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新乡市第四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5页河南省新乡市第四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现有三组溶液(1)汽油和氯化钠溶液; (2)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3)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溶液以上混合溶液分离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参考答案:C略2. 某位同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是A. 定容时,仰视凹液面最低点B. 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C. 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D. 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2.4gNaOH时误用了“左码右物”方法参考答案:B【详解】A. 定容时,仰视凹液面最低点,溶液体积增加,浓度偏低,A错误;B. 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溶液体积减少,浓度偏高,B正确;C. 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溶质减少,浓度偏低,C错误;D. 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2.4gNaOH时误用了“左码右物”方法,溶质的质量不足2.4g,所以浓度偏低,D错误。
答案选B点睛】明确误差分析的依据是解答的关键,即根据可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B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nB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B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3. 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站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A.酸雨产生 B.白色污染 C.温室效应 D.农药、化肥污染参考答案:A4. 下列变化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A.烧碱固体溶于水 B.氯化氢气体溶于水C.二氧化碳变成干冰 D.碘溶于酒精参考答案:B考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分析:物质三态之间变化时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物质溶于水或者熔化时发生电离破坏化学键,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烧碱固体溶于水发生电离生成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破坏的是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间的离子键,氢氧根内部共价键未被破坏,故A错误;B.氯化氢溶于水,氯化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氯离子和氢离子,所以有共价键破坏,故B正确;C.二碳变成干冰,是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只破坏分子间作用了,不破坏化学键,故C错误;D.碘溶于酒精后,碘在酒精中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没有化学键的破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解质的电离与学键的破坏,只有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发生电离,化学键才能被破坏.5. 化学反应经常伴随着颜色变化,下列关于颜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鸡蛋白溶液遇浓硝酸——黄色 ②淀粉碘化钾溶液遇碘离子——蓝色 ③FeCl2遇KSCN溶液——血红色 ④热的氧化铜遇乙醇——红色 ⑤新制氯水久置后——无色 ⑥过氧化钠在空气中久置——淡黄色A.①④⑤ B.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参考答案:A略6.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k*s5uC.以NH4HCO3为原料,装置③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NH3D.装置④b口进气可收集CO2、NO等气体参考答案:C7. 从海水提取溴的过程中,吸收塔内溴蒸气和吸收剂SO2发生的化学反应为Br2 + SO2 + 2H2O == 2HBr + H2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r2在反应中表现氧化性 B.SO2在反应中被还原C.Br2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D.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2mol电子参考答案:AD8. 放射性元素的一个原子经过6次衰变(每次衰变都放出一个相同的粒子)后,得到比较稳定的第100号元素镄(Fm)的含153个中子的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次衰变都放出B.每次衰变都放出TC.只是元素镄的一个原子,153不代表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D.经过3次这样的衰变是得不到镄原子的,产生的是Uub的同位素原子参考答案:A【考点】核素;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根据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153+100=253,277﹣253=24,即该原子经过6次衰变,每次衰变都放出一个α粒子(24H),即6次衰变放出6个α粒子(24H),最后得到比较稳定的第100号元素镄的含153个中子的同位素.【解答】解:A.该原子经过6次衰变,每次衰变都放出一个α粒子(24H),即6次衰变放出6个α粒子(24H),故A正确; B.每次衰变都放出一个α粒子(24H),故B错误;C.根据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153+100=253,应为253100Fm,故C错误;D.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经过3次这样的衰变得到的原子与质子子数不相等,故D错误.故选A.9. 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与足量的钠反应生成V1L气体。
等量的该有机物与适量的纯碱(Na2CO3)反应,生成相同状况下的气体V2L若V1>V2,那么该有机物可能是下列中的( ) A.HO(CH2)2OH B.HO(CH2)2COOH C.HOOC-COOH D.(CH3)3CCOOH参考答案:B略10. 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H2、SO2、Cl2、HCl中的一种或几种,把此混合气体通过少量澄清石灰水,无沉淀生成;再通过少量品红溶液,完全褪色;随后将该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再通过足量红热的CuO粉末,粉末变成红色;最后通入CaCl2溶液中,无沉淀生成,则下列关于此混合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澄清石灰水中无沉淀,说明一定不含有SO2B. 品红褪色,可能是Cl2导致的C. 氧化铜粉末变红,说明CO和H2中至少有一种D. CaCl2溶液中无沉淀,说明通过CuO后得到的气体中一定不含有CO2参考答案:CA、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没有沉淀,可能是气体中不含有SO2,或是含有SO2同时含有HCl,这样反应即使生成CaSO3沉淀也会在过量的HCl作用下溶解因此A错误B、当气体中HCl足够多时,部分HCl将Ca(OH)2反应后,剩余的HCl溶于水使溶液呈酸性,SO2、Cl2就会从溶液中溢出,所以通过品红溶液品红褪色,可能是由于SO2引起,也有可能是Cl2引起,B描述错误。
由于Cl2也能与Ca(OH)2反应被吸收,因此原气体中一定存在HCl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可能存在的SO2、Cl2剩余的气体可以使加热的CuO还原成Cu,则剩余的气体可能是CO、H2中的一种或两种,因此C正确再通入CaCl2溶液时,前一步反应可能生成的CO2、H2O都不可能反应生成沉淀,因此D错误正确答案C11. 将51.2gCu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2O4、NO2)的混合物共0.9mol,这些气体恰好能被500ml2mol/LNaOH溶液完全吸收,生成含NaNO3和NaNO2的盐溶液,其中NaNO3的物质的量为( )A. 0.2mol B. 0.4mol C. 0.8mol D. 0.9mol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用终态分析法容易看出只有两种元素的价态有变化,其一是Cu→Cu(NO3)2,Cu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2价,每个Cu原子失2个电子;另一个是HNO3→NaNO2,N元素由+5价降低为+3价,每个N原子得2个电子,51.2gCu共失电子为×2=1.6mol,HNO3到NaNO2共得到电子1.6mol,故产物中NaNO2的物质的量为1.6mol/2=0.8mol,由Na守恒可知n(NaOH)=n(NaNO2)+n(NaNO3),所以n(NaNO3)=n(NaOH)-n(NaNO2)=0.5L×2mol/L-0.8mol=0.2mol。
12. 对于A2 + 3B2 = 2C + D的反应,以下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B2)=0.8mol/( L·s) B.V(A2)=0.8mol/( L·s) C.V(C )=0.6mol/( L·s) D.V(D)=0.6mol/( L·s)参考答案:B略13. 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P a kJ·mol—1、P—O b kJ·mol—1、P=O c kJ·mol—1、O=O d kJ·mol—1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其中正确的是( ) A.(6a+5d-4c-12b)kJ·mol—1 B.(4c+12b-6a-5d)kJ·mol—1C.(4c+12b-4a-5d)kJ·mol—1 D.(4a+5d-4c-12b)kJ·mol—1参考答案:A略14. 现有A、B、C、D四种金属片,①把A、B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B上有气泡产生;②把C、D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C上发生还原反应;③把B、D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电子流动方向为:B→导线→D,则下列关于金属活动由强到弱顺序正确的是(B )A.B>A>C>D B.A>B>D>C C.A>B>C>D D.B>A>D>C参考答案:B略15.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22.4L水的质量约为18gB.1.7g氨气所含原子数目为0.4NAC.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相同D.1 L 1mol·L-1的Na2SO4溶液中含Na+的个数为NA参考答案:B略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8分)(1)实验室制备NH3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采用 法收集。
2)甲同学用如图B装置做NH3 喷泉实验,关闭K2 ,打开K1 ,用手捂热圆底烧瓶,一段时间后看到烧瓶内有红色喷泉现象①请解释形成喷泉的原因: ;②用方程式表示酚酞变红的原因: ;(3)乙同学用B装置做NH3与Cl2反应的实验步骤1:关闭K1,打开K2通入Cl2 ,烧瓶中出现白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步骤2:通入Cl2至恰好完全反应后,关闭K2 ,打开K1 ,烧瓶中的现象是: ;实验完毕后,烧瓶中溶液的体积占烧瓶容积的分数是: 参考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1分);向下排空气(1分)(2)①氨气极易溶于水,与溶液接触的氨气迅速溶解,瓶内气压骤减,外界大气压将溶液压入瓶内形成喷泉现象(2分);② (1分)(3)8NH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