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 训练-高考语文复习.docx
8页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命题实质】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命题设误点的“似是而非”】4大设误角度: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7大设误陷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夸大缩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关系混乱【常见的陷阱设置点】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答题技巧】1.基础知识需稳扎稳打,落实积累2.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尤其关注对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3.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4.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5.要探究诗人写作意图,抓准情感方法总结】1、细读诗歌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注释、关键词等)2、审清题目明要求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
4、正选排除巧妙用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典型题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寿阳曲①·_______(元代)马致远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②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③又添铺翠寿阳曲·_______(元代)马致远鸣榔④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⑤在捕鱼图上注释】①两首诗歌均选自《元散曲一百首》寿阳曲,曲牌名②霁:雨停③锦屏风:这里指像屏风一样的一排排山头④榔:同“桹”,渔人系在船舷上敲击以驱鱼入网的长木棒⑤撮:聚集1. 请根据所写内容推断两首诗歌的标题,下面选项中最贴切的一项是A. 边塞出猎 江头怀古 B. 山中别友 晨起出渔C. 山市晴岚 渔村夕照 D. 野渡新晴 绿杨春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首,“花村外,草店西”写的是鲜花盛放的村庄与商业性的草店,是“山市”第三句“晚霞明雨收天霁”所写的是视觉中的山市景象第四句写残照中的四围山色,其中虽有晴岚在,但未直接写出直至第五句“又添铺翠”出现,作者才把晴岚及其造成的景致和盘托出以“又添铺翠”这样的点睛般句子煞尾,使“山市”与“晴岚”的意象都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因此,本首曲以“山市晴岚”作标题敢贴切;第二首开头两句“鸣榔罢,闪暮光”,说捕完了鱼,已是夕阳残照的时分了第三句“绿杨堤数声渔唱”,承接上两句,渔人上了岸,把船系在绿杨树下,于是绿杨堤上就飞出渔人的歌唱声第四句“挂柴门几家闲晒网”,说有几家渔家的柴门上,挂着鱼网,晒着第五句“都撮在捕鱼图上”,这一句是总收全曲,说上面所写的“鸣榔罢”、夕阳残照、绿树系舟、堤上渔唱、柴门晒网等景致,都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幅捕鱼的图画这捕鱼图,就是“渔村夕照”图;故选C二、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甲】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1. 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B. 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C. 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D. 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答案】D【解析】A.“苏轼自夸”有误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B.“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有误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C.“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误颈联写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山秋色图①胡行简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答案】11.B【解析】B.本项“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
故选B四、古诗词鉴赏观书(明)于谦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②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B. 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C. 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D. 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尾联是用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反衬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C错误,选C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云山图》二首沈周①(一)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我看云山亦忘我,闲来洗砚写云山二)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欲去还须云送君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A.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B.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王之渔《凉州词》)D.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
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故选B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忆邢惇夫①(宋)黄庭坚②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注释】①邢惇夫:原名邢居实,字惇夫,河南阳武人曾随父居随州,年十九而卒后人赞其“幼有俊才,名声籍甚,一时前辈皆爱之”②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与邢居实为忘年之交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首句是写邢惇夫在随州生活时诗歌创作艺术更为成熟B. 第二句写随州的大好河山激发了邢惇夫的激情,其创作更加自如C. 第三句中的“白璧埋黄壤”暗指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D. 第四句意思是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友情、亲情答案】 D【解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D.第四句意思是:更何况我们像父子一样的情谊,结合“眼看白璧埋黄壤”所指的“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表达了作者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B. 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C. 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D. 尾联错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答案】C【解析】C.“日照虹霓似”写瀑布的色彩,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如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风雨闻”写瀑布的声响,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颈联描写的是晴天丽日时瀑布的美景,因此本项说法错误;故选C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