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杜牧诗歌浅探其一生思想轨迹.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1240120
  • 上传时间:2017-10-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28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01从杜牧诗歌浅探其一生思想轨迹绪论杜牧出身于世业儒学之家,继承和发扬了祖父杜佑的经世致用之学,一生满怀济世之情,关心国家时局政治,他赋诗明志,著文上书,积极向当权者献计献策但残酷的现实却是:知己者不与同志(牛党) ,同志者不与相知(李党) ,在这种错位中,杜牧官场困踬,导致他一生情感起伏迭宕关于他的思想,古今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多有研析,本文试以诗歌为媒介,探析其一生思想轨迹,并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一、从《感怀诗》 1到《郡斋独酌》再到《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十叔》,感受其一生殷殷不息的济世情怀(一) 、自比贾谊,慨论国事唐中晚期,安史之乱的遗祸日益扩大,各藩镇恃兵抗命,相效叛乱,其间虽有“元和中兴” ,削平了一些藩镇,获得暂时的政局安稳,但由于宪宗晚年骄矜自满,朝臣又无远虑,唐朝很快就又陷入藩镇相继抗命的混乱局面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 803年)的杜牧,自少年从事读书时,就目睹着这种状况,至大和元年,有感于征讨横海李同捷事,厚积的忧国忧民的感情爆发于笔端,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力作《感怀诗》 他在诗中追述自唐代以来的历代贤明帝王,慷慨陈论安史之乱后七十年间的国势,最后剖心明志,自比贾谊,愿以才华事君,平藩乱,定太平。

      1.追述明君,以勉当朝《感怀诗》开始,先追述了唐朝几位前代贤君,盛赞伟业,称颂太平,与下面痛陈藩镇祸害形成对比诗中的“宣皇走豪杰”和“元和圣天子”等句,和杜牧其他不少诗作中称颂皇帝的诗句一样,被许多人认为是对稍有作为的明君赞誉太过,很有吹捧奉承之嫌,甚以为非殊不知,诗人这样措词,一是可以通过赞颂历代明君勉励当朝效贤,二是诗人感慨国事之诗,多论时弊,溢美之词可缓解人主的抵触情绪,进而接纳建议杜牧此类诗句大都应是此种意思1 凡本文所引诗文,未特别标注者,皆出自《樊川文集》 22.痛陈藩镇嚣张妄为,朝廷平叛不力藩镇问题是全诗的重点内容,诗中详细地描写藩镇间通过联姻,达到“急热同手足” ,共抗朝廷;藩镇不但“礼文争僭拟” ,而且要“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 这是何等的嚣张!而朝廷呢,却是“汗赩含羞耻”长达七十年,究其原因,则是“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导致了“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的严重后果虽有“元和圣天子” ,“河南一平荡” ,似乎带来了统一的希望,使“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 但很快藩镇又叛乱迭起, “骨添蓟垣沙,血涨滹沱浪” 其实,藩镇嚣张七十年的真正原因并非是无平乱之将,而是由于历代君主的懦弱、昏愦和贪好声色,致使朝纲不振,无力平复。

      识见高卓如杜牧,实知之,诗中所以这样说,大有“阃外无寄我自当”之意对藩镇问题分析之透辟、表述之精准,不仅是由于杜牧有着高卓的识见,更是因为他的这些诗句是出于他的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3.剖心明志,自比贾谊杜牧的忧国忧民,并不仅仅停留在徒伤悲的层面上,他在诗中明确表示“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 急切地询问“谁其为我听” ,豪壮地表示“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 他引贾谊为知己——或者说,他以贾谊自比,委婉地表示:自己有治国之才,愿为国效力诗人这种青年时期就树立的经国济世的愿望,经中年、到老年,虽然中间有过彷徨,但终一生,都是他思想中的主流二)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杜牧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制策登科后,授官于弘文馆校书郎如果不算这一时期短暂的京官,到他四十岁作《郡斋独酌》之时,已是三为幕僚、两任京官,而后又出为黄州刺史先是,杜牧自受辟于沈传师,至大和九年转真监察御史,七年为幕府吏其间有文《罪言》 、 《原十六卫》等数篇见于世,但未为当权者赏识;有诗《寄牛相公》 ,后入淮南幕府时,牛僧孺对其器重庇护有加:周必大《唐藩镇官属入局》 2中有“如牛僧孺待杜牧之,固不以常礼也” ;近有学者 3疑杜牧大和九年的监察御史之职即是牛党援引所致。

      但及至杜牧赴长安任监察御史,恰逢文宗与李训、郑注谋诛宦官,有感于诡异波涌的政治气氛,杜牧移疾分司东都,避过一场大祸因弟眼疾,假满去官,后入宣州崔郸幕2《杜牧资料汇编》第一○○页《唐藩镇官属入局》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3《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06)第 24 卷第 3 期 杨栩生《牛李党争中的杜牧其人》3开成四年迁左补阙,虽欲有所作为,怎奈此时朝政还是一片混乱,使其所谏“到口却成吞”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 至会昌二年,出守黄州沉郁的官场经历,内忧外患的时局,使得年仅三十三岁的杜牧“少年垂白须” (《张好好诗》 ) 至为黄州刺史,更是“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 诗人满怀忧国忧民之心却又沉沦下僚、才不见用,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的经国济世之情日渐沉隐然而,到了会昌年间,皇帝较有作为,又任用有政治才能的李德裕为相,使国家出现了较好的政治局面,勉成会昌中兴之势李德裕在边防、藩镇、佛教等政治主张上与杜牧较为一致,而且政治措施的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政绩,这使杜牧的政治热情受到鼓舞,经国济世的愿望再次腾起诗人此时已届中年,政治识见、社会经验更臻成熟,对自己的社会理想,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目标。

      《郡斋独酌》这首诗将此理想和愿望表述完备,具体表现在:1.感慨生命,盛誉平藩武将诗人拈杯独酌,思绪涌动,感慨自己“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 联想到时空的广阔无垠,人处其中,何为寿?何为夭?人所作的一切不过是自作缚,幸好是儒衣宽长,不为促束如此问题,怎敢问向当垆的少妇?人在这“过如霹雳忙”的一生中,怎样才算是活得有价值呢?诗人接着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功勋卓著的平藩英雄,写他的英雄气概“我爱李侍中,摽摽七尺强白羽八札弓,髀压绿檀枪” ;写皇帝赐宴,宫女们争睹英雄的盛景“三千宫女侧头看,相排踏碎双明珰” ;写他载誉归乡“意气横鞭归故乡” ,诗人的描写是生动的,感情是充沛的,因为作一名平藩武将,载誉而归,正是诗人自己的身份向往所在此种感情其他诗中亦多有表述:“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长句》 ) , “六宫虽念相如赋,其那防边重武夫”(《重送》 ) 2.追怀故友,辩论时政所慕武将如此,那么文人呢?接下来,杜牧描述了一位故友,他虽为处士,却关心时政 “出语无近俗,尧舜禹武汤问今天子少,谁人为栋梁” ,当杜牧称赞说晋公历经三载数百战而诛沧时,朱处士却答道“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 ,主张平乱不用武力,要用文德教化。

      显然,朱处士听杜牧一番话后所答,就如同孔子听《韶》 、 《武》后所论,评价是:武力平藩,虽尽美,未尽善也43.述志抒怀“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 ,朱处士的话,诗人一直未曾忘怀,每每想起,神思苍茫杜牧又想到自己虽两度任京官,却因政局混乱,毫无建树,痛苦地“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 接着表白:自己没有隐遁山林,并不是为了妻儿的荣华富贵,而是自己怀有“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之志,有许多事情要做:“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使国家出现“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的理想社会状态抱负一番抒发之后,诗人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现状,哀怨地表示“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 ,情绪低沉至极点,但很快又顾左右言它,调整自己的情绪,最后以“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结篇,不识之人但言其吹捧皇帝,言其抑郁以旷达出之,在我读来,但感其言中无限酸楚 我比较同意张安祖先生的观点:杜牧在会昌时期怀才不遇的愤悱同建功立业的憧憬与渴望交织在一起,导致他的思绪常常瞬息飘转,感情起伏跌宕在这一点上,从《郡斋独酌》中可窥一斑其会昌时期的相类作品,如《雪中书怀》 、 《雨中作》 、 《皇风》等诗堪为《郡斋独酌》诗的注脚。

      三) 、官场迭宕沉心志,临终仍作劝勉诗会昌三年至五年,杜牧分别为平泽潞、复河湟、讨江贼三次上书李德裕献兵策,而李德裕皆称善用之,但最后功成无赏,回朝亦无望,使杜牧对李德裕产生强烈怨恨的同时,情绪也很低沉, “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 (《雨中作》 ) 及至李德裕罢相,宣宗继位,牛党中人为相,杜牧感到了机会,他作《上白相公启》上书白敏中,但未得援引次年又作《上周相公启》上书宰相周墀,果然,不久即被内擢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此次归京杜牧是怀着重新燃起的政治抱负而来的,心情是愉快的,途中所作《除官归京睦州雨霁》颇能表现诗人的心情:“秋半吴天霁,清凝万里光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远树疑罗帐,孤云认粉囊溪山侵两越,时节到重阳” 诗人所见到的一切都显得美好可爱,诗尾说“姹女真虚语,饥儿欲一行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 告诫自己凡事揣度深浅,不要再学张纲,这样才能得致高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来事实证明,在杜牧的性格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刚直奇节” 4,在他目睹宣宗君臣的腐败政治后,不是苟从,而是自请外放满怀抱负的杜牧入朝后看到的却是君臣不思勤政,却一味、不遗余力排挤异党,对此,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铺陈殆尽。

      在诗中,诗人以扬雄、颜回、邴曼容等贤4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杜牧传 附杜佑传(节录) 》5士自比,抒发自己不附流俗之志不久,杜牧即对朝廷失望,感到在朝中也不能有所作为,遂请外调这次外迁,是杜牧心甘情愿的,轻松上任,是以在《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一诗中,虽通篇含怨,但情感平和,大有“古往今来只如此” (《九日齐山登高》 )的释然在《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中,一向恃才自负的诗人道出了自己此时“且免材为累,何妨拙有机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的心理,和与“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迥然不同的现在的“平生江海志,佩得左鱼归”之志《题白苹洲》中,诗人更是说“无多珪组累,终不负烟霞” 世事往往多荒唐杜牧出任湖州不过一年余,即被内迁,而且很快擢升为有拜相之资的中书舍人按说一生都在求擢升的杜牧此时应十分兴奋,但他此时已是志气消沉,不但没有对升迁感到高兴,反而颇有埋怨之语:“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途中一绝》 ) 虽然如此,在他最后作的《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十叔》中,仍有“贤相辅明主,苍生寿域开”之句,对当朝君臣不无勉励,但一句“偏蒙不弃才” ,真可让知之者泪下!从少年未仕时期的“誓肉虏杯羹” ,到中年“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再到临终时的勉言“贤相辅明主,苍生寿域开” ,杜牧一生始终饱怀一颗经国济世之心。

      二、杜牧的出世任情诗歌——仕宦之外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杜牧一生仕宦坎坷,导致了他的情感起伏迭宕在这种感情的起落中,他的诗作中除了大量豪宕的爱国政治抒情诗歌创作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出世任情、吟咏性情的诗歌在杜牧的诗中,有一些探求人生本质的诗句,如在流传当世的长篇五古《杜秋娘诗》中,有“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 ”此诗据缪钺考证作于大和七年,时年诗人不过三十一岁,既已对人生发出如此索问此八句,清贺裳甚以为非, “病其衍” 5,岂不知诗人凡为诗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答庄充书》 ) ,此八句正是抒诗人之“意”,何病之有?在《郡斋独酌》诗中,感慨人生短暂“屈指百万世,过如霹雳忙人生落其内,何者为彭、殇” , 《池州送孟迟先辈》中有同样的感慨“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 “月于何处去,日于何处来?跳丸相趁走不住,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皆为灰” ,在《题桐叶》中更有 “庄叟彭殇同在梦,陶潜身世两相遗一丸五色成虚语,石烂松薪更莫疑”的对人生虚幻的思考5 《杜牧资料汇编》第二四三页(《载酒园诗话》杜牧)6这些对人生深层本质的探索而得不到答案和对生命的虚幻感,加之政治生活的失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摇了杜牧那颗殷殷济世的仕宦之心,使他的目光和情感转向官场外的闲适生活和美好多情的女性。

      一) 、向往闲适的田园、居士和僧道生活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是美好的:“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赠宣州元处士》 )“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