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让建筑成为最适合的生活容器——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祁斌.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95447524
  • 上传时间:2022-05-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6.96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让建筑成为最适合的生活容器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祁斌                    采访:《设计家》 整理:赵夏榕祁 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建筑创作一所所长2009-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客座评论建筑师2006- 中国建设环境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2004- 中国体育建筑学会委员2001- 中国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8-2002日本AXS佐藤综合计画研修、项目合作1996-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1996 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代表性作品有:徐州美术馆、徐州音乐厅、李可染艺术馆、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2号院、徐州水下兵马俑博物馆(汉文化艺术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射击馆、北京海淀社区中心、徐州南湖水街、徐州汉文化景区等前言:喜欢钻研建筑设计,喜欢广泛接触建筑以外的领域,珍惜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工作平台,这是祁斌在采访中给人最深的印象他坦言,像他这样40岁左右的中国建筑师确实处在一个令全世界建筑师羡慕的机遇中,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那么多的项目,这对于建筑师来讲是最难得的机遇而祁斌强调最多的,还是建筑设计这个行业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没有各个方面的长期积累历练,想实现突破、一鸣惊人,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一直以来,祁斌参与和主持项目以公共建筑为主他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直倾力于做一些具有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的项目,设计院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具有相当高度和包容度的环境,这样大环境里,他得以放开手脚地去做一些研究性的设计实践北京海淀社区中心、徐州汉文化景区、李可染艺术馆、徐州美术馆、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2号院等项目,都记录着他对不同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祁斌将建筑视为生活的容器,“建筑空间所提供的‘容器’越适合,其中呈现的生活就越精彩,反过来建筑对生活就越有促进力他认为建筑要真实,并且应该是适当的,要适合它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建筑师要充分和深刻地了解生活、理解生活,拿出有生动内容的设计,而不是在纸上一味追求自我的理想建筑师对生活、对文化、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理解越深刻,可能在设计中思考和把握的东西就越多,建筑就越生动感人他说,他本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方式是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比如说做设计就像输出,工作输出一段时间后,自己的思维、感受都钝化和枯竭了,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跳出去,去学习,去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充实自己祁斌对建筑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我评价建筑有三个层次:可用、可赏、可品达到好用,是成为好建筑必须的第一步。

      其次要给人以美的感受,无论是感官上还是精神上,要产生愉悦感好建筑的最高境界是‘可品’,让人通过建筑品味出深层的意义,有所思考感悟,那是很高的境界,也不是一般建筑能够达到的境界,是建筑师的毕生追求”从经历中学习建筑《设计家》:在建筑学习和实践的早期,您印象较深的经历有哪些?祁斌:我当时是因为感兴趣画画而报考了建筑专业,没有多想,对建筑学专业的真正内涵其实很不了解到了大学,我才觉得自己一不小心做了一个很正确的选择我非常喜欢建筑这个行业,也很享受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状态建筑学是一个专业性和实践性结合很强的学科,不管你在学校学了五年、七年还十年,至少要等到工作了两三年、完成两三个项目后才能说学完了这门功课,以后再谈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每个建筑师在刚毕业那段时间的经历和工作状态,对建筑师一生的职业生涯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设计家》:您当时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经历是什么?祁斌:1996年我毕业后到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97年我们院和日本佐藤综合计画(AXS,日本著名的组织型设计事务所)进行交流合作,派出我去交流和合作设计1998年,我在日本一年,之后又陆陆续续来回2-3年记得刚到日本,正是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对设计本身似懂非懂,又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让我对建筑的一切理解都从全新的陌生开始。

      可能也恰恰因为如此,给了我对建筑设计最初最原始的感受,让我有机会了解他们的建筑师怎么思考设计、怎么实现一个设计,怎样组织一个团队来完成设计,以及设计过程中关注的问题……到90年代以后,中国的建筑市场对海外开放得越来越多,很多国外的事务所都想到中国来做项目,我也参与到AXS做中国项目的团队当中做国内项目的设计因为我了解中国,日本建筑师经常会十分关注我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和判断,同时他们也会常常举出在日本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做法这个过程中,能够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大家在看同样问题时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产生结果上的很大反差——这些反差,以及左右协调这些反差的过程,让我受到很多启发这段经历对我个人思想的成长、做事情的方式,甚至包括自己喜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形成了我对建筑的一些基本态度《设计家》:这些经验对您回国后的设计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祁斌:佐藤综合计画擅长公共设施的设计,我在日本期间也参与了一些日本的公共建筑设计,当我回国后接触到类似的公共设施、文化项目时,两国对一些问题认识、做法的不同让我感受很深比如,我们定义中的公共建筑,往往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谈,用于区别它跟工业、住宅等等建筑类型的不同但在日本,对公共建筑的定义就一个原则——政府出资建的是公共建筑,民间出资建的就是非公共建筑。

      虽然只是定义方式的不同,但这反映了建筑主体为谁服务的问题试想,如果建筑师在思考项目主体的时候,把公共建筑理解为用老百姓税收建的建筑,自然会把项目的业主理解为公众,而不是简单地为某部分人服务,这样,做设计时的价值倾向和思考重点就会有所不同2001,我在做北京海淀社区中心项目这个课题正好跟我在日本体会到的一些社会现象有关联当时,“社区中心”在国内刚刚兴起,是政府面向基层居民、服务社区的一种建筑类型海淀区在北京是文化教育层次比较高的一个区域,政府对这个项目要求很高,希望成为体现政府职能的窗口但具体到怎么做,他们也没有任何经验,毕竟是新鲜事物我想到了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在日本,社区里有很好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社区的公共活动中心,给了居住在周围的社区居民一个很方便、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社区中心往往是社区居民共有的一个家,大家对社区中心的依赖度也很高,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这些设施是以一种完全服务的态度共享给所有社区居民的这我想到了我们去政府办事的一般体会:在长长的走廊里面对一个个办公室,伸手敲门打听该找谁办事,总有去衙门求人的感觉……于是,在这个项目里,是不是能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改变这种状况,成了我的设计初衷。

      建成后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做了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共享大厅,形成了一个来办事人与政府工作人员平等对话交流的、类似家庭会客厅的空间:人们不管是来办结婚登记、请法律顾问、请保姆,还是进行法律咨询,进到大厅只需像去银行一样去拿个号,在平台的休息空间等候,相关的工作人员就会给你安排,大家之间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同时,这个社区中心的大厅还是一个多功能厅,除了平常作为公众和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工作交流平台,还可以举行一些演出、展览和公共文化活动大厅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状态下能够适应不同的需求,形成一个“社区起居室”的空间形态,周围居民对它产生了很强的归属感《设计家》:您刚谈到的一些情况跟政府机构的工作机制有关系,很大一部分是建筑师没法改变的您在与甲方沟通这些想法的时候,过程困难吗?祁斌:我觉得还可以其实这些道理大家基本上都明白,难处在于建筑师是否能拿出适当的、得体的解决方案去让使用方来接受在市政厅的空间格局上,日本的有些做法更直接, 既然市政厅是政府工作人员为纳税人工作的场所,就有义[来自WW]务接受所有市民的监督所以很多市政厅内部空间很开放,有供市民参观、监督的流线,普通市民都有机会到市政厅内走一走,看看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

      这是很理想化的一种方式,也很民主,但在中国如果完全生搬硬套,也很难行得通建筑师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但也要把握处理问题的要点,处理好“度”的问题, 这样就能让项目能够推行下去,与甲方沟通自然也就顺利了建筑空间所提供的“容器”越适合,其中的生活就越精彩《设计家》:在后来的项目里,您是否还在继续深化这样的思考方式?祁斌:在去年完成的徐州美术馆项目,在设计的价值观上,也有类似的思考这个项目所在的场地景观环境非常好,坐落在城市中心一个很大很美的开放水面——云龙湖的北岸,环境优美,深受周围居民喜爱我去看现场的时候,看到许多市民在这里自由活动,非常享受这里优美的环境我当时在大脑里闪过的第一念头就是,如果因为建设美术馆而剥夺了他们享受这里自然的机会,再好的建筑将会是失败的能不能让大家在看高雅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自由享受优美自然环境和很好的城市景观;对它的第二个思考,这些年很多地方也建了很多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大剧院、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等,然而有些却变成了华而不实的摆设建造初期关注更多的是建筑的标志性、显示性,而没有真正把目标落到怎样使用、运营,也没有很好关注怎样通过一座公共文化建筑来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条件。

      同时,如何不让高雅的艺术场所成为隔离于普通市民生活之外、专供少数艺术从业者使用的专属空间,如何让公共文化建筑真正成为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载体,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这几点出发,美术馆的建筑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色:在二层平台形成一个架空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室外楼梯把它和市民广场连接起来,还能够通过栈桥与云龙湖大坝连通这个空间完全对外开放,市民不用买票进美术馆,就可以来到这里观山观湖,欣赏城市景观同时,平台还是一个举行一些公共的、开放的艺术展览的公共开放空间,比如雕塑、公共艺术展览等考虑到美术馆展厅实际上是封闭的内向展示空间,在展厅的外部正好成为可以利用的观景空间,因此,在三、四层展厅的外廊部分,利用形成一个灰空间——一个半围合的半室外空间,既可以开放观景,又可以用作一般性的市民艺术展廊它跟二层的开放平台相连,不需要空调和照明,在这里可以做一些不那么专业的展览,比如普通市民的作品、学生的作品等等,让普通人的作品也有机会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总的来说,我是想让美术馆放下架子,成为大家用得起、市民乐得参与的公共活动场所,让公共文化建筑体现出更多对城市的文化辐射推动作用《设计家》:请谈谈您的建筑主张。

      祁斌:我没什么具体的固定的建筑主张,我认为建筑不管做什么用途,它应该是很好地长在环境里,是合适的、适当的,在思考建筑的任何问题时都要把它放在它所处的环境和背景里,适合的就是好的无论在哪里做设计,没有一成不变的成功定律,在任何地方,需要考虑建筑在城市文化中的吻合度和适合度,以及对地方文化的尊重程度建筑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真实,能真实反映生活的面貌建筑师要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很多建筑想法来自于对生活内容的感悟比如说做一个美术馆,建筑师要真正去理解艺术家如何举办艺术展览、观展者参观展览的过程,同时,如何让这两者的需求关系在建筑中得到最生动的体现设计本身并不玄妙——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建筑空间所提供的“容器”越适合,其中的生活就越精彩,它对生活就越有促进力所以,如果让我去谈建筑主张,我会认为好的建筑应该是充分读懂生活,让建筑成为最适合的生活容器我评价建筑有三个层次:可用、可赏、可品达到好用,是成为好建筑必须的第一步,其次要给人以美的感受,无论是感官上还是精神上,要产生愉悦感建筑的最高境界是“可品”,让人通过建筑品味出深层的意义,有所思考感悟,那是很高的境界,也不是一般建筑能够达到的境界,是建筑师的毕生追求。

      《设计家》:您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都有所关注,这些关注和思考怎么影响您作为建筑师的实践工作?祁斌:对文化的尊重传统是首先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口号,更不是一种符号对待中国文化,在建筑设计领域能看到两种错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