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阴老腔:黄土地上的摇滚.docx
7页华阴老腔黄土地上的摇滚 文·图 / 白英摇2 0 1 6 央视春晚上, 由谭维维、张喜民、华阴老腔演员合作的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华丽亮相,特别是参演的农民,弹奏着自制的六角月琴和钟铃,吼出了流传2 0 0 0多年的华阴老腔,给全国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月里的西安曲江寒窑庙会上,我有幸观赏了华阴老腔的现场表演, 这黄土高坡上土生土长的唱腔唱段,浓缩了原生态的黄河文明,苍凉雄浑、荡气回肠,陕人的刚强性格、雄强心态跃然而出表演:众人帮腔满台吼 惊木一击泣鬼神正月的西安张灯结彩, 热闹非凡,当我来到昔日王宝钏和薛平贵坚守爱情的寒窑遗址公园时,只见人如潮涌,年味随即扑面而来,特别是因春晚亮相而爆红的“华阴老腔”原班人马在此表演,更是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我随着人流来到了小广场上,还未开演,就已是熙熙攘攘, 广场正中是一个小型的舞台,只见十几个条凳放置在舞台上,一群身着对襟短打的老汉们围在台角拉话伙计们,都准备好了吗?”忽然间,一位穿红衣的精瘦老汉跳上了舞台开始招呼众人,“好了!”只见刚才还闲散的老汉们,扛着各种乐器,精神十足地奔上舞台。
其中两人直接坐在地上,左边的手持胡琴,右边的则摆开了“打击乐”——自制的梆子和钟铃抄家伙,曳一板!”红衣老汉怀抱着六角形月琴,站在中间指挥着大家,人们一下就认出了这“ 华阴老腔”的名角儿,刚在央视春晚露了脸的“ 主唱” 兼“ 第一月琴手”张喜民随着张喜民的吆喝声,一时间,锣鼓声、月琴声、二胡声、梆子声、喇叭声、铃铛声还有木头敲击板凳的声音纷纷传出,让人一时发蒙却又极感快活这便是华阴老腔,从远古传来的大地之音,悠扬豪迈,古朴久远……“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男人下了塬,女人做了饭, 男人下了种, 女人生了产, 娃娃一片片, 都在塬上转…… ” 沙哑的吼声回荡在空中,台上的11个人吼了起来张喜民手执月琴,引吭高歌,唱到高潮,其余10人齐声附和,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连绵不绝这些台上的“演员”们,挽着裤腿,敞着怀,或是径直地蹲下来,或是惬意地席地而坐,有的嘴里叼着烟袋,有的还端着大海碗,展现的都是日常姿态,是真实的生活世界唱到尽兴之处,他们仰天齐声长吼,用力跺脚,群情激昂, 仿佛要把内心力量宣泄出来,苍凉雄浑声音刺破了天空,直插云霄。
忽然, 一位刚才还坐在舞台后侧板凳上抽烟的老汉,把手中的烟袋锅子插在后脖子,一手拿着木块,一手抡起一条长凳窜到台前,条凳让他摆弄得忽而四脚着地,忽而两腿悬空,和着曲调,他抡圆了胳膊,力道十足,变换着姿势用惊木猛烈地敲击条凳的不同位置,随着他的发力,一声声节奏鲜明、声音清脆的巨响迸发出来可谓是“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产生:自古长安地周秦汉代兴“ 征东一场总是空, 难舍大国长安城,自古长安地,周秦汉代兴,山川花似锦,八水绕城流…… ” 我最早知道的华阴老腔,是在看电影《白鹿原》时,电影一开头就给观众展现出这样的景象, 金黄色的麦浪随风涌动,在风吹麦秆发出“咔嚓,咔嚓”响声的伴奏下,远远地传来这悲凉沧桑的老腔声,唱着征战和剿杀,唱着牺牲和失败,一时间刀枪剑戟,一时间人仰马嘶;一时间气吞山河,一时间天地无畏粗犷、豪迈让人荡气回肠!这声音,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神经,带你穿越时空回到那已经远去的年代今天在西安亲身感受了华阴老腔的震撼,心中是格外的兴奋一段刚刚唱完,场上就爆发热烈的掌声,这些平时种地的农民身上,丝毫看不到职业演员的“ 演” 戏感张喜民稍喘了口气,站在台中与大伙拉起了话:“额(我)叫张喜民,来自陕西华阴县双泉村,就是华山那个地方。
腻别说咱这老腔,是一个最小的戏曲,就咱[来自wWw.lW5u.Com]们全村唱这个老腔,后来慢慢城市的人才知道,在咱中国还有个老腔这就是在东方,正儿八经的摇滚乐张喜民身材高大, 声音沙哑,演出时爱穿一件暗红色中式衣裳,在后台则总是抱着月琴静静地坐在自带的高凳上他带领的老腔演出团,春节前一直紧张地排练央视猴年春晚的节目,春晚演出后,受到空前的欢迎,顾不得休息又马不停蹄来到了寒窑庙会上,从中午十二点半开始,下午要演三场,趁着表演间隙,他给热心的观众们讲起了老腔的前世今生,以及老腔艺人的喜乐人生两千年前,在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的地方,今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的土塬上,有一座“西汉京师粮仓”,所以就有了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码头上有一群船工,每到拉船时,总有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紧跟着齐喊齐用力,另有一人用块木头有节奏地击打船板后来,这号子便成为一种号召,引领众人拉船再后来,起头喊号子的人变成了老腔的主唱,跟着一起喊的众人则变成了老腔的帮腔,木块击板也成了老腔的乐器于是,黄河岸边诞生了老腔,于是,老腔演变成[来自wwW.lW5u.coM]了戏,有了唱腔这种根植于华山脚下, 浸透着黄土和黄河风情的唱腔,经过漫长的演变与完善,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
唱腔被概括为“沉雄古朴、粗犷豪放”剧目题材,多为列国、三国、唐宋战争故事,表演程式则以征战、列阵、厮杀, 以及擂鼓呐喊为主, 因而又称“ 英雄戏”“好汉戏”演出形式以皮影为载体, 只要五六人即可完成一出戏由一人主唱,生末净旦丑全担,边弹边唱,还要打板打锣和敲鼓,另一人挑扦子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别负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钟铃和木块击板,还负责帮腔近几年华阴文化部门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古老剧种,才把这种幕后表演形式推到前台,让人们在欣赏它高亢激昂腔调的同时直观地看到演员张扬豪迈的表演华阴老腔的主旋律是船夫号子的音乐化,是艺术源于生活的见证,唱腔亢奋, 充满阳刚之美, 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2006年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正是豪杰催马进前哨军人报一声“ 女娲娘娘补了天, 剩块石头就成了华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犁沟就成了黄河张喜民、张新民、张四季……生活中的老腔艺人其实是一个沉默的群体, 话不多, 总是露出憨憨的笑然而, 当他们开口吼唱时, 他们的表情瞬间丰富起来, 随心所欲地释放沉寂已久的内心世界, 声音沙哑, 荡气回肠, 呈现出自然般的悠扬,充满了力量。
张喜民拨弄着手里的六角琴,说起“华阴老腔”的传承,时而深思,时而欢畅原来“华阴老腔皮影戏”本是张家的“家亲历 WITNESS 窝戏”,用于自娱自乐、自我消遣,并且明确规定只传本宗本族本家男性张喜民1947年生于华阴市双泉村,15岁开始随家人学老腔皮影戏,父亲送了家传的六角琴给他,琴上现在还能见到用毛笔写的“62”字样他学艺5个月后就登台演出,一出《罗成征南》使他名声大噪因他年龄小,又为主唱,初出江湖即声名鹊起后来张喜民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老腔班社,名声也越来越响华阴及周边几个县城,甚至与陕西交界的山西、河南都留下过这个戏班的足迹前些年,能请到张喜民唱一场戏,在当地是有面子的象征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班社的生意一落千丈,庆典祭祀不再请老腔演出,往往以电影、演艺晚会取而代之2005年,林兆华在话剧《白鹿原》里,大量使用老腔唱词,老腔才算是真正被外界所知老腔从“小家戏”华丽转身为名流戏曲,从华阴走向全国,甚至还远渡重洋,到日本、美国等地演出,他们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黄土高原,让无数人为之感动张喜民操着一口陕西普通话说:“我们的家戏能发展到如此境地,与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分不开华阴老腔越唱越火, 但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现在的老腔班底平均年龄已是六十多岁说起传承,张喜民甚感压力2008年, 张喜民被文化部授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传承”成为张喜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老腔这门家戏,绝对不能在我手中丢掉!”近年来,张喜民早已打破家族传承的戒条,只要爱好的人,都可以来学他还通过办培训班,带徒弟等形式,期望培养出优秀的传承人可喜的是,张喜民的孙子,已是大学生的张猛从2 0 0 5 年开始跟着爷爷学, 现在也能登台演唱了说话间,又到了开演的时间,张喜民亲自把孙子领到台上,介绍给观众,“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催开青鬃马,豪杰敢当先;正是豪杰催马进,前哨军人报一声台上的老少爷们又吼了起来,那声声入耳的旋律,荡气回肠的唱词令人热血沸腾华阴老腔这一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必将随着春晚的走红迎来光明责任编辑 刘笑)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