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docx
5页社区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评估与处理社区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评估与处理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在我国, 10~24 岁的青少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1/6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在传统上被当 作最健康的人群,但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不断突现,心理卫生问题也日渐增多,全国 14~16 岁 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率 12.20%为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状况,为青春期门诊开展青 少年心理咨询提供科学的依据2004 年 1 月 1 日~12 月 31 日接受或门诊心理咨询的 案例 413 例,结果:这 413 例青少年前 5 位常见心理问题依次为:性心理问题、情绪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叛逆心理,这些问题是目前困扰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拥 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青春期门诊应将青少年心理咨 询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应被社会各界所关注附表 各年龄组常见心理问题年龄性心理问题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学习问题逆反心理其他(岁) 例数%例数%例数%例数%例 数%例数%10~1481.94153.63102.4292.18133.1540.9715~194410.65368.72245.81256.05204.84174.1220~245914.28409.68204.8451.2192.185513.33总计11126.879122.035413.07399.444210.167618.40讨论讨论一一、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本文显示,性心理问题占青少年心理咨询的首位,为 26.88%。
有 研究表明,性生理成熟的年龄比上世纪 60 年代有所提前身体发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则 存在着相对后延的趋势,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许多的青少年性心理问题成熟过程及性 道德观念的形成,出现了与性有关的心理体验及性行为活动等,且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性生 理成熟有不正确的认识,容易产生害怕、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因此应及早进行性生理 心理方面教育,端正青少年对性生理发育的认识,以消除不正常心理反应,保护她们的身心健 康本文在校学生占 91.92%,因此,加强学校的性科普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且有待加强的问 题同时,家长也可采取适当方式传授性知识,消除谈性色变的局面,性教育内容要从最基本 的入手,既能避免小孩在分不清科学与淫秽的情况下受害,又能学到该学的性生理知识,有利于她们的心身健康及性道德培养许多研究认为青少年中有较高的手淫比例,这说明手淫是 一种常见的现象,但由于一部分人对此有不正确的认识,可能与过去对手淫有太多负面的宣传 有关本组资料中,因手淫会导致精神萎靡、学习成绩下降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向 青少年宣传手淫是正常现象,既不伤身也不下流,建议在学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加 强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消除性的神秘感及不正常的性心理反应。
二、情绪障碍 目前通常把青少年神经症称为青少年情绪障碍,包括离别焦虑症、社交 敏感障碍、恐怖障碍、抑郁障碍等本文青少年情绪障碍占 22.04%,仅次于性心理问题,位 于第二位咨询中发现,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学校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式不当或过分保护或 苛刻要求、或是奖罚失度,这些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受挫,诱发恐惧、焦虑、回避、自卑 等等情绪障碍的诱因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本文情绪障碍案例中,有 7 例青少年 因抑郁有自杀倾向,其中, 3 例自杀未遂,可见,青少年不良情绪问题不容忽视兴趣与快乐是 人的最主要的正性情绪状态,对青少年认知行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快乐情绪有利于青少年 在心理发展时期,自信而稳定地面对各种复杂的外界环境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日常生活 和学习中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以使孩子保持积极健康稳定的情绪状态三、人际关系 友谊在青少年的发展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时期,归属的需 要、交往的需要、友谊和爱的需要特别强烈,他们乐于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得到他们的尊重、 理解和接纳友谊能提供心理安全感,自我支持和自我认同,满足归属感和发展青少年的社会 能力而缺乏交往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无法宣泄,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本 文在心理咨询案例中,有 18.40%的青少年因人际关系紧张求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以下特 点:与人交往时没有情感卷入,至少情感是肤浅的自卑、不安全感、内疚感等等,使这些青少 年尽量避免与人交往,即使交往也不敢或不愿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或心存 戒备,怕上当受骗,好猜忌,不能与人建立休戚与共的情感关系,个人便是孤独的和易受伤害的, 甚至会感到随时都处于威胁和危险之中在咨询指导中,应注意培养青少年的交往技巧,如与 人交往时热情、诚实,主动与人打招呼;记住对方特别的事与名字,真诚赞美别人;了解别人的 爱好,不无端指责他人等一切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青少年可以在与父母的 交往中学会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青少年与朋友、老师、同学的关系就 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四、学习问题青少年中,学习类问题占 13.08%,主要反映在父母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感 到当前的学习压力太大,经常担心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受责备,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 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而担忧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部 分孩子存在程度不同的考试焦虑现象指导原则:首先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立一个适合 的学习、奋斗目标,降低过高的期望值。
五、逆反心理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属于正常现象因为青少年时期特有的心理特点、心 理冲突,致使他们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对立、抵触情绪即使他认识到成人的要求是为自 己好,也总是以种种方式加以拒绝逆反的主要对象是父母,因而,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 孩子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是沟通而不是说服如果没有沟通而采取说服的方式,不 论父母说服成功与否,总会使孩子感受挫折,而挫折感的积累,就会促使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 生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 重要综上所述,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为使每一个青少年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大中小学可设立心理咨询室,医院青春期门诊应将 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应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影响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影响摘要:青少年生活于何种家庭关系之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影响 家庭成 员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 下文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的影 响以及相应的对策。
家庭作为青少年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目前 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 这两种 关系的好与坏,对于青少年的正常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一一.父母双方的关系与青少年心理父母双方的关系与青少年心理 夫妻间的人际关系,他们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 家庭心 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信、互相关心的基础之上, 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人道主义、诚实等品质 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 疏远、互不信任,那么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培养他们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 德品质 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 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就会造就孩子的某些特质,培养出孩子的某些性格特 点 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 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结果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 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不睦的家庭常常发生争端纠纷以及冷战,这种 不稳定因素势必给青少年带来惶恐不安和危机感等各种不良心理体验。
夫妻的关系并不是 常年静态不变的,而是随年龄动态地发展的 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处于中年阶段,往往面临 中年危机的问题,把许多抱怨投射到子女身上二二.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它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 而不可替代 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对于 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 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 亲子间不同 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无数研究证明,孩子的道德品 质 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 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 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三三.其他家庭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其他家庭关系与青少年心理 1) 离婚家庭 离异对于子女心身健康的影响实质上从离婚前期就已经开始了,离婚使家庭关系处于紧张 不和谐状态 长期处于此种家庭环境中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性增加。
离婚产生负性家庭 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情感和行为,青少年常会表现出焦虑、睡眠障碍、攻击行为、易 激惹、人际交往减少、孤独和社会退缩 小部分青少年可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并将对父 母的不满、愤怒转向同胞、伙伴和老师 这些生活在离婚背景下的青少年常被置身于成人 的人际关系中,需要与成年人一道参与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对自身健康状况及在校表 现的主观评价方面低于其他同龄人2) 离家 离家是指青少年为了外出求学而离开家庭 离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对于正值青春 期的青少年亦是一个的关系变革,面对新环境、新社会关系,开始时的新奇心理渐被想家 所替代,适应学校生活成为最常见的问题,某些人因想家而出现缺勤、迟交作业和轻微精 神症状和躯体症状 之所以产生这些不良后果,是因为想家包含有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因 素与围绕家庭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症状有关 有研究者把它叫做想家的精神效应反应,其发 生机制是地理位置距离家较远,与父母关系疏远3)父(母)丧亡 父(母)丧亡是使青少年心理产生明显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巨大的家庭关系结构的 改变,它对心理健康的负效应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青少年居丧所引起的负效应持续存在。
他们常因为父(母)的丧亡而产生失落感,对学习失去兴趣 有研究表明,若在青春期与 自己同性别的父(母)丧亡,容易出现延迟性心因反应的症状,尤其是抑郁类症状更常见, 更持久 另外丧亡者与子女的亲密度不同,对其心理行为的影响所持续的时间亦不同建议与措施建议与措施 1.建立新型良好的家庭关系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个人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家庭关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父母需 要与青少年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以相互理解为基础, 以沟通为保障 2.情感支持 父母的温暖与理解可以使孩子生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从而消除其消极的情感 作为家 长应当对子女少一些物质满足,多一点精神关怀 3.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 他的行为举止才能 得体,学习和工作才能适应 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不肯以本来面目表现自己,就会形成 沉重的心理包袱 适度提高抱负水平 青少年要了解家庭乃至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确定合适的抱负水 平,以避免招致挫折产生负性心理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父母的离异 通过父母或亲属或社会力量使青少年正确面对父母离婚客观现实,逐步做到自尊,自爱, 自立,自强。
家庭成员以及学校应重视父母离异的子女,帮助其走出阴霾,减少负面影响青少年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