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抗蚀性研究论文(精品).doc
11页八一镇土壤抗蚀性研究作者:刘伟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 的成果对本论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及本文引用他 人研究成果的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引起的法 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成果归西藏农牧学院所有特此声明摘要 1关键词 1刖吞 11研究区基本概况 22研究方法 32. 1样地设置 32.2样品的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 32.3评价抗蚀性相关指标 33实验结果分析 43. 1有机质含量 43. 2 土壤团聚体性质 43. 2.1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 53. 2. 2水稳性团粒体与结构破坏率 63. 3 土壤的崩解指数检验 64结论与建议 74. 1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应以保护性开发为主 74. 2团粒体稳定性差抗水蚀能力弱应加强固土保土措施 84. 3水浸试验有效检验土壤抗水蚀的能力 8参考文献 9致谢 9八一镇土壤抗蚀性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林芝地区八一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采用目前国内 外普遍使用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方法,结合西藏的实际条件分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 >0.25-1.Omm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粒体含量、结构破坏率、崩解指数五个指 标进行相关实验分析。
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土壤水稳性团粒的主要胶结剂,能够 促进土壤中团粒结构的形成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能够形成良好结构,增加土壤的疏 松性、通气性和透水性,从而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0.25 mm风干土水稳性团粒 含量是反映土壤抗蚀性强弱的最佳指标,水稳性团聚体愈多,土壤的抗蚀性越强关键词:八一镇土壤抗蚀性水土流失水力侵蚀11 —1—冃II己i水土流失是H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0—,世界各国对水土保持工作都 极度重视川国内外专家学者対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国外对土壤抗 蚀性的研究中,美国的研究比较深入与广泛,苏联在土壤性状与土壤可蚀性关系方面也开 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日本对此研究也取得了较多成果Middleton 1930年建立了以分散 率(dispersion ratio)为土壤可蚀性的指标⑵,此后又提出侵蚀率概念,youcos 1935年 提出了用黏粒率(clayratio)作为抗蚀性指标20世纪60年代川村秋男提出了水稳性团聚 体风干率指标自我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来,我国学者对土壤抗蚀性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郭培才于1992年将土壤抗蚀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胡建忠于1998年提出> 0. 5 mm水稳性 团粒含量为沙棘人工林地最佳抗蚀性指标。
朱显谟、蒋定生、李勇、高维森等科学家于1991 年提出>0.25 mm水稳性团粒含量为最佳土壤抗蚀指标卩]土壤抗蚀性(Soi 1 anti-erodibil ity)是指土壤抵抗水(包括降水和径流)的分散和悬 浮的能力,其强弱取决于土粒问的胶结力及土粒与水的亲和力,是评定土壤抵抗侵蚀力的 重要参数之一⑷,也是衡量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指标它与土壤内在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结 构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由于土壤抗蚀性并不是一个物理的或化学的定量可测定指标,血是一个综合性因子, 因此,只能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通过测定土壤性质的某些参数作为土壤抗蚀性指标所以 本文根据林芝地区八一镇土壤侵蚀特点以及土壤侵蚀动力因子,选取国内外最常用的土壤 有机质含量、>0.25-1. Omm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粒体含量、结构破坏率、崩解指数 等指标,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测和评价土壤抗蚀性根据实验数据来分析林芝地区八一镇 土壤抗蚀能力强弱,为林芝地区八一镇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维护生态 安全提供-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1研究区基本概况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是林芝地委行署及县委政府的所在地。
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地理位置东经9209,—9847,北纬2652,—30丿)臟公路318国道东西横贯全镇,清澈 的尼洋河穿城而过由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流影响形成了该地区典型的热带湿润和半湿润 气候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强烈,岩体风化层较薄,主要有花岗岩、 片麻岩全镇平均海拔3100m,年平均气温6.8—8.7C,全年无霜期180d,多年平均降水 量为600—800mm,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口照吋数为2059.6h 气候属高原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较短、昼夜温差较大植被以 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为主,主要树种为杉类、松类、柏类、杨类、栋树等,覆盖率55. 1% 土壤主要有黄棕壤、棕壤、喑棕壤、潮土等全镇共有12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农牧民群众658户,2948人,其中劳动力1148 人;户籍城镇人口 23122人,14652户;外籍人口约30000人全镇所辖国土总面积为1148.15 km2,其中基本农[□保护区面积419.48hm\耕地面积379.34 hm2,林地面积为794.28 km2, 草场684」14km22006年,该镇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560万元;粮油总产量达到1488.8%肉食总产量 达到182.675t;酥油总产量达到47.53t;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53.55元;农牧民人均现 金收入实现3089.8元;蔬菜种植面积130.04hm2;乡镇企业收入实现1100万元;多种经营 实现收入1407.6万元;劳务输出实现收入292.61万元;牲畜出栏率为26%;全年完成农 房改造122户。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加之人为干扰和口然影响越来越严重,造成了该 地区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风沙越来越大,土层越来越薄,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 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阻碍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扼制风 沙、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因此了解八一镇的水土流失状况和形成原因,可以为 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八一镇水土流失进 行调查,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并提出了一些水土流失治理措施2研究方法2.1样地设置由于土壤抗蚀性主要决定于表土性质,本次试验只采取0-20cm表层土样,为了观察 根系分布状况,样方深度最深达120cm样品均采3个点为重复,为了使本次实验具有一定 的代表性,分别选取了八一地区的五类典型土壤样品:森林土壤(植被以高山栋为主)、 农耕地土壤、高山草甸、森林草甸过渡带、摇荒空地(为了与其它类型对比)用土袋取 足量的理化性质分析样站进行实验室内分析测定样站及样地设置情况见表1表1止样采集样地概况样地类型样方规格(cm)样地方位海拔(m)主要植被分布根系分布(cm)森林十•壤80x40x120东南453112高山栋高山杨云冷杉20—60以上农耕地60x40x60距318道20m2975青棵小麦(已播种)耕作层20—30高山草甸50x40x60西北坡354119蕨类草甸草类30林草过度带60x40x80东北破153091高山栋刺槐草甸草类40以上摇荒空地40x30x60距318道50m2981杂草刺类少许20—352.2样品的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根据土地利用类型、人类活动范围、海拔变化、植被分布及地形、地势的差异选定剖 面进行仔细观察。
采用“S”型路线法对每种类型样地选取3个点,每个点3次重复,同 时记录主要植被种类、海拔高度、剖而特征等土壤采样深度为0—20cm,然后进行室内 实验分析,取平均值pH值采用电位法、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锯酸钾容量法[叭速效氮、速 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等,分别采用碱解扩散法、Mehlich-ITI提取•釦蓝比色法、 Mehlich-III提取■火焰光度法、半微量开氏蒸他法、NaOH碱熔一钳锐抗比色法、NaOH碱 熔一火焰光度比色法、团聚体含量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⑹、抗蚀指数和崩解率采用水浸实 验:在天然风干土样中选取粒径5-7cm 土粒100颗,均匀放置于粒径5mm孔径网筛上, 再将网筛慢慢放入水中,立即开始计时,以一分钟为间隔分别统计每分钊「崩解的土粒数, 连续记录10分钟,直到全部崩解完全为止利用公式计算出各种土样抗蚀性指数2.3评价抗蚀性相关指标评价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很多,H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地区土壤侵蚀具有各 自的特点,由于土壤抗蚀性并不是一个物理的或化学的定量可测定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性 因子,因此,只能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通过测定土壤性质的某些参数作为土壤抗蚀性指标 本文选取最常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0.25・1.0mm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粒体含量、 结构破坏率、崩解指数等指标来评价土壤抗蚀性。
1)有机质含量(%); (2) > 0.25mm F筛团聚体含量(g); (3)水稳性团聚体含量(g);⑷结构破坏率(%)=也5叫100= >0・25呦团聚体分析值(干筛■湿筛) X100%;式中: Wt > 0.25mm团聚体T师分析佢W{为供试土壤的总重量(g); W o.25为0.25mm水稳性团粒重E (g) ; (5)崩解指数S= 一 xl00%o 式||」Pj一第 imin 的分散土粒数;i=l, 2, 0; Pj一lOmin 内没A有分散的土粒数;A—试验的土粒总数3实验结果分析3. 1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是水稳性团粒的主要胶结剂,能够促进土壤中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 的疏松性、通气性和透水性,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Z—,对于提 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⑺八一地区地质形成年代比较晚,土壤的形成机制单一, 早期主要以冰川和冻融的崩解作用使岩石破碎解体形成早期的原始土壤,在晚期主要以动 植物和微牛物的活动形成土壤有机质在微牛物和植物根系的及其复杂作用下形成了土壤 肥力通过调查发现八一地区植被主要分布在坡度较高的山地,平原地区植被分布较稀少, 农耕地主要集中在坡度较缓的平原地区,摇荒空地的位置大多数在公路两旁,其土壤形成 于尼洋河的冲积作用,微生物和动植物作用较少,从表2中可以看出其有机质含量较其它 几类少,各类型土样有机质含量大小依次为森林土壤 > 农耕地 > 林草过渡带 > 高山草甸> 摇荒空地。
详细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最高(11.35), 摇荒空地含量最少(0.03)表2八一地区土壤有机质与常量元素分析表土样类型PH有机质(%)全 P(%)全 K(%)全 N(%)速效N(mg/kg)速效P(mg/kg)速效K(mg/kg)森林土壤6.6311.350」50.170.31501.857.08112.12农耕地6.956.850」30」90」298.966.8235.82咼山草甸6.722.500.110」60.07125.524.0785.72林草过渡带&153.450.080」30.0164.725」351.13扌畧荒空地7.450.030.030.090.0152.136.0024.17试验结果证明由于森林枯枝落叶层的长期积淀、腐化、分解、相互转化和微生物活动 的复杂作用,由于植物凋落物易分解转化,从而在土壤表层形成较多的土壤活性有机质达 到有效抵抗和缓冲用水的打击与冲刷的效果所以仅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标看,森林土壤 抗蚀能力最强,农耕地、草地等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