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的物质课件.ppt
160页第一章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的物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A、世界观的含义和层次、类型• ——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层次:◆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世界观的类型: ◆神话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 ◆哲学世界观•★B、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的物质•(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A、方法论的含义•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最一般方法的理论• B、二者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的物质•(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A、二者的关系 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共性与个性• ◆表现不同:哲学表现为一种智慧,具体科学表现为某一领域的具体的实证知识。
世界的物质冯友兰哲学智慧实证知识求好求真目的手段不容易量化量化原则没有真假值,不好证明有真假值,可以证明世界的物质•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辨析:马哲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的物质•★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A、第一性问题:谁是根源?谁是本原?简称为世界的本原问题(或本质问题)• 意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世界的物质•B、同一性问题: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否认识显示世界的问题• 意义:哲学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 可知论??•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世界的物质•可知论的代表•荀子: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费尔巴哈: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世界的物质•不可知论的代表:• 休谟、康德、马赫、庄子•武器: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或关键是实践(恩格斯)世界的物质•3、哲学的基本派别•(1)划分标准: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唯物主义都是对的,唯心主义都是愚蠢的??•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列宁•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列宁世界的物质•(2)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由物到感觉、思维的哲学路线• ★ B、历史形态• 第一阶段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观点: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代表:世界的物质•泰勒斯:水•阿拉克西美尼:气•赫拉克利特:火•中国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古印度的四元素说:地火风水•德谟克利特:原子•◆评价:• 成就——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 缺陷——直观性、猜测性世界的物质•★第二阶段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或机械唯物主义)• ◆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不可再分的原子• ◆代表:• (英国)培根、霍布斯、洛克• (法国)拉美里特、狄德罗、• 霍尔巴赫、爱尔维修• 世界的物质•◆评价:• 成就:把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缺陷:•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第三阶段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的物质•(3)唯心主义• A、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由感觉、思维到物的哲学路线• ★B、基本类型• 第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代表:世界的物质•贝克莱:物是感觉的集合• 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 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故事:心外无花(《传习录》)•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马赫:世界是感觉要素的集合•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庄子:万物与我为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世界的物质•第二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代表:• 朱熹:理或者太极• 理在事先• 未有天地之先先有理• 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 黑格尔: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 基督教: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世界的物质•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世界的本原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2)对立的表现 世界的物质联系问题 发展问题 发展源泉问题辩证法联系发展变化 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全面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不变 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片面世界的物质• 5、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 (2)近代唯心辩证法• (3)现代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物质• 6、形而上学的变种• (1)相对主义• (2)诡辩论• (3)调和折中主义世界的物质补充一、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补充一、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阶级性•1、时代性•(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需要并孕育哲学•(2)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世界的物质•2、民族性• 第一,在人性观上• 第二,在伦理观上• A、礼欲方面• B、利义观上• C、倾向上• 第三,人生观上• A、人生态度• B、中国以和平为本位,西方以战争为本位• C、中国是乐感文化,西方是罪感文化世界的物质• 第四,社会观上• A、中国社会建立在熟人基础上,西方社会建立在陌生人的基础上。
• B、中国是人治社会,西方是法治社会• C、中国讲平均主义,西方讲平等世界的物质• 第五,天人观上• A、中国讲天人合一,擅长综合西方讲天人相分,擅长分析• B、各自关注的中心不同,中国注重人伦,西方关注纯客体的自然世界的物质•第六,在哲学范畴上• 中国哲学讲理气、有无、动静、形神、知行• 西方哲学讲矛盾、一多、感性理性、质量、肯定否定世界的物质• 3、阶级性世界的物质补充二、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补充二、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1、文化的含义•广义的文化——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世界的物质•2、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A、哲学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B、哲学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C、哲学对其它文化形态有重大影响和作用世界的物质补充三:中国哲学史补充三:中国哲学史•(一)第一阶段:先秦诸子学(一)第一阶段:先秦诸子学•(二)第二阶段:两汉经学(二)第二阶段:两汉经学•(三)第三阶段:魏晋玄学(三)第三阶段:魏晋玄学•(四)第四阶段:隋唐佛学(四)第四阶段:隋唐佛学•(五)第五阶段:宋明理学(五)第五阶段:宋明理学•(六)第六阶段:清代实学(六)第六阶段:清代实学•(七)第七阶段:近代新学(七)第七阶段:近代新学世界的物质•(一)第一阶段:先秦诸子学(一)第一阶段:先秦诸子学•先秦哲学斗争的中心是天人关系。
• •主要学派:儒、墨、道、法、阴阳、名、农、纵横、小说、杂“十家”除去小说一家,称为“九流”,故有“九流十家九流十家””之称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是创始人,荀子是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对先秦的天人之辨做了唯物主义的总结 世界的物质•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庄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法家前期代表有管子,重法派商鞅,重势派慎到,重术派申不害•法家后期代表有韩非子和李斯集大成者是韩非子,提出以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世界的物质•(二)第二阶段:两汉经学(二)第二阶段:两汉经学•秦汉时期,中国哲学经历了由崇尚法术,转而崇尚秦汉时期,中国哲学经历了由崇尚法术,转而崇尚“黄老之黄老之术术”的演变过程的演变过程• •经学演化出了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纬书经学三派经学演化出了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纬书经学三派• •董仲舒适应这一要求,提出了董仲舒适应这一要求,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建立了立了“天人感应天人感应”“王承天意王承天意”的神学目的论,成为正统哲的神学目的论,成为正统哲学 •王充从唯物主义元气论和天道自然无为说出发,提出了元气王充从唯物主义元气论和天道自然无为说出发,提出了元气自然论,矛头直指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自然论,矛头直指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世界的物质•(三)第三阶段:魏晋玄学(三)第三阶段:魏晋玄学•《老子》《庄子》《周易》三本书(所谓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三本书(所谓三玄)• •玄学源自《老子》中的一句话玄学源自《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门”,意思是虚无玄远、高深莫测。
意思是虚无玄远、高深莫测 世界的物质•第一阶段:何晏、王弼以第一阶段:何晏、王弼以““贵无论贵无论””开创了所开创了所谓谓““正始玄风正始玄风””,他们提出,他们提出““天下万物皆以无天下万物皆以无为本为本””的思想• •第二阶段:裴第二阶段:裴 以当朝名士的身份,对以当朝名士的身份,对““以无以无为本为本””进行了修正,提出进行了修正,提出““崇有论崇有论””•第三阶段:郭象以他的《庄子注》综合了第三阶段:郭象以他的《庄子注》综合了““贵贵无无””和和““崇有崇有””的主张,提出了的主张,提出了““独化论独化论”” 世界的物质• 玄学三理:• 养生论、养生论、• 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 言意之辨言意之辨 世界的物质•(四)第四阶段:隋唐佛学(四)第四阶段:隋唐佛学•隋唐时期重要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唯隋唐时期重要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世界的物质•(五)第五阶段:宋明理学(五)第五阶段: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的思想家吸取前人的思维教训,在经宋明时期的思想家吸取前人的思维教训,在经历了出入佛、老而后又复归于儒学的思想里程之历了出入佛、老而后又复归于儒学的思想里程之后,以儒家思想为主干,通过对儒、释、道的修后,以儒家思想为主干,通过对儒、释、道的修正,达到三家融合,建立了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中正,达到三家融合,建立了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中心,以精巧的哲学思辩为理论基础的唯心主义体心,以精巧的哲学思辩为理论基础的唯心主义体系系——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世界的物质•一派是程朱理学,以程一派是程朱理学,以程 、程颢和朱熹为、程颢和朱熹为代表集大成者是朱熹集大成者是朱熹• •另一派是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守仁为另一派是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集大成者是王守仁集大成者是王守仁 世界的物质•(六)第六阶段:清代实学(六)第六阶段:清代实学•他们中的一些人带着明亡的切肤之痛,总结前朝的政他们中的一些人带着明亡的切肤之痛,总结前朝的政治得失,清算以往的学术思想,希望从中找出明朝灭治得失,清算以往的学术思想,希望从中找出明朝灭亡的原因他们力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并在较深层次亡的原因他们力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并在较深层次上揭露、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上揭露、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 •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此外还有颜元、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此外还有颜元、戴震,集大成者是王夫之戴震,集大成者是王夫之 世界的物质•(七)第七阶段:近代新学(七)第七阶段:近代新学•鸦片战争时期,以龚自珍和魏源龚自珍和魏源为代表 •太平天国时期,以洪秀全洪秀全为代表 •戊戌变法时期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以“西学”“新学”为武器,批判“中学” “旧学”,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推荐书目:《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或者任继愈)世界的物质(二)世界的客观物质性(二)世界的客观物质性•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1)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阶段•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 评价:• ◆成就: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 ◆缺陷:直观性、猜测性• 世界的物质•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 观点: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的“原子”• 评价:• 成就:把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缺陷:割裂物质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混淆了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世界的物质(2)、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A、提出的背景 ★ B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特点 定义: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特点:从物质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世界的物质• ★ C、列宁的物质定义、特点•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特点: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的物质•★D、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科学内容、意义• ◆物质具有第一性,根源性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具有可知性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义:把哲学物质范畴和具体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相区别,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实践意义:为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的物质•2、意识观•(1)意识的起源问题•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自然界自然界: 无机物无机物 生物生物 人类人类• • 低等生物低等生物 低等动物低等动物 高等动物高等动物反映形式反映形式:反应特性反应特性 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 感觉感觉 心理心理 意识意识世界的物质•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是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世界的物质 (2)意识的本质• A、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原因:人脑是高度复杂、严密组织的物质体系• 从重量上看:• 从分工上看:• 从结构上看:世界的物质•◆生理基础:反射理论• 巴弗洛夫提出动物是通过反射活动同周围世界发生关系的• 无条件反射:实物 先天的,通过遗传获得• 条件反射:信号 后天的,通过学习获得•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世界的物质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物实物(信号)语言文字(信号的信号)反映形式感性反映、现象理性反映、本质规律反映主体人和动物共有人类特有世界的物质•★B、意识是客观存在(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反映)• 第一,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主观的• 内容:现象、本质• ——客观的世界的物质第二,意识反映具有主体差异性,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不管是生理原因还是社会原因都是客观的• 第三:意识具有近似性、超前性,甚至是虚假的、荒诞的观念,其根源是客观的。
世界的物质•★C、反对错误• ◆庸俗唯物主义:意识是人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 ◆唯心主义:• 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否认意识的客观来源、客观内容世界的物质(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静止、时间、空间•(1)运动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A、运动的含义: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和物质范畴一样,是最高程度抽象的哲学范畴世界的物质•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密不可分• 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和普遍状态•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基础、内容和根源• 世界的物质•第三,反对错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运动的普遍性、多样性• ◆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根源,认为运动是精神、意识的运动世界的物质•如:• 毕尔生: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朱熹:“总天地万物”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 惠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世界的物质• 惠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世界的物质• 林清玄• 《林清玄散文集》•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世界的物质•C、静止观• 第一,含义、表现• 含义: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表现:◆位置不变• ◆根本性质不变世界的物质•第二,意义• ◆确定和区分事物性质的重要依据• ◆事物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计算和测量运动的尺度•辨析: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中找到它辨析: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中找到它的量度?的量度?? ?世界的物质•第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绝对性和相对性• 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特殊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联系:• 相互依存: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辨析: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辨析: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世界的物质•※※第四,反对错误• 第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以静止否认运动。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飞矢不动• 阿基里斯追龟• ——芝诺世界的物质•第二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以运动否认静止•※※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世界的物质•(2) 时空观• A、时空的含义、特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特点:三维性或可逆性世界的物质•B、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密不可分• •◆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是不存在的• 时空的度量离不开物质运动时空的度量离不开物质运动• 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上的运动来度量的。
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上的运动来度量的• 空间是以物质在时间上的运动来度量的空间是以物质在时间上的运动来度量的•◆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世界的物质• C、时空的双重性• 第一,绝对性• ◆客观性• ◆普遍性• ◆无限性• 世界的物质•第二,相对性• ◆可变性: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有限性•第三,时空既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也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D、反对错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绝对时空观:• 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否认时空可变性、相对性• ◆唯心主义时空观:• 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 否认时空的无限性世界的物质•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中的决定作用• 世界的物质•◆劳动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人类所特有的制造并使用工具以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对象性、• 目的性、• 中介性质、• 社会性世界的物质•※※ 劳动的作用——决定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手、人脑•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世界的物质•※※(3)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存在• A、地理环境是纳入到生产实践范围内并具有了社会属性的自然物质实体。
• B、人口是同物质生产相联系的,从事人口生产和物质生活本身生产的物质力量• C、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和特殊标志世界的物质•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本原是一个还是几个• ◆一元论:一个本原• ◆二元论:二个本原• 代表:笛卡尔• 辨析:世界统一于存在??(杜宁)辨析:世界统一于存在??(杜宁)世界的物质•※※((2)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A、原理的内容• 第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第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具有多样性坚持了辩证法,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三,二者的关系:多样性是物质性的前提,物质性是多样性的基础世界的物质•※※B、原理的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该原理是马哲的理论基础• 第二,现实意义: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该原理的根本要求• ◆坚持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 ◆中国特色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批判和防止各种错误的思想武器,是否坚持,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世界的物质•※※(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班固《汉书 · 河间献王传》,文中称赞刘德“好学修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本义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世界的物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观• 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唯心主义的实践观:人的精神活动• 世界的物质•(1)实践的含义•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特点• A、客观物质性(客观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世界的物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A、生产劳动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世界的物质•下面哪些说法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下面哪些说法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 A、农民种地、农民种地• B、运动员打球、运动员打球• C、教师教书、教师教书• D、物理实验、物理实验• E、法官审案、法官审案世界的物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物种的存在方式• 动物:本能活动• 人类:实践世界的物质•※※(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A、从人类生存前提看:实践创造了人类生存的根本物质条件。
•B、从人和动物的区别看: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C、从人的本质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世界的物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以前关于社会本质的观点• A、神学历史观:将社会历史神化• B、唯心历史观:将社会历史精神化• C、自然主义历史观:将社会历史自然化世界的物质• ※※2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人与自然 生产力 物质的社会关系• 人与人 生产关系• 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世界的物质•(2)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物质生活物质生活 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政治生活政治生活 政治结构政治结构•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精神生活精神生活 观念结构观念结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进而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世界的物质第二节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前前 言言 •1、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同一(1)区别• A、唯物主义回答“世界是什么”,与唯心主义相对立• 辩证法回答“世界怎么样”,与形而上学相对立• B、唯物主义是马哲的基础、基石• 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 世界的物质•(2) 联系:• 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2、辩证法的发展阶段• A、古代朴素辩证法• B、近代唯心辩证法• C、现代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物质•※※3 3、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辩证法的理论体系•(1)两个总特征:联系和发展•(2)三大基本规律• A、质量互变规律:形式和状态• B、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和动力(实质和核心)• C、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和道路•(3)五对基本范畴• A、现象和本质 B、可能性和现实性• C、原因和结果 D、必然性和偶然性• E、形式和内容 世界的物质•4、学习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1)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2)培养一种永不满足的、自我反思的批判精神• 怀疑一切(蒙台涅)怀疑一切(蒙台涅)• 凡是人类需要的我都需要(古罗马)凡是人类需要的我都需要(古罗马)世界的物质•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 联系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的物质• 2、联系的特点•(1)联系的客观性• A、含义: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意义:有助于批判唯心主义的错误,反对封建迷信世界的物质 (2)联系的普遍性• A、含义• ◆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B、意义• ◆坚持联系的观点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批判形而上学错误的思想武器• ◆对实际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世界的物质•(3)联系的多样性• A、含义: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 B、表现:•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世界的物质•(4)联系的条件性• A、含义:• B、意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系统论• 一举而三役济• 阿波罗登月计划世界的物质(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世界的物质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十,鬓发各已苍少壮能几十,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世界的物质•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洒浆问答未及已,儿女罗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世界的物质(1)含义: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2)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简称新陈代谢•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历史必然性而日趋衰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看它们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
世界的物质•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和意义•(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根据•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C、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讨论: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讨论: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世界的物质•(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曲折的过程•(3)意义• 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 B、有助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C、有助于正确区分和对待新生事物世界的物质二、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二、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和动力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 世界的物质•中国:•《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万物莫不有对• 史墨:物生有两•《道德经》:有无、阴阳、大小、强弱、静燥、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治乱、攻守等• “反者道之动”•王安石: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朱熹:万物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两端,• 独之中又有对世界的物质•西方:•赫拉克利特:生与死、醒与梦、多与少、老与少•黑格尔:《逻辑学》“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哲学笔记》、毛泽东《矛盾论》等世界的物质•——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世界的物质•※※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1)含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 ◆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离弃的倾向和趋势世界的物质 (2) 关系• A、 区别:• a、矛盾本身所固有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b、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c、二者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性•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世界的物质•B、联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没有离开斗争性的纯粹的同一性,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世界的物质•(3)意义• 第一,方法论意义: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同中存异;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异中求同• 第二,批判形而上学错误的思想武器• ◆绝对同一,否认斗争• 如:庄子“齐生死,同万物”• 章太炎“五无”的思想• ◆绝对斗争,否认同一世界的物质•第三,有助于正确处理当今世界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93年考研论述题)•◆对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一——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
因此存在相互学习、借鉴、合作的一面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要大胆的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尤其是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反对错误——第一种是只看到对立,闭关自守• 第二种是只看到同一,全盘西化世界的物质•讨论:讨论:•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原理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世界的物质•※※(4) 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使双方各自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的物质•B、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量变• ◆完成质变世界的物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 A、含义:矛盾的绝对性、共性从空间上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即处处有矛盾从时间上看,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即时时有矛盾世界的物质•B、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世界的物质•(2)矛盾的特殊性•A、含义: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世界的物质• B、表现• 第一,矛盾的性质的特殊性• ◆根本矛盾• ◆非根本矛盾• 第二,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 就一个矛盾体系而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就一个矛盾的内部而言,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世界的物质• • 第三,解决矛盾的形式的特殊性• ◆一方克服另一方•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 ◆矛盾双方融合,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世界的物质•C、意义• ◆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 ◆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和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对症下药• 量体裁衣• 世界的物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意义• A、关系• 区别:•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共性比个性深刻,它只能大致地包括个性,而不能完全代替个性;个性比共性丰富,但不能完全进入共性之中世界的物质• 联系:• ◆相互连结。
一方面,共性寄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另一方面 ,个性体现共性,共性是个性的共同本质•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辨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世界的物质•※※B、原理的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该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方法论意义: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来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第三,现实意义:该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指导意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世界的物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原则,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刻地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成为我们事业不断胜利的保证•◆批判和防止两种错误:第一是只讲共性,不讲个性,教条主义第二是只讲个性,不讲共性,资产阶级自由化世界的物质•※※4、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是什么:对立统一规律•(2)为什么:• A、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B、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D、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3)核心和全体的关系:核心不能代替全体世界的物质(二)质量互变规律(二)质量互变规律——※※形式和状态形式和状态 1、质、量、度•(1)质• A、含义: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 B、质和事物的关系:• ——不可分割• ——直接同一• C、质和属性的关系• 质是属性的内在根据,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世界的物质•D、如何把握质• ◆根据属性• ◆根据实践的需要•E、意义•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区别量的前提世界的物质(2)量•A、含义: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B、量和事物的关系• ◆不可分割• ◆不直接同一•C、意义• ◆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才是现代科学的认识方法世界的物质•D、质和量的关系• 区别• 第一,两种不同的规定性:内在、外在• 第二,和事物的关系不同:质和事物直接同一,量和事物不直接同一• 世界的物质•联系:• 第一,相互依存:质总是一定量的质,量总是一定质的量• 第二,相互规定:量规定质的稳定性,质规定量的活动范围世界的物质(3)度 ※A、含义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B、意义 ◆、准确把握事物的度,做到胸中有数的哲学基础。
◆、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世界的物质2、量变和质变(1)量变• A、含义: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B、特点• ◆不显著的变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 C、形式• ◆数量的增减• ◆场所的变更世界的物质(2)质变 A、含义: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B、特点 ◆显著变化 ◆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间断性 C、形式 ◆爆发式飞跃 ◆非爆发式飞跃※※(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否超出度的范围世界的物质 ※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区别• ◆秃顶论证• ◆谷堆论证• • A、含义不同• B、表现形式不同• C、特点不同世界的物质(2)联系• A、相互依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老子》《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荀子》《荀子》•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 ——《易传》《易传》世界的物质•B、相互渗透• 第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 阶段性部分质变• ◆ 局部性部分质变• 第二方面,总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 从时间的持续性看,有长有短• ◆ 从空间的伸张性看,有大小不等的规模世界的物质•C、相互转化•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世界的物质• • 4、原理的意义• ※(1)有助于反对错误世界的物质生物学领域政治领域只承认量变只承认遗传,否认变异庸俗进化论居维叶只承认改良,否认甚至取消革命右倾改良主义陈独秀只承认质变只承认变异,否认遗传生物激变论柏格森只承认革命暴动,否认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左倾冒险主义王明世界的物质(2)对实际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 A、要有科学的态度,脚踏实地• B、把远大理想和革命精神相结合• C、反对错误:消极保守,满足做改良的庸人。
盲目蛮干,急躁冒进•分析现实问题:• 1、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世界的物质(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和道路方向和道路•1、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1)含义•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2)二者的关系• 区别:• A、事物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因素、趋势• B、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 C、是事物发展的不同环节世界的物质• 联系:• A、相互依存没有肯定就无所谓否定,没有否定就无所谓肯定• B、相互渗透• 第一种是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第二种是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C、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世界的物质• ※※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A、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B、辩证否定的实质: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自我否定• C、辩证否定的特征: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克服和保留的统一世界的物质• ※※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内容• A、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否定看成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 B、否定是简单消灭,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统一,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抽象的否定世界的物质•讨论讨论::•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的物质※※4、辩证否定观的意义•A、理论意义:培养辩证分析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错误•B、实践意义:有助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的物质•西方学者眼中最有影响的炎黄子孙西方学者眼中最有影响的炎黄子孙•迈克尔 · · 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A、孔子(名列第5)•B、蔡伦(名列第7)•C、秦始皇(名列第18)•D、老子(名列第75)•E、隋文帝(名列第82)•F、孟子(名列第92)世界的物质腐败的文化根源•1 1、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思想•2 2、宗法思想、宗法思想• A A、老人主义、老人主义• B B、家长制和特权主义、家长制和特权主义• C C、人情关系大于法律关系、人情关系大于法律关系•3 3、伯乐思想、伯乐思想•4 4、小农平均思想、小农平均思想• A A、利益上的平均主义、利益上的平均主义• B B、责任上的平均主义、责任上的平均主义•5 5、草民思想、草民思想世界的物质•传统文化:•正确的做法—— 批判 • 继承•错误的做法—— 历史复古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世界的物质•西方文化:•正确的做法—— 批判• 吸取•错误的做法—— 全盘西化• 闭关自守世界的物质 5、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和特点•(1)全过程• 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如:• 麦子——植株——麦子•(2)特点• A、周期性(回归性、重复性)• 世界的物质•B、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一,总趋势是前进的• 第二,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前进性和曲折性是统一的• 第四,意义在于有助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3)反对错误• A、循环论:只看到曲折性,否认前进性• B、直线论:只看到前进性,否认曲折性世界的物质第三节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世界的物质• • 2、规律的特点• A、客观性• B、必然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E、普遍性世界的物质 ※※二、意识的能动性• 1、含义• ——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表现• A、目的性、计划性• B、创造性• C、改造世界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D、调控人的生理活动世界的物质•下面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A、心静自然凉• B、审时度势•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E、运筹帷幄世界的物质•思考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3、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4、简述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存在•5、简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6、简述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其意义•7、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8、论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9、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10、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11、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和意义•1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世界的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