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攻击性探究方法综述.doc
8页内隐攻击性探究方法综述(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科学的研究发展,内隐攻 击性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和研究,开辟了攻击性研究的新领域在国内已有数十年针对内隐攻击性的研究,研 究者们从开始借鉴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逐渐发展出适合于内隐攻击性的研究范式,本文对内隐攻击 性的内涵、研究方法做出综述关键词】内隐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攻击性行为影响个人生活,严重的攻击性会发展为暴力 行为,成为社会隐患,因此攻击性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长久以来对攻击性的研究大多是采用传 统的外显测量方法,研究的是意识层面的行为1995年Greenwald [1]等人首次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的概念,指出过去经验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在此概念的基础上,1996年Shium AndrewChen和杨治良[2]首次采用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对 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探讨,用实验证明了攻击性具有内隐特征,开启了攻击性行为研究的新视野1内隐攻击性涵义叶茂林[3]认为,由于社会文化道德因素影响及法律、 规则等的约束,在通常情况下攻击性表现是被严格禁止的。
在内隐社会认知条件下,意识监控被削弱,攻 击性得到更多的流露采取传统的直接测量的方式必然无法反映社会成员攻击性的真实情况,采用间接测 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进行的探讨,则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到人类攻击性的真实状况周颖(2007) [4]提出了内隐攻击性的通用定义,内隐攻击性是在过去经验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结构,这种结 构会自动化地影响个体进行与攻击相关的知觉、态度、判断、决策和反应等并且首次对内隐攻击性进行 分类,将其区分为评价型内隐攻击性和自我型内隐攻击性2基于内隐社会认知的内隐攻击性研究方法内隐攻击性的研究沿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实验 中最关键的是要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意识参与到实验者所要观察的操作过程中,通常采用间接测量的方 法,基本范式是:先给一组被试提供不同的实验线索以此来影响他们的后继操作,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操作任 务下被试的操作成绩来寻求内隐效果的存在目前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2. 1内隐联结测验及变式2. 1. 1 内隐联结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 AT)内隐联结测验是由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一 种测量个体内隐社会认知的技术。
该技术采用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 动化联系的反应时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研究发现,IAT可以有效地防止自我矫饰(2001) [5],防止对测量的联系进行反省,并且可以用来测量多种社会联系2. 1.2 Go/No - Go 联结测验(GNAT)Go/No-Go 联结测验,是 Nosek 和 Banaji (2001) [6]在IAT基础上发展的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GNAT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信号)和分心刺激(噪音),弥补了 IAT中个体为了降低反应时导致精确性降低,有可能忽略错误率所包含的信息这 一缺陷2. 1. 3外生情绪性西蒙任务(Extrinsic AffectiveSimon Task , EAST)外生情绪性西蒙任务(EAST)是Jan De Houewer在IAT 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方法,它结合了 IAT和Houewer本人所提出的情绪性西蒙任务 (Affective Simon Task , AST)的特点在 EAST 中不相容任务和相容任务随机分配到每一次反应之中,而不像IAT和GNAT在同一组(Block)反应中获得。
这一实验安排使得个体不需要对目标刺激做出评价性反应,减少了个体对反应过程的有意识控制2.2启动任务启动技术是内隐社会认知测量的第二大类技术目前国 内内隐攻击性的研究,最常用的就是偏好测验2. 3 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 - DissociationProcedure , PDP)PDP是Jacoby [7]在1991年提出的PDP最初是从再 认的双加工模型建构框架中发展出来的,开发了包含测验(Inclusion test)和排除测验(Exclusion test)两类新测验,使那些通过意识加工策略获得的信息不仅能被主动地报告出来,而且也能被主动地排除掉PDP借用经典测验理论对意识与无意识的作用进行了量化研究,具有突出的优越性2. 4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 - Related Potential ,ERP)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生理测量技术和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融合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取向ERP的优势在于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并且便于和传统的行为测 量指标一一反应时进行有机配合假设阈下刺激仍然能够引发相应的ERP成分,则表明个体对其进行了自 动化、无意识的加工3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研究攻击性的外显测验容易受到社会文化、道德判断等因素 的干扰,使被试不能表现出其真实反应。
攻击性的内隐测验,削弱了意识的监控,攻击性得到更多流露3. 1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徐大真、杨治良(2002) [8]使用再认和偏好判断实验研究,发现在内隐社会认知中性别差异是不显著的,女性和男性一样具有攻击性本能徐德淼,唐日新(2007)[9] 研究表明,整体外显攻击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身体攻击因素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内隐攻击性 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与身体攻击联系更紧密,女性与言语攻击联系更紧密3.2自尊与内隐攻击性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整体性的、评价性的看法自尊和个 体攻击性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低自尊导致攻击行为戴春林、吴明证、杨治良(2006)采用内隐联结测验,对个体攻击性结构和自尊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同时性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外显攻击 性和内隐攻击性的交互作用对自尊作用显著,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个体内隐攻击性水平越高其自尊水平越低,在低外显攻击性个体中,个体内隐攻击性水平没有影响其自尊水平[10]3. 3同情与内隐攻击性内隐攻击性的偏好测验中被试对攻击者的偏向可能受到两个潜在因素的影响——攻击性和同情心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进化意义:攻击性具有预防和回避攻 击的生存功能;同情则是建立社会关系、共同抵御伤害的利他行为。
杨治良(2008) [11]研究显示,在 外显测试中,同情心提高了被攻击者的再认正确率;在内隐测试中,同情心对攻击偏好发生调节作用3.4材料性质图片刺激是内隐攻击试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叶茂林[12]提出,日常生活中提供我们更多社会信息的文字材料,也会对我们的内隐攻击性产生启动效应的实验假设挑选出80个表示”攻击”和80个表示”被攻击"的双字动词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用汉字为实验材料 也可对攻击性进行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的探讨;文字性的攻击性信息也可以对内隐攻击性产生启动效应参考文献[1] Greenwald A G, Banaji M R. Implicit socialcognition: Attitudes, self-esteem, andstereotypes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102 ,4[2] Shium Andrew Chen,杨治良."攻击性行为” 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19)[3] 叶茂林.青少年攻击行为研究[M].北京市: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周颖.隐攻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华 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 Banse R, Seise J, Zerbes N.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homosexuality: Reliability,validity , and controllability of theI AT. Zeitschrift f ii r Expetimentelle Psychologic, 2001,48: 145-160[6] Nosek B A, Banaji M R. The Go /No-go AssociationTask [J]. Social Cognition, 2001,19(6): 625-666.[7] Jacoby L L.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 Separating automatic from intentional usesof memory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memory, 1991[8] 徐大真,杨治良.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 性别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1[9] 徐德淼,唐日新.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 性别差异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7[10] 戴春林,吴明证,杨治良.个体攻击性结构与 自尊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11] 杨治良.内隐攻击性与同情的关系研究[J].宁 波大学学报,2008[12] 叶茂林.材料性质与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 验研究口].心理科学,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