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记录.docx
19页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记录作者:日期:/ 马角坝区域地质实习报告1序言1.1交通位置及地理概况1.1.1交通位置工区为四川江油市马角镇,距江油市57km,距成都市214km马角坝地区 交通方便,宝成铁路自北向南纵贯该区,国道108线从东南缘穿过,北经广元 出川,南经江油、绵阳可达成都区内有公路,北通雁门坝,西至澄水,南达 文胜等乡镇山区有矿山公路和山间大道通行附马角坝交通位置图1-11.1.2自然地理马角坝地区位于龙门山系的前山带地势西北赢 东南低西北部为中山区, 海拔>1200m,东南部为低山区,海拔<1000m工区最高点大圆包海拔1028m, 马角镇海拔640m,切割一般为300-400m,属于浅切割区工区山系呈北东一 南西走向,属于构造山系山间有马角坝、魏家坝等河谷平原工区河流属涪 江水系,马角坝河自北向南流经工区;主要支流澄水在马角坝镇注入梓潼江 河水的流量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夏天水流量多,冬天减少,属于典型的上游 河流的特点工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255ml,其中7-8月 280ml,12月10ml日照充足,无霜期211天四季分明,冬天平均气温4一7°, 夏天25°左右。
最低气温一3°,最高气温34.5°10月份降雨量74ml,气温8- 252,11月份降雨量25ml,气温2—21°1.1.3经济地理马角镇面积146.56km2,人口 2.3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1万农业耕地1.18 万亩,播种面积2.22万亩主要出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蔬菜,年产粮 食5300吨,农业总产值791万元马角镇以核桃、木耳、黄花为特色农产品 马角镇有省、市属工矿企业和乡镇企业230多个,其中以水泥厂为主,还有锅 厂、钢铁厂、磷肥厂、电石厂、砂厂等,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其中双马矿山 是区内最大的企业,年产水泥100多万吨,双马水泥是四川的名牌产品马角 镇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来自水泥生产1.2地质研究简史龙门山区地质调查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1872年德国人创立“广元煤系”1879年匈牙利人发现广元等地的海相中三 叠统本世纪20年代以来,赵亚曾,黄汲清等先后对龙门山区进行过调查赵 亚曾(1929)首创“飞仙关页岩”、“昭化灰岩”赵亚曾和黄汲清(1931)将三 叠系划分为“飞仙关页岩”和“嘉陵江灰岩”;将“广元煤系”更名为“须家河 煤系”;建立了 “平驿铺砂岩”、“白石铺灰岩”和“唐山寨灰岩”。
朱森、叶连 俊等(1942)将“白石铺灰岩”进一步划分为“养马坝系”和“观雾山系”朱 森(1942)首次在马角坝地区发现下石炭统地层,称“总长沟系”;并在嘉陵江 灰岩之上划分出“天井山灰岩”解放后,西南石油地质处对唐王寨、仰天窝向 斜两翼的系统研究;北京地质学院在江油地区测制的石炭系剖面60年代,四 川省地质局对龙门山区开展1:20万区域地质测量90年代初四川省地质矿产 局编制出版《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并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马角坝属龙 门山北段片区1.3工作概况作为石油地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上,应该进 行一次较完善的野外实习,以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能完成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岩石地层的划分,剖面的测制,化石、岩石标本的野 外采集和观察研究,各种构造观测以及填制地质图工作,编制一些基本地质图 件,掌握区域地质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实测地质剖面,明白如 何进行地质点的观察、描述以及如何进行地质填图本次实习工作主要分为4个 阶段分别为:野外踏勘,实测地层剖面,野外自由填图,室内资料整理和作 图、编写实习报告。
工作计划安排合理,除去因天气、计算机考试原因稍有耽 搁,工作进展还算顺利,各阶段填图任务基本完成附完成工作量表1-12地层2.1概述马角坝地区地层属扬子区龙门山分区,其东南紧邻四川盆地分区,该区出 露地层有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其中 泥盆系〜中三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广泛发育为特征,第四系以碎屑岩松散 沉积为主由于工区内发育F1-F7及F2’北东-南西走向的逆断层,所以除石炭系地 层较全外,其余地层皆出露不全工区地层基本为北东-南西走向,地层倾向基 本为北西向碳酸盐岩地层在工区广泛出露,从志留系到三叠系,除志留系韩 家店组(S1-2h),石炭系总长沟群(C1-2z)部分岩层,二叠系梁山组(P21),三 叠系飞仙关组二段3廿2)和嘉陵江组二段(T1j2)、四段(T1j4)之外,几乎都 为碳酸盐岩地层志留系在工区只出露了韩家店组紫红色泥岩地层,与二叠系 栖霞组为断层接触泥盆系碳酸盐岩地层由底到顶出露了观雾山组、沙窝子组 和茅坝组地层,底部中泥盆统观雾山地层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地层为断层 接触;石炭系地层由底到顶分为总长沟群和黄龙组,大部分为碳酸盐岩地层, 总长沟群底部为含鲕状赤铁矿紫红色泥岩;二叠系由底到顶出露的依次为黄龙 组、梁山组、栖霞组和吴家坪组地层,其中吴家坪组与飞仙关组为断层接触关 系,黄龙组与梁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三叠系从底到顶出露了下三叠统飞仙 关组、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飞仙关组二段与嘉陵江组五段为断层接 触在本次实习中,我们对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进行了实测在实测中,我 们发现飞一段中基本为灰岩,但是地层在岩石构造和结构方面变化颇多通过 细致的划分,在构造变化上,我们能够观察到从纹层-厚层的灰岩;在结构变化上,我们见到了圆柱状灰岩、核形石灰岩、蠕虫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粒 灰岩、微晶灰岩、细晶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含膏溶孔微晶灰岩;飞二 段基本为泥岩、钙质泥岩,其中夹一定数量的灰岩条带,可见克氏蛤化石附 工区地层简表2-12.2地层分述2.2.1志留系(S)工区仅出露一组志留系地层一一韩家店组(S1-2h),岩性以暗紫红色页 岩为主,夹泥岩、粉砂质泥岩及;可见三叶虫、笔石等化石;中统顶部不全, 未见顶底,工区可见厚度大于100米,分布于工区西北角,工区内与二叠系栖霞 组为断层接触该组为一套陆棚相-浅海台地相的页岩,岩相稳定,厚度变化不 大附韩家店组与栖霞组断层接触示意图2-12.2.2泥盆系(S)实习工区可见三个组,岩性总体上以碳酸盐岩为主分布于工区中部 及东北部中上部为浅海相,底部为滨海相。
这一时期随着川中古陆扩大,扬子 准地台四川部分几乎都隆起为陆,但是属于龙门山前山带的工区依然为海盆, 总体上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2.2.2.1 观雾山组(D 23gw)厚度大于100米,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 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顶部以豹斑灰岩为分层标志发育礁灰岩并含有大量的 古生物化石,分布于工区东北-西南,与三叠系飞仙关组断层接触附观雾山组 顶部豹斑灰岩图2-2以及图2-3生物化石-层孔虫2.2.2.2沙窝子组(D3s)沙窝子组按其岩性变化可划分为三段:沙一段(D3S1 ),厚度约100米岩性以灰、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 岩为主,夹有灰岩、白云质灰岩分布于工区西』北■西南,与观雾山组整合接触, 以豹斑灰岩为分界标志沙二段(D3S2 ),厚度约100米岩性以灰、浅灰色中〜厚层灰岩为主, 底部有约1米厚瘤状灰岩为分界标志;分布于工区西北部,与沙一段整合接触 附图2-4瘤状灰岩沙三段(D3S3 ),厚度约120米,岩性以灰、灰黄色中〜厚层状白云岩为 主,刀砍纹明显,分布于工区西北部,与沙二段整合接触,二者岩性区别明显 附图2-5白云岩刀砍纹2.2.2.3 茅坝组(D3m)厚度为50米,岩性为浅灰、灰白中〜厚层状微晶灰岩、球粒灰岩、粒屑灰 岩。
本组岩性较纯,化石较少分布于工区西北部,与沙窝子组整合接触,与 沙三段白云岩区别明显工区内泥盆系地层的岩性为较纯的碳酸盐岩,且含有的生物碎屑较少(本 次实习在泥盆系地层中未找到化石),表明在地层沉积时期,沉积水体不深,水 循环受到限制,氧化作用不明显,盐度较大,为潮间带一潮下带泻湖环境的中 —低能带综合其他时期工区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水体的变化,在中泥盆世晚期 —晚泥盆世,马角坝地区皆位于半封闭的泻湖-滨海环境中,其沉积环境是稳定 的,主要处于潮间带-潮下带之间,局部发育泻湖沉积在局部环境中主要受蒸 发作用、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控制,形成了一套以潮上蒸发坪白云岩和开阔台 地灰岩为特征的岩相组合2.3石炭系(C)工区石炭系分为2个组,以灰岩为主,含有白云岩、泥岩,岩石类型多样 由于水泥厂的开发,石炭系地层在工区矿山梁〜张一沟之间露头较好,分布于 工区西北部该地层几乎为浅海台地相2.2.3.1 总长沟群(C12z)厚度100米,岩性多样,底部为紫红色泥岩,含鲕状赤铁矿,地层厚度在横 向上有变化,之上为似瘤状灰岩,含珊瑚化石;中上部由砾屑灰岩、介壳灰岩 组成互层,推测为风暴岩序列该地层分布于工区西北角。
与下伏茅坝组地层 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分界标志为紫红色泥岩附图2-6总长沟群底部含鲕状赤 铁矿的紫红色泥岩,及图2-7珊瑚化石2.2.3.2 黄龙组(C2〜\h)厚度150米,岩性复杂,底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砾屑灰岩;中下部为鲕粒、 球粒、微晶、砾屑灰岩、砂屑灰岩;中上部为豆粒灰岩,蜓类化石丰富;顶部 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分布于工区西北部,与总长沟群整合接触,二者的分 层标志为浅紫红色砾屑灰岩通过查阅资料,对于总长沟群底部的紫红色含鲕状赤铁矿泥岩需要说明一 下:含鲕状赤铁矿泥岩为晚泥盆世大规模海退暴露后海平面上升的产物其核心 主要由赤铁矿构成,部分为较大的石英颗粒或赤铁矿和石英颗粒包裹体,未见 生物碎屑铁质来源应为大陆风化的产物,铁质鲕粒生成时应为半封闭环境, 当三价铁离子达到饱和后,在适当的情况下,大量铁质围绕石英碎屑或铁矿物 碎屑转动形成胶体沉积圈层呈同心状,整体呈胶体状态,未见到由于藻类生 长造成的明暗分明的纹层说明当时的环境为浅水动荡环境,水动力较强,且 鲕粒形成与生物作用无关总体而言,铁质鲕粒的主要成因为:晚泥盆世法门 期末大规模海退造成暴露环境,之后海平面开始上升,形成浅水的氧化环境, 来源于大陆风化的铁质和陆源石英碎屑在半封闭海湾中聚集,当三价铁离子浓 度达到饱和后,在适当条件下,大量铁质围绕石英碎屑或铁矿物碎屑转动形成 胶体沉积鲕粒。
附石炭纪古地理背景图2-8从整个石炭系地层岩性的变化来看,底部出现的几层紫红色含鲕状赤铁矿泥 岩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为氧化、半封闭的浅水环境,常产于局限台地浅滩,相 对能量较低的搅动环境向上有似瘤状灰岩的出现,其瘤状为珊瑚化石珊瑚 化石的出现代表了台地边缘生物礁的环境,由局限台地相岩石到有生物化石出 现的岩层,表明短期内海平面上升之所以会形成似瘤状灰岩而没有形成国内 珊瑚礁,是由于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垮塌作用而形成地层中上部出现介壳灰岩 与砾屑灰岩的互层其中,砾屑灰岩的出现,表明沉积环境演变成了斜坡相, 之前的碎屑沉积物垮塌后的砾屑与后来的碳酸盐岩同时沉积,形成了砾屑灰岩同时,出现的介壳灰岩,也可以认为是台地边缘的浅滩相形成的结合其他岩 性的沉积环境,砾屑灰岩沉积时的斜坡应为较缓的斜坡黄龙组的紫红色砾屑 灰岩表明曾经出现过短暂的氧化环境,含有铁质胶结物,因此,作为与总长沟 群的分界标志,比较可靠黄龙组中上部发育一大段质地较纯的灰白色灰岩, 在结构上有一定变化,总体上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黄龙组上部可见豆粒灰岩 以及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可见,在开阔台地之后海平面开始下降,出现了浅 滩动荡环境、以及蒸发环境。
总体而言,石炭系沉积环境是在水体较浅的台地 边缘、斜坡、浅滩相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