主义原则的巨大胜利《九三年》里,它通过马克、佛莱莎母子等形象,愤怒的控诉了封建统治的惨无人道巴黎街景的速写则表现了革命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无比欢乐与此同时,他认识到革命暴力的重要和意义郭文在临死前说过:“文明有它的瘟疫,这阵大风(革命)治好了它,也许大风选择得很不够好可是它有别的办法吗?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风暴为什么这样猛烈⑦雨果认为用资产阶级革命暴力消灭封建专制,是革命的天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理想,这是他人道主义理想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雨果对于如何使用暴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探寻,这在 19 世纪人道主义作家中,是难能可贵的西穆尔登是作者颇具匠心塑造的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在实践了自己对国民公会的诺言,判处郭文死刑后,他才真正感到这条法律的残酷和无情,他的死,除了难以承受的心灵痛苦之外,还源于对现实残酷的迷茫:昨天还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今天却由他下令处死革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为什么也对准自己的战友?雨果指出,西穆尔登的悲剧就在于“他有着一样盲目的准确性,只对准目标直飞去,在革命中没有什么比直线更可怕的了!”⑧郭文更多的寄托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