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教学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
14页药》教学简案 (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杨红菊教学设想 :试图打破小说传统的教法 ,从小说题目“药”入手 , 引导 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小说《药》的深刻内涵 , 从而学习和把握 小说《药》的主题 ,因而我的教学重点就以“药”为突破口 , 分三个层面展示 ,即: 无效的痨病药 ,无效的革命药 ; 有效的救 国良药简言之 ,两服(无效)药;一服(有效)药让学生明白 学习有法 ,又无定法 ,要善于动脑思考 ,探求认识事物的新方 法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课文 : 以“有一种奇特的药”开头 , 请同桌先相互复述故事情 节, 再讲给全班同学听如: 有一种奇特的药 , 这药便是老栓用血汗钱从康大叔手 中高额换来的蘸满革命烈士夏瑜之血的馒头这药吃了 , 可 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还是殁了 -- 在第二年的清明 , 我们同时看 到了给儿子上坟的华大妈和夏四奶奶 二、师生一起梳线索 ,理结构 ,师板书:情节: 华家(明线)时间地点夏家 (暗线)开端:老栓买药f秋天后半夜―刑场♦夏瑜就义发展:小栓吃药f当天早上―茶馆♦夏瑜血被吃高潮:茶客谈药―当天上午―茶馆♦茶客谈夏瑜 结局:华母上坟f次年清明--坟场♦瑜母上坟三、提问思考 :(1) 连接华夏两家的人是谁 ? 康大叔分角色朗读文章第三部分并重点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康大叔凶狠、蛮横、贪婪形象。
2) 连接华夏两家的物是什么 ? 药合作讨论探究“药”的深刻含义 学生发言 , 老师总结 :A 、无效的痨病药 给小栓治病的奇特药是人血馒头从小说最后部分也可 以看出 , 华大妈给小栓上坟 ,说明奇“药”无效 , 小栓已死 小说以此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残害、愚弄人民的罪行 , 揭示了 当时中国社会的悲剧B 、无效的“革命药”夏三爷无耻告密 ,红眼睛阿义穷凶极恶 ; 康大叔是直接杀 害革命者夏瑜的刽子手 ,不但不受到人们的憎恨、指责 , 反而 受到人们的巴接与尊重而华老栓夫妇麻木 ,他们不理解革 命, 竞把烈士的鲜血当成治病良药 ;而且刑场上围观群众的麻 木不仁以及坟场上夏四奶奶对儿子事业的不理解而羞愧由 此可见夏瑜之死是无效的“革命药” , 他的死上不能救国 , 下 不能安民 , 可谓之为无效的“革命药”C 、唤醒民众的救国良药交代了小说《药》的写作目的 : “揭出病苦 , 引起疗救者 的注意由于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未能唤醒民众 , 人民是麻 木的看客 ; 因而《药》以历史为镜 ,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 败的历史教训 , 指出革命则需唤醒民众 , “人民战争”方能推 动社会的发展只有“革命者”唤醒民众 , 团结人民 , 方能与 反动统治者斗争 , 这才是革命的真正出路 , 救国良药。
四、深刻领会课文 , 思考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夏四奶奶祭坟时 , 见别人看她 , 现出些“羞愧”的颜 色,硬着头皮 ,走到坟前 ,为什么羞愧 ?(2) 夏四奶奶不明白儿子坟上的花圈 , 你能明白吗 ? 学生讨论后发言 , 然后教师明确 :(1) 夏四奶奶认为儿子干了坏事被杀 , 不光彩所以感到羞 愧说明母亲不理解儿子的事业 , 反映人民麻木 , 革命未唤醒 人民的主题2) 夏四奶奶不明白儿子的事业 , 当然不可能明白儿子坟 上的花圈 , 此花圈是革命者对牺牲者的祭奠 , 说明革命事业后 继有人五、练习并小结 :针对文章内容“药”的深刻含义 , 设计两幅对联 ,教师出 上联, 学生对下联 ,教师然后作结1) 一个馒头 ,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 ; 两出悲剧 , 引出中 华百年求索历程2) 华家买“药”广大民众愚昧麻木 ;夏家成“药”革命 志士寂寞悲哀情节: 华家(明线)时间地点夏家 (暗线)开端:老栓买药f秋天后半夜―刑场♦夏瑜就义发展:小栓吃药f当天早上―茶馆♦夏瑜血被吃高潮:茶客谈药f当天上午Jf茶馆♦茶客谈夏瑜结局:华母上坟f次年清明--坟场♦瑜母上坟 从主题到细节--- 《药》课堂教学设计杨一波【作者简介】杨一波 ,浙江省宁海中学教师。
2008 年第6期总第434期P60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一、检查预习学生填表一二三四明线( 华家)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议“药” 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暗线( 夏家) 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吃夏瑜狱中宣讲革命者献花圈 时间秋天的后半夜秋天的黎明秋天的早晨第二年清明节 清晨( 天明未久 )地点丁字街口 (刑场)茶馆茶馆坟地说明:1. 小说情节的第四部分中 ,夏四奶奶出场了 , 故转 为明线人物 ;而献花圈的革命者未出场 ,故属暗线人物2. 加下划线的文字为答案二、明、暗线比较 鲁迅先生为什么以明、暗两线来构建小说 《药》的情节 ? 提示: 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1. 把暗线改为明线 ,结果会怎样 ?情节变为 : 夏三爷告密 --- 夏瑜被捕 --- 夏瑜狱中宣讲 ---夏瑜就义 --- 老栓买“药” --- 小栓吃“药” --- 茶客议药” --- 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如此情节导致的结果有二 :一是使小说的结构变得冗长 ; 二是引起主题的变化 ,华、夏两家由主次关系变为并列关系 , 冲淡了原主题 (华家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如果抽去暗线 ,结果又会起怎样的变化 ?小说的结构变得单薄 ;小说的主题缩小到迷信 , 政治色彩 消失了 , 撼人的力量也就消失了。
归纳: 由此可见 , 鲁迅先生以明、暗两线来构建小说 《药》 的情节 , 完全是出于主题表达的需要 ,是为了表现当时“群众 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而文学又是反映生活的 ,“群众 的愚昧”是清朝末年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因而作者以华家 为明线而加以详写 ,就显得十分自然了三、分析第三部分 ,进一步理解《药》的主题1. 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说第三部分2. 分析茶馆主人华老栓、华大妈的愚昧 学生划出表现华老栓、华大妈愚昧的句子提示: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 ,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 ; 笑嘻 嘻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 ,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 , 加上一 个橄榄 ,老栓便去冲了水讨论、分析 : “恭恭敬敬”、“笑嘻嘻” ,表现华老栓对 刽子手的敬畏、讨好的心理 ; “笑嘻嘻的”、“加上一个橄 榄” ,则是华大妈对刽子手的感激3. 分析众茶客的愚昧 面对夏瑜在狱中发出的“可怜可怜哩”这一深沉的忧愤 众茶客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划出相关句子提示 :花白胡子“恍然大 悟”--- “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 悟”--- “发了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 --- “疯了”归纳: 无论年长、年少 ,茶客中没有人能理解革命者对 “红眼睛阿义”不觉悟的忧愤感喟。
4. 分析康大叔的愚昧 康大叔的愚昧表现在三个方面 : 设问(1): 在茶馆里他重复最多的是哪一句话 ?提示: “包 好!”讨论、分析 : “包好”重复了八次可见他是相信人血 馒头能治病的这也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认知设问(2): 面对夏三爷出卖侄子的卑劣行径 , 康大叔反应 如何?提示: 不以为耻 , 反以为荣说“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 白的银子 , 独自落腰包 ,一文不花”言语中好生羡慕设问(3): 对夏瑜在狱中宣讲的革命思想 --- “这大清的 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康大叔他又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他说: “你想 :这是人话么 ?” 讨论、分析 :不是“人话” ,即是鬼话把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视同鬼话 , 这是康大叔最大的愚昧进一步分析 : 康大叔是群众的“另一类” ,是堕落了的群 众他的愚昧依然属于“群众的愚昧”的范畴归纳: 可见茶馆里从主人到茶客没有一个不是愚昧的 这正是小说《药》的主题所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 “群众的愚昧”5. 理解主题的另一面 --- “革命者的悲哀” 夏瑜身陷囹圄“还要劝劳头造反” ,只有勇敢 , 哪里可见 悲哀呢 ?(设问, 让学生找体现“革命者的悲哀”的句子。
) 提示: 抓住夏瑜对“红眼睛阿义”发出的“可怜可怜哩” 这一悲叹分析进一步设问 : 他“可怜”阿义什么 ?讨论明确 : 可怜其身为汉人却甘心作满清的爪牙 ; 可怜其 思想的愚顽不化 , 面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但“刀枪不入”, 还极力维护其主子的统治可怜”重复两次 , 足见夏瑜忧 愤之深重小结: 其实, “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是一个问题 的两个方面 , 是辩证统一的群众的愚昧”表现得越充分 ,越见出“革命者的悲哀”试想 : 你想救群众于水火 , 群众却 出卖了你 ,打了你 ,并且吃了你的血如果你是一个革命者 , 你能不悲哀吗 ?四、作业课外研读课文第一、第二、第四部分 , 提一个值得讨论 的问题第二教时一、 字词教学 ( 也是对预习、作业的检查 )二、讨论、探究1. 小说开头对“秋天的后半夜”的景象描绘给人岑寂的 感觉, 除了为不久夏瑜的被杀制造肃杀的气氛外 , 还有别的隐 喻吗?讨论提示 : 抓住“除了夜游的东西 , 什么都睡着”探究 “什么都睡着” , 四万万同胞能不“睡”吗 ?“秋天的后半夜” 隐喻清末昏暗的社会现状及当时人们麻木的思想状态2. 在第一部分中鲁迅把“看客”们的形象描写得很滑稽 说他们“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 , 这样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提示 :抓住以物喻人的手法探究 ,人与鸭同 ,傻里傻 气, 令人可气。
这是对“看客”们的讽刺3. 第四部分写夏四奶奶给儿子上坟时 , “忽然见华大妈 坐在地上看她 , 便有些踌躇 , 惨白的脸上 , 现出些羞愧的颜 色她为什么“羞愧” ?讨论提示 : 抓住上文“路的左边 , 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 右边是穷人的丛冢”探究夏四奶奶是“走到左边的一座坟 前” ,显然她的儿子是所谓的“死刑”犯 ,是犯罪被杀的 , 那么,作为罪犯儿子的母亲 , 自然是“羞愧”的这一细节写出了作为革命者的母亲 , 对儿子“革命”行动的不理 解, 进一步表现“群众的愚昧”4. 小说在快结束时写道 : “华大妈不知怎的 , 似乎卸下了 一挑重担”此处写得似乎有点莫名其妙 , 华大妈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感觉 ?讨论提示 : 句不离篇 , 还是要从小说内容的前后关联上去 探究前文写到了革命者所献的“花圈” , 但夏四奶奶对这 一新事物不了解 , 她“想了又想” ,最终认为是儿子受了冤 枉, “今天特意显点灵” ,并诅咒说 : “可怜他们坑了你 , 他们 将来总有报应 ,天都知道 ;你闭了眼睛就是了 --- 你如果真 在这里,听到我的话 ,--- 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 ,给我看 罢这让华大妈非常害怕 , 因为她儿子吃了夏四奶奶儿子 的血, 而吃了被冤枉而死的人的血 ,是要遭报应的。
但“那乌 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 , 缩着头 , 铁铸一般站着” , 并没有飞上 夏瑜的坟顶这似乎告诉华大妈 : 夏四奶奶的儿子不是受冤 枉而死 , 她儿子的血该吃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心理刻画 , 依 然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5. 坟场上神秘的乌鸦隐喻着什么 ?讨论提示 : 首先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 , 坟场上出现乌鸦并 不神秘在旧社会 ,穷人常被浅埋于坟场 , 或干脆被抛尸于坟 场,而乌鸦恰恰喜食死人之肉 , 故而常常逗留于坟场 ;其次,乌 鸦的黑色 ,叫声, 可以衬托两个老妇人失子后的悲凉心情 ; 再 次,乌鸦没有飞上夏瑜的坟顶 , 也预示了夏四奶奶的迷信思想 的破产 , 进而表现其愚昧总之 ,对乌鸦的隐喻义没有必要深 挖, 只要从艺术上理解其衬托作用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