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述评.docx
10页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述评 李月玲 王秀阁摘 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是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大体可以归为两类,即“社会本位说”和“个体本位说”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等理论观点,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正确分析和把握社会要求与个人思想品德差距为基础,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社会要求和个人思想品德,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Keys: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者简介:李月玲,山西大同大学讲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秀阁,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同037009)基金项目:本文属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批准号Q2-09001)D64:A:1007-5968( 2011)04-0015-03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事物首先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纵贯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大体如下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现状大体可以归为两类,即“社会本位说”和“个体本位说”。
1.社会本位说社会本位说”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最普遍的观点和看法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袁贵仁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运用一定的文化媒体去宣传人、教育人和影响人,传播和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从而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上逐步消除分歧和隔阂,最终达成认同和共识;”[1](p363)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的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P6)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化,即将一个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培养成为能够适应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社会成员;[3]刘书林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4]王勤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统治阶级和现行政治所服务的;[5]孙其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进行国家(社会)统治(治理、管理)的重要手段;[6]陈志华认为,政治性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面貌;[7]李辽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造就忠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新型的人,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觉悟和政治意识的人”;[8]谢宏忠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导引活动,自其诞生的那一天起,是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
[9]2.个体本位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个人本位说”最早由臧乐源等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说到底就是爱人[10]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彰显,一些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为了人如郦平认为,精神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11]张艳新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人的问题;[12]郑忠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从人出发构建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13]段文灵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生命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虽然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但其最终是要促成个体的思想转化[14]但也有一些学者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个人和社会的统一譬如郑永廷认为,从出发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而从落脚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而正确思想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动因,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5]邓燕霞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个体价值性与社会价值性,阶级(政治)价值性与全民价值性的历史统一[16]潘传林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政治集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需要及其现状出发,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形成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趋于统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
[17]袁晓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满足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18]综上可见,学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答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用“定义”来阐释,有的是用“属性”来描述,有的是用“功能”来说明但总体上仍有以下几点不足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述评1.把社会要求静态化、理想化概而言之,目前学界在概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是存在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这是普遍承认的也是正确的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很难说是准确的,这一点正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出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分歧的根源之一它以两个并非充分的假定作为前提:一是把社会要求看成是即成的、不变的,二是把社会要求看成是最理想、最正确的事实上,社会要求和个人的道德品质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19](p244)而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说只是因为社会要求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就忽略社会要求的生成性另外,相对而言,社会要求比个人实际的思想品德先进和正确,但不排除个人实际的思想品德先进或正确于社会要求的状况。
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三种情况:个人思想品德先进于社会要求、个人思想品德接近社会要求、个人思想品德落后于社会要求这种关系可以用如下的图示描述:由此可见,社会要求和个人思想品德是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某一个阶段社会要求相当稳定的情况下,个体的思想品德同样存在三种情况所以,在这个生成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使社会的要求尽量成为人心所向、代表最广大个体的思想品德,也要使个体思想品德适应和顺应社会要求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和个人的良性互动、有机统一而现有的研究,正如马克思说的:“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因此,“必须先研究事物,尔后才能研究过程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尔后才能觉察这个事物所发生的变化”[20](p244)2.割裂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出现“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正是因为割裂了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把个人和社会二重化的结果虽然有学者已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该是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但他们的思维逻辑仍然把社会和个人割裂开了事实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既不是从人出发,也不是从社会出发,既不是单纯为了社会,也不是单纯为了个人,更不是从社会出发附带考虑个人或者从个人出发附带考虑社会。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正确分析和把握社会要求与个人思想品德差距为基础,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社会要求和个人思想品德,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社会要求与个人思想品德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既表现为个人思想品德落差于社会要求,也表现为社会要求落差于个人思想品德,当然也包括二者之间的基本接近以此为出发点;当个人思想品德落差于社会要求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灌输等方法提升个人思想品德;当社会要求落差于个人思想品德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吸收等使社会要求人心所向;当个人思想品德接近社会要求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巩固强化等双向的方法促使两者共同升华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这一论述,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1.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没有离开社会的个人,也没有离开个人的社会他一方面用社会来解释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另一方面用人来说明社会——“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
此外,“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其中,社会关系是表征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纽带和关键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恩格斯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说明了人和社会的内在联系人是在社会中产生,人也是在社会中存在可见,个人和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然而,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并不意味着个人和社会的同一,现实中还存在个人和社会的差距2.人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因此,人性一方面包括一般性即共性;另一方面,人性具有特殊性即个性通常来讲,人们以一般人性作为评价人和人的行为的道德尺度譬如,当人们斥责一个杀害无辜的人“没有人性”,不是说他不是人,而是他违背了社会公认和要求的道德准则;当人们赞扬一个英雄人物“太伟大”,意味着他具有超出社会公认道德规范的品德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要求体现的是人性的一般性,但人性具有特殊性,所以社会要求和人们的思想品德之间是有差距的。
但社会的发展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该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21](P697)因此,这个意志越是与“合力”的指向接近,其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差距,但总体发展上个人和社会又是统一的3.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22](p107~108)根据社会的经济形态,把社会划分为五个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财富,一部分人的个性自由发挥不再以牺牲其他人的个性自由为代价,人真正从对人和对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主人,人人都得到全面发展可见,不管是依据人的发展的“三阶段说”还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五阶段说”,最终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全面的发展意味着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意味着社会要求和个人思想品德实际的统一总之,从存在论的意义上看,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从发展的过程看,个人和社会之间是有差距的;从发展的最终目标看,个人和社会是和谐有机的统一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为前提和基础,以个人思想品德和社会要求的差距为出发点,最终实现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