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2035.pptx
116页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2018 年 12 月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也是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2016 年 3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对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历史性工程,必须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2016 年 5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 21 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2017 年 2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带动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2017 年 9 月 13 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 -2035 年)的批复序 言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城市副中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对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对于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 -2035 年),北京市组织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 年 -2035 年)。
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时代,紧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着眼于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坚持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打造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载地,有序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延伸;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汇聚各方智慧,齐心谋划新时代城市副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精细蓝图,努力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配置各类资源要素,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保持历史耐心,谋定而后动,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北京重要的一翼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规划期限至 2035 年目 录总 则12第一章 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 战略定位3446第二节 发展目标第三节 规模与结构第四节 空间布局第二章 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建设新时代和谐宜居典范城区89第一节 完善功能承接体系,提高对中心城区的服务保障能力第二节 营造良好承接环境,推动新时代和谐宜居城区建设第三节 以新促老、新老融合,让人民群众更有归属感1011第三章 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12第一节 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13第二节 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131517第三节 建设文化传承的人文城市第四节 塑造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市风貌第四章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20212124第一节 打造国际一流的设施服务环第二节 构建以人为本的综合交通体系第三节 建立绿色低碳和节水节能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第四节 完善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第五节 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综合治理体系第六节 健全坚韧稳固的公共安全体系第七节 建设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25272930第五章 推动通州区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3233第一节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完善新型城镇化空间体系第二节 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第三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舒朗有致的美丽乡村34353637第六章 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第一节 建立统一的规划实施机制第二节 建立功能协同的整体格局第三节 共建协同发展的设施体系3839第七章 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404142第一节 构建“城市副中心质量”规划建设管理框架,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第二节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集成与创新总则总 则第 1 条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着力建设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载地,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第 2 条 区位及规划范围城市副中心位于北京市域东部,长安街东延长线与大运河交汇处,距天安门约25公里,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约20公里,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约60公里,距河北雄安新区约10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历史底蕴深厚本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西至与朝阳区之间的规划绿化隔离带,东至规划东部发展带联络线,北至现状潞苑北大街,南至现状京哈高速公路,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总用地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加上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1一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章 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要着眼于新时代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对北京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明确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强空间管控,预留弹性发展空间,努力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和谐宜居之城,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作出示范2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一第一节 战略定位城市副中心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
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要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主”与“副”的关系,促进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与城市副中心承接的紧密对接、良性互动,加强对中心城区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处理好和通州区核心与拓展的关系,加强城乡统筹,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提高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处理好和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地区激活带动、协同发展的关系,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东部综合服务中心和枢纽,实现以点带面、区域共进;处理好和雄安新区差异化发展的关系,避免同构化,实现一核两翼共同促进首都功能优化提升第 3 条 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是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顺应自然,呵护蓝绿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新建区与老城区的包容互促,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增进人民福祉;坚持绿色发展,科学配置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要素,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支点;坚持文化传承,萃取大运河历史文化精髓,注入时代创新活力,集聚城市精神财富,提升文化软实力。
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和谐文明的美丽家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坚持公平共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坚持城乡融合,分区分类引导小城镇功能联动和特色发展,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城市副中心形成“众星拱月”的整体城乡格局,共同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同时加强空间管控,防止贴边蔓延,避免出现城乡结合部管理失控的问题;坚持改革创新,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城镇化实施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一体化,形成功能联动、融合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坚持分工协作,激活带动顺义、平谷、大兴(亦庄)等东部各区联动发展,实现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形成分工有序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提高对首都功能优化的服务保障能力;坚持共管共控,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协调机制,共同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共同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互惠共赢,有序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助廊坊北三县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实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携手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3一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二节 发展目标第 4 条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彰显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作用全面显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实现,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建成北京新的两翼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成效卓著,奠定新时代千年之城的坚实基础成为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成为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成为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成为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成为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成为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第三节 规模与结构落实减量发展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框定总量、限定容量;以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为出发点,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为落脚点,提高质量、留有余量,合理确定人口、用地、建设规模与结构第 5 条 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与结构合理确定人口规模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控制在70万-75万人,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
到2035年通州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万-205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15万-120万人优化人口布局与结构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促进承接人口融入本地生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