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核心素养下的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docx
10页地理核心素养下的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 徐应桃 赵静静一、研学背景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西方国家在很早就已经施行,并在二战后成为一种教育传统国内“研学旅行”是在2013年国务院印发《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后兴起,并作为教学研究和实施的重要途径本校从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综合视野”“培养家国情怀 世界眼光”的研学课程教研组根据线路提出相关课程,并协调其他学科增设跨学科课程,在实践中展开学科交叉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研学线路规划(一)课程准备1.课程问题细化设计研学线路由教研组和研学机构(旅行社)共同商定,根据年级实际状况选定地缘接近且可行性较强的浙江(杭嘉湖平原)作为课程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地理视角和跨学科主题研究(见表1)根据日程安排和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制定相应问题,分组抽选问题,于研学途中共同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例如第三天(浙江大学—西溪湿地)涉及相关问题:①杭州西溪湿地属于什么类型?和2019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盐城沿海湿地相比有什么区别?从地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湿地有什么作用?你还知道我国哪些湿地?现阶段湿地系统面临怎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具备怎样的认知?②浙江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你对哪些专业比较感兴趣?未来学习目标有怎样的规划?③竺可桢是我国著名气候学家,抗战时期作为浙大校长,带领全校师生西迁并受命保护《四库全书》,这段历史你是否熟悉?同时期的南开、北大、清华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亦西迁,并在云南组建西南联大。
你觉得在民族危难之际,西迁的师生具有怎样的现实认知和家国情怀?2.课程手册编订教研组根据课程涉及问题编订研学手册,确保研学的可实施性、目的性和有效性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行程细化和侧重点应有的放矢例如乌镇研学任务:①通过游览、听讲解、访谈等方式完成日程问题,并写出游览心得和日记;②从地理学角度出发,绘制景观分布图、游览示意图和古镇空间结构图;③从文学角度出发,参观矛盾、木心故居,了解人物详细经历和主要作品;此外在课程简介、课程安排、课程目标、带队教师、后勤保障等方面目录化二).课前培训研学活动开始前召开动员大会,针对此次研学旅行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安排做详细介绍,着重强调研学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并根据实际需求准备和搜集相关资料、物资,包括活动中必备记录本、照相设备、着装以及常备药品同时,对随行领队、教师、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研学课程实施的安全性一、研学内容(片段回放)(一)江南和江北(区域认知)行程由泰州往江阴途中,经江阴长江大桥,随行教师问:“现在我们到哪儿了?”座位上学生有回答到江阴了,有回答过长江就是江南了教师追问:“既然有同学认为过江便是江南了?为何有人认为江南应指苏州、无锡、常州等环太湖一带?而又有人认为应指江苏南部苏锡常和浙江北部杭嘉湖一带?谁对谁错?”同学们相互之间展开讨论,结合地理、历史和文学诗词的相关学习认知,得出结论: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江南”的区域定义应该是不同的。
通过简短的对话和探讨,从长江这一重要地理分界线思考地理区域概念的定义出发,发现区域不仅在空间上呈现出差异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时间上)也呈现出差异性的特征即通过人文地理区域概念的学习,了解区域存在差异性的特征,而这种差异性不仅能在空间上体现,还能在时间上体现这对提高学生区域认知,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而言,无疑是有促进意义的二)里下河平原和江南丘陵(综合思维)过江之后,车窗外可见地表起伏教师问:“这是山吗?”有学生回答是,有学生回答不是结合地形类型的知识,你觉得车窗外海拔的高度应该属于那种类型?”“丘陵,因为海拔肯定低于500m那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组数据,我们所在的里下河平原地区(苏北)面积约占江苏面积的71%,耕地面积占约79%,地区生产总值占37%;苏南总面积占29%,耕地面积占约21%;地区生产总值占73%从这些数字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学生们:“耕地面积南少北多苏南地区丘陵面积较大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异苏南工业化水平高,乡镇企业发达苏南接近上海,具有地理区位优势苏南具有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从地形类型的比较,到耕地面积对比,分析农业结构差异;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分析苏南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耕地面积的影响,再从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地理区位优势等方面分析对苏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生们在积极友好的氛围中,努力运用综合的观点认知地理环境,以期能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影响三)盐城沿海湿地与杭州西溪湿地(人地协调观)2019年7月盐城沿海湿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4处世界遗产、江苏首项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作为盐城學子,对于沿海湿地并不陌生,尤其是丹顶鹤、麋鹿这些生物在湿地栖息繁衍,更能直观明白湿地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河流型湿地,与盐城滨海湿地类型是存在差异的但在地理环境构成中对气候、水源及维持生物多样性有着相同的作用在参观西溪湿地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对调蓄水源、调节气候以及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认知进行强化外,还可引导学生观看曾经遗留下来的民宅和一些水利工程设施,由此让学生认知该区域曾作为农业生产用地即西溪湿地的保护存在着一个退耕还湿的过程现今西溪湿地的形成,正是基于社会对湿地系统以及人地关系的认知,将原先居民外迁,恢复生态系统,形成独特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由此希望学生能秉承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分析、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四)“江南水乡”乌镇和“山水城市”杭州城市布局(地理实践力)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完整地保存着大量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呈现出别具特色的空间魅力 参观游览中,结合游学文字描述和现实认知,分析这种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蘇州以市肆胜,杭州以湖山胜”是古人对杭州城市山水的认识,至今西湖周边仍存“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宝石流霞”“平湖秋月”等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从古至今,杭州的城市发展始终围绕着西湖进行,营建了一个将历史景观、现代格局和谐融于一体的山水城市,是“天人合一”思想体现的城市建筑典范学生对比“江南水乡”乌镇和杭州城市布局,分析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地域文化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影响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探求,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知识体系的认知,在基础之上绘制乌镇和杭州的城市布局简图,综合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和影响因素五)浙大西迁(学科交叉、家国情怀)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后,浙大开始准备西迁,同年11 月,随着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浙江大学举校迁往浙西建德由于杭州沦陷,浙大在建德办学不过两月,被迫继续西迁。
1938 年1月分水陆两路继续西行,迁到了江西泰和,在泰和办学半年有余1938 年7 月,日军侵占九江,直逼南昌,浙江大学被迫再度向西迁移,于10 月底到达广西柳州西北的宜山,在宜山办学一年又两个月1939 年11 月15 日,日军自北海登陆,广西南部失陷竺可桢校长召集紧急校务会议,决定立即迁校贵州1940 年1月迁至贵州遵义1946 年5 月中旬浙大开始返回杭州,西迁时间整整持续七个年头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宛平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在国家遭受战争的影响下,开始了波折的西迁,延续着文化的火种和民族的希望通过对浙江大学校史的参观,可以使学生在抗战历史的学习基础上,认识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同时认知到,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文化历史认知和社会参与的基础上培养家国情怀,并加以引导发展,以达到价值观培养和核心素养提高的目的二、研学效果分析(一)出行前准备教研组将制定好的线路交给各班级任课老师,并在研究课上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研学目的地旅行资源进行了解、分析并延伸扩展即通过规划线路,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和课本内外知识,对目的地进行简单的区域认知,在此基础之上,了解涉及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相应的背景,从而使学生能够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正是有别于平时课程的授课方式,学生能有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二)出行时实施研学是行走中的课堂,比之平时上课更具灵活性,这对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是对出行前知识准备工作的践行,能更为直观地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度比如从江北的里下河平原到钱塘江附近的杭嘉湖平原,地理空间跨度较大,车程时间较长但地域的差异性能很直观的在这一尺度上体现出来,比如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民居样式、工业发展程度等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配合,是本次研学旅行成功的重要环节,从出行到游览都贯穿其中,提高了整个研学的趣味性、探讨性和实践性三)出行后总结研学结束后,为了加强学习效果,将各组汇总的学习材料进行整理汇编,由组员代表于研究课上进行汇报比如有小组根据实际研学体验,指出江阴大桥交通拥堵的状况,并引申出江苏境内长江大桥的建设和苏南苏北经济联系以及人口迁移问题的探讨同学们根据这一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对交通布局、人口迁移、区域联系等常见地理问题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理解同时,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其中,展开跨学科交流,与学生共同探讨进而推动研学更深层次的挖掘在此基础之上,总结本次活动心得、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措施,为日后的研学旅行提供建议。
研学旅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能让学生在接触社会实际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直观认知,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研学旅行也为教师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将理论与实践不断融合、推陈出新,成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