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的礼与仁.doc
2页《论语》中的礼与仁1、克己复礼: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列在最前沿,因此而构成以“礼义”亦即“仁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儒家的旗帜、儒学的灵魂在孔子看来,能否“复礼”亦即回归周礼的关键,是能否克服人的私欲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归周礼克己”是“复礼”的必要条件礼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庙堂之上,小及家庭琐事、饮食男女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9)孔子初仕,入周公庙助祭,每遇一事,总要问主祭者知礼而仍问,这是助祭对主祭的尊重,是一种礼旁人以为孔子不知礼而问,才是不知礼的表现孔子虽然一举一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菜都要讲究礼,就象他对颜渊讲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视、听、言、动等四个方面遵守礼的规范但是,他更看重礼的实质心诚为礼之本,贯穿于孔子一生礼是衡量人的行为举止的一把尺子,也是衡量国家政治秩序的一把尺子礼的回归,既是规范人的需要,也是规范国家秩序的需要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2、为仁:礼的补充如果说,“礼”是孔子继前人之说,“仁”则是对“礼”的补充和深入,是孔子对周礼的一种“损益”即发展。
礼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准则,是可以看得清说得明的规章制度,用现代语言表述,是一种形式所以,礼如同一把尺子,可以度量人的行为是否与之相符仁则是人的一种内在品性,一种特殊的内涵;相对于礼,仁是一种内容说仁是人的一种特殊内涵,因为它是人经过努力之后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性所以,仁存在于人,虽然可以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却不同于礼之于人那样可以直截了当地确认和表达对于一个人的仁的认定,是极其困难的孔子讲仁,是讲“为仁”,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为仁”基础,二是“为仁”的方法,三是“为仁”的作用1、“为仁”的基础为仁”的基础,在人的品质根据人的品质差异,大致分为“近仁”与“鲜仁”两种类型近仁,亦即与仁的距离近,这是“为仁”的基础,是通过“为仁”最终成仁的必要条件近仁”的品质,未必一定能“成仁”,但是若无“近仁”的品性,就一定不会“为仁”而至“成仁”人性的真实,便是“为仁”的基础2、“为仁”的方法孔子谈“仁”,最多的是关于“为仁”的方法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譬式推理,即由已知类推未知的方法,是夏华思维的主要方法为仁”,也理所当然要采用“譬”式方法;取譬的材料,是从最近处着手由近及远的“为仁”方法,包括向身边的人学习,从切近的事情中磨砺自己。
帮助他人为仁,不强加人也是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常向学生讲的一句话有了“为仁”的方法,便要实践“为仁”的内容孔子曾告诉学生子张,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恭、宽、信、敏、惠恭敬,不会招致耻辱;宽厚,便能获得众人拥护;诚实,便能获得别人的信任;敏捷,做事便能成功;慈惠,便能获得别人的鼎立相助子张是一位勇武之人,孔子针对他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希望他从五个方面作“为仁”的实践:“能行五者于天下”,成为一个仁人从切近处着手的“为仁”方法和“为仁”内容,上升到“礼”的高度,便是“克己复礼”克己”的“克”,不是压抑,而是去除;“克己”的“己”,不是自己的所有欲念,而是“非礼”即不符合礼的欲念所以,孔子在颜渊追问“为仁”的要目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为仁”的作用为仁”的作用,首先是有益于社会的稳定社会能否稳定,取决于能否“复礼”为仁”的第二作用,是能够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讲“仁”的话语中最简明扼要的一次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表里一致的行为,仁者爱人,爱谁?孔子要求学生“泛爱众”,即广泛爱大众,而这“泛爱众”的仁心,首先要落实在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周围的人身上。
例如对父母的爱,不仅是要落实在奉养他们,而且要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真正能感觉到儿子对父母关爱的温暖孔子的仁者爱人,虽有“泛爱众”之说,但也不是无原则的爱人,更不是爱所有的人他的爱人是有原则的爱,如同他的恨人,也是有原则的恨所以,“为仁”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爱人和恨人而且在孔子看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讲“仁”,不仅讲“爱”,也讲“恶”有原则的爱是“仁”,有原则的“恶”同样是“仁”这一点,实为孔子思想的精彩之处,《论语》中着墨不多,我们却不应忽视《论语》中礼与仁的关系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礼是外部规范、行为准则;仁是内心自觉,成德的志愿.仁固然是实质,礼却是一个"先验"(先于个人体验、知识、意愿)的尺度,在礼仁关系中,不仅有仁体现礼的本质("人而不仁如礼何"),而且有礼规定仁的方向("克己复礼为仁").仁是一种内在的态度,是一种成德的意愿.与礼相对照来看,就是我愿意或立志按礼的规范尺度做人.到了礼仪虚浮化形式化的风气下,这个态度和意愿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使得礼仪内在价值直接地呈现出来.仁是遵礼而行的内在意愿,同时也是拒绝礼仪虚文和把握礼仪本质的实践态态度仁者,立人达人之心“仁”是内在的,敏感的。
仁”是淡化自我,超然的,坦然的仁”是博爱,是施惠于人仁就是自己要站立起来,帮助别人站立;自己要开拓发展,先帮助别人开拓发展当然,“仁”是一个很难到达的境界一个人想要坚持“仁”很困难纵观孔子所有弟子,只有颜回,最得“仁心”综上所述,“仁”是一种内在的修为,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注重惠于他人,淡化自己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