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马原第二章.ppt
103页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及其与真理的关系教学目的要求,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 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2.实践的三项基本要素,主体是指具有主体能力(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客体,中介:工具手段程序方法,,,,,,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3. 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4. 实践的基本形式,,(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荀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是宝贵的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农牧业生产,,天文学,丈量土地,,数学,战争,,孙子兵法,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实践需要,,认识产生和发展,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狼桃的故事,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反映论,先验论,反映论: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贝克莱: “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原是 一 种东西”,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
因此,人在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约翰 ·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 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体,客体,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法,,,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1)感性认识:人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红!,甜!,苹果(感觉)= 红或甜或硬或……,感觉,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回忆再现,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2)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在认识论上坚持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在认识论上坚持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第一、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经验论”教条主义———“唯理论” 第二、注重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概念: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想象、直觉、灵感等意识形式 特点:非逻辑性、不以语言为媒介 作用:激活、驱动(诱导)、控制,3.认识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知,情,意,,,意志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莱特兄弟由天上的飞鹰想到了飞机,想象对认识活动的影响,直觉、灵感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二)从认识到实践,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②认识需要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①实践需要理论的 指导;,,2.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理念、目的、方案、实验等)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还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工作方法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3.认识过程的无限性,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某一点上,认识运动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人的认识的任务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4.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血的教训,15世纪初,罗马教皇英诺圣特病危,群医束手无策当时,意大利米兰有个叫卡鲁达斯的医生说,直接向教皇输入人血(童男的热血)可以救治实践尝试(失败)——理性认识 17世纪,医生们用羊血给人输血实践反复——认识反复100年后,1875年,朗特亚医生借助显微镜弄明白了血液的成分是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不同动物的血液混在一起促使红细胞凝结,导致羊血杀人实践发展——认识深化,1900年,生理学家肖特克和朗特斯脱发现了人的血型由于红细胞所含“抗原”不同,可以分成A、B、O三种类型只有血型相应,输血才会安全1910年,科学家强斯基和莫斯又发现了AB型血型后来,陆续又发现MN、P、RH等血型,总共已有10多种血型从此,输血就更安全可靠了经过2000多年的探索,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人类终于弄清了血液这种神秘的东西,进入了输血的自由王国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不断发展,认识运动总规律的重大意义,(1)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避免犯“左”的和右的错误,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2)自觉地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无限反复的过程,,,,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一)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3.真理的主观形式,真理是主体对客观实际的一种思想或观念的反映形式,尽管它有其客观的内容,但却不是客观实际本身,它属于认识领域;任何真理都是通过命题或命题系统对事物的指称、描述和断定来表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