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教学设计:可能性.doc
46页教学设计:可能性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可能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可能性1 教学内容: 教材P110—111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可能性2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进行判定,并能用数字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通过摸球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验证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不可能”、“可能”、“一定能”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判定,用数字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用数字表示可能性的方法和探究过程 教具准备: 5个纸盒,黄、白乒乓球若干 教法与学法: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旧知识的迁移,课堂实践,合作探究与总结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那么今天,在上课之前就让我们交流、畅谈一下自己的理想怎么样?”……(学生畅谈理想,教师适当点评激励) 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第一个盒子装有4个黄球,第二个盒子装有2个黄球、两个白球,第三个盒子装有4个白球假设老师盒子里的球是有魔力的,摸到黄球你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摸到白球你的理想就无法实现,你会到哪个盒子里摸球呢?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发言,引出新知 (1)学生发言:选择到第一个盒子当中去摸,因为第一个盒子里装有4个黄球,任意摸一次就一定能摸到黄球。
第三个盒子里全是白球,没有黄球,所以不可能摸到黄球第二个盒子中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 (2)教师板书学生发言,板书: 一定能 可能 不可能 (3)验证: 任选学生到每个盒子中摸4次,看是否和猜测一致 2、用数字表示可能性,并说明理由 一定能 可能 不可能 1 1/2 0 3、实践验证(装有2个黄球2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接近1/2) (1)分组 (2)分工:1人监督(公正性、次数)1人统计(共摸20次,每摸完一次把球放到盒子里,摇一摇,有画正字法统计摸到黄球的次数 (3)活动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交流 有的组少于10次,有的组正好10次,有的组多于10次,这是因为理论和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因为有一定的偶然性,是可以理解的 4、想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变大一些该怎么办?(把其中的1个白球换成黄球) 集体验证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接近3/4 5、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变小一些,变成1/4,该怎么办?(盒子中放1个黄球,3个白球) 6、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师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可能性的大小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条件改变,可能性逐渐变大,趋于一定能(1),条件改变,可能性逐渐变小,趋于不可能(0)。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定能”、“可能”、“不可能”判断下列有关可能性事件 (1)老师今年24岁,20年后,你们的年龄会超过老师 (2)老师的身高是1.82米,若干年后你们的身高会超过老师 (3)明天下雪 (4)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29届奥运会中,中国的金牌数超过美国,排在第1位 (5)二十年后,你们当中的某个人乘坐“神舟十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2、同学们看过非凡少年这个栏目吗?少?二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三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抽到奖的可能性是多少?(用分数表示) 四、小结本课 用“一定能”、“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 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有理想,努力加之自信能使不可能变成可能,可能变成一定能祝同学们梦想成真 板书设计: 可能性的大小 一定能←—— 可能 ——→不可能 1 3/4 1/2 1/4 0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开头我让学生畅谈理想,然后巧设悬念,激发起他们的思考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反响很强烈,达到预期效果 接下来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识的迁移把数学从生活中提炼出来,也把学生从生活中引入数的殿堂。
学生的合作验证探究过程进行的也很顺利,尤其是在集体验证盒子中装3个黄球,1个白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3/4中,共摸了20次,恰好摸到了15次黄球,猜想与实践完全吻合,学生惊叹不已,这既是必然又是一种巧合 一节课当中,如果没有让学生练习的时间我觉得算不上一节成功的课,所以在练习巩固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许多生活化、情境化、学生关注、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乐于去思考,自然效果也不错 当然这节课当中,我也有一些很困惑的地方,此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阐述理由的时间太少,可能有一些同学没有理解透彻,但如果在这里耽搁了太长时间,那么后面就没有了练习的时间,就会顾此失彼,这一环节怎样处理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给我一些合理建议,我一定虚心接受 在教学的结尾,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有理想、自信加之努力,能使不可能变成可能,使可能变成一定能这既照应了导入,又体现了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这一思想,同时又对学生的一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教学设计:可能性3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想和对熟悉事物的讨论,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3了解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教学准备:纸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两盒纸鹤)看到这些纸鹤觉得熟悉吗? 生:熟悉,都是我们自己折的 (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是的,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了这么多精美的纸鹤,证明你们都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你们很棒!那么老师相信今天这节数学课你们表现也会很棒,有没有信心?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奠定基础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盒纸鹤,看每盒有什么特点? 生:1号盒子里全是红纸鹤,2号盒子里既有红纸鹤又有黄纸鹤 (培养观察能力 师: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喜欢红色纸鹤的人很多,老师也喜欢红色的因为红旗是红色的,红领巾也是红色的,红色象征着热情,我们对待生活就应该具有火一样的热情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体验与感悟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哪个盒子中一定能摸出红纸鹤,在哪个盒子中不一定能摸出红纸鹤?为什么?(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猜一猜结果,要说清为什么?(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将课件中的“哪个”改成“1号盒”和“2号盒”,把“?”改成“。
课件演示“一定”、“不一定” 学生: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猜的结果及猜想的理由,重点讨论“为什么” 3、亲自摸一摸,验证自己的猜想 3、亲自摸一摸,验证自己的猜想 同时学会用“一定”、“不一定”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4、将全班同学摸纸鹤的结果统计在统计表中 5、观察统计表,再次肯定猜想结果 (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用哪两个词来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生:一定、不一定 (掌握“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一定”或“不一定”描述下面的事件 课件演示教材第30页的内容: 1、9月10日是教师节 2、扔一枚硬币,背面朝上 3、后天本地有雨 4、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上“一定”或“不一定”来说一说身边的事吗? (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说一说” 1、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可能发生的,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课件演示教材第31页的情景) 学生:(1)思考女儿与妈妈的年龄大小、身材高矮等方面的问题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确定的,哪些现象是不确定的 (在生活中学数学。
2、判断下面现象哪些是可能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内容) 1)太阳从西边生起 2)每天都有地区下雨 3)小树一年长高一米 4)亮亮一年长高一米 总结: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问题讨论” (1)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巩固所学知识) 三、知识拓展 1、 指名读一读 2、 讨论“为什么叫爆出了冷门” 总结: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发生就叫“爆冷门” 四、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确定与不确定的现象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导入新课,游戏活动结果浅而易见,便于学生回答问题,还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活动化 “ 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课堂上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