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辩论逻辑运用.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ji****72
  • 文档编号:39552624
  • 上传时间:2018-05-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辩论中的逻辑应用一、 立论一般辩论中,论辩双方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进行论证和反驳首先需要准确地表述自 己的论点或立场,对于遗词、用句十分讲究,来不得半点含糊,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 里” ,后果不堪设想 (一)对辩题的逻辑分析 根据辩论赛的规则,在抽签决定辩题的同时也确定了立场对指定的立场,应该深入地进 行逻辑上的分析,才能真正把握住辩论立场的要害 1、 关键词(组)的定义 辩题是一个具体的命题,如“人性本善” 、 “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 “知难行 易”等等都用判断陈述句表明辩论一方的立场 这种表明立场的陈述句由连接词将几个关键词联成语句如在“流动人口的增加是否有利 于城市发展”的辩题中,关键词组有“流动人口” 、 “增加” 、 “有利于” (或“不利于” )和 “城市的发展”四个词组,立论时,对这四个词组都要作相应的定义 “定义”又称“界定” ,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具有 的特殊属性,因此,给概念下定义就应揭示这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特性换言之,给概念 下定义与给概念反映的事物下定义是一致的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很多属性,如:质、 、色、味、形、时间、空间、状态、功能、与其他 事物的关系等等。

      在这些属性中有一事物区分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属性相 同的对象可以被归于同一个类,重要的是在同一类事物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与概念属性(内涵)相关的是概念的“外延” ,一般情况下,确定了概念的内涵就同时确定 了概念的外延 “内涵”反映概念的“性质” ,回答“什么是”的问题;“外延”则反映概 念的“量” ,回答“哪些是”的问题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反变关系” ,即:外延大、内 涵少,外延小、内涵丰富;或者说:内涵丰富、外延小,内涵少、外延大生物学根据具 有的共同属性(内涵)由少到多的递进关系有:门、纲、目、科、属、种的外延包含关系 如:人属于“脊椎动物”门、 “哺乳动物”纲、 “灵长”目、 “人”科、 “人”属、 “人”种 辩论赛中涉及的外延划分基本上用三层包含关系:科、属、种就够了 定义的逻辑方法有内涵定义法和外延定义法两种 “内涵定义”指出被定义词所表述的概念; “外延定义法”则表明被定义词所包含的范围定义时要适度把握内涵与外延大小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内涵丰富、外延小时易守不易攻与作战相比, “内涵多,外延小”反映要坚 守的阵地很小、进攻的阵地很大,自然容易守,不容易攻反之, “内涵少,外延大”时, 易攻不易守。

      至于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如何处理妥当,应视具体辩题而定 2、 立论的逻辑层次 辩论的水平高低与实际辩论的逻辑层次直接相关;而辩论的逻辑层次受立论的逻辑层次制 约;立论的逻辑层次又取决于对立论命题中关键词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东西分大小,有分类,分类有层次例如:白猫、 猫都是指猫,但猫包括了白猫,猫的外延比白猫大;当我们讲猫科动物的进修,涉及到一 个比猫更大的范畴(外延) ;然而,动物的概念比猫科动物的概念更加大从一般意义上说,生物学上的门、纲、目、科、属、种是一个外延不断缩小,内涵不断增加的递进包含关系; 反过来,是内涵递进减少,外延逐步扩大的被包含关系 立论时必须同时注意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当一方对关键词的定义的外 延包含另一方定义的外延时,该方的逻辑层次高于另一方的逻辑层次逻辑层次高的一方 在进攻时比较主动,因为,此时对方的逻辑可以被本方的逻辑吸收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 绝对的,无限扩大外延的结果将丧失许多本质特性,约束施展辩论技巧的天地 (二) 底线设置 立场是防卫的基点、进攻的起点,也是辩论的归宿战争中,每一场战役都有进攻的目标、 守卫的防线,辩论亦然。

      考虑到对手的进攻,必须根据本方立场建立防线,称为“底线” 原则上,底线不能只设一条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术需要,至少要设两条底线但 也不是底线越多越好赛前内部需约定,由第一条底线退守第二条底线的原则,以及必须 死守的底线二、逻辑 辩论赛是逻辑之战,能否赢得比赛的胜利和辩论所在逻辑层次的高低、逻辑严谨的程度、 推理演绎是否流畅密切相关 (一) 证明、证据与论证的关系 辩论中的“论”实际上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证明过程” , “论”具体表现在“陈词” 阶段,也普遍存在于“辩”的中间,因为“辩”本身就是讲道理,用“证明”的方法批驳 对方,否定对方;维护自己,肯定自己 “证明”即“演绎” 根据前提,由一些判断为真的命题,运用“必然推理”的规则(即 MP 规则) ,去确定另一些判断为真的思维过程在证明中使用的“已经判断为真”的命题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论据” ,也是下面“推理演绎”中引进的已经“证明”为真的判断(命 题) 亚里士多德把证明分为“人为证明”和“非人为证明”两种这种区分思想有助于我们分 析辩论 (1)非人为证明是指客观已经存在的、无需论辩者“创造”的、证明中可以直接利用的 事实或材料。

      例如法律、规定、契约以及事实等 (2)人为证明是指并不存在,要靠论辩者临场发挥, “创造”的证明其中包括“信誉 证明” 、 “情感证明” 、 “逻辑证明” 信誉证明原指性格、气质就是说论辩者要用个人素质和团队的整体素质说服评委和观众 情感证明是指论辩者通过自己对辩论立场的情感认同,调动评委和观众的感情,达到说服 的目的逻辑证明指的是由论证产生的说服力 (二) 逻辑推理方法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人都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与人交谈,必 要时还会展开争论,得出结论在这种思维、争论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逻辑 推理的规则这些规则帮助我们从条伯或前提出发得出相应的结论 与日常生活不同,在辩论赛中,辩手应该自觉地、灵活地、严谨地掌握和运用逻辑推理的 规律与模式 人们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和规则,从已有的判断(命题)推论出新的判断(命题) ,达到认 识真理或论证真理的目的这种思维的形式就是“推理” 、 “演绎” 辩论就是这样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严格说,辩论的过程就是构造推理、演绎的过程数理逻辑将这种过程完全 符号化,得到一串有排序的公式,其中每一步或为前提、或为已经证明的有效式,或者是 对它前面的公式应用逻辑规则(MP 规则) “推出”的结果。

      整个公式序构成一个“证明”:要求证明﹛A﹜∣―S证明: 假定有 A 有 A→B根据“MP 规则”有 B 有 B→C根据“MP 规则”有 C……根据“MP 规则”有 W 有 W→S根据“MP 规则”有 S S 是我们从 A 出发要证明的结论当上述过程的每一步都正确时,整个证明有效,并且有:A→S习惯上称:A,……,到 W→S,最终得到 S 的整个过程为“演绎推理(过程) ” 辩论时,每一方都应将本方的立场构成一个“论证形式” ,分清前提和结果该论证本身应 该是不矛盾的必要时还应引进新的假设前提,目的是构成与辩论立场相关的有效论证 辩论的过程就是从论证的前提出发,寻找一个“推理证明”的过程;该过程从前提出发, 经过“有效推理” ,最终得到结论也可以说,辩论的推理过程由许许多多的有效论证组成, 一旦其中的某一步形成的是“非有效‘的论证,必将功亏一匮,导致整个证明出错,辩论 失败 为此,我们在进行推理或证明的时候,必须保证引用的理论和材料是正确无误的;使用的 规则或推理模式是正确的 (三) 归纳证明法 关于归纳法的理论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归纳证明法”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 实出发概括出一般性原理、原则的证明方法。

      通常适用于论据是关于特殊事实的判断,辩 题是一般性的原则整个归纳论证过程体现了“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特点根据枚举的 前提不同,有三种不同的归纳法:“完全归纳法” 、 “枚举(不完全)归纳法”和“排除归 纳法” “完全归纳法”要求列举全部可能情况,被列举的对象都具有某个相同特性,就能归纳得 出该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特性 “枚举归纳法”是从列举的某些地事物的共性推断出一类事物均具有那些特性辩论中经 常要用不完全归纳法也就是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找出某类事物所共有的共同性质与枚举法相关的有“概率归纳法” 有时由某些前提出发归纳出的结果并不唯一而不同结果 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不一样,有的出现的可能性大一些、有的出现的可能性小一些,在辩论 中必须认真对待,尽量用可能性大的结果;如果,我们需要的是可能性小的结果,必要时 增加前提条件使需要的结果成为概率大的结果,当然,增加的条件必须与原有前提相容 “排除归纳法”是将上述两种归纳法反其道而用之:即从枚举的事物不具有的特性出发, 归纳出一类事物不具有这类特性相应地有“完全排除归纳法”和“不完全排除归纳法” (四) 类比法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有某些相同的属性,从而推出他们有其他相同的属性。

      由于 类比法证明的结果是“或然的” ,在运用类比法的时候要注意:找出类比对象间尽可能多的 相同属性因为,共同的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尽量选取被类比的对象较本质的 属性作比较因为,前提中确认的属性越本质,相同属性与类推属性之间的关系越密切, 结论的可靠性也越大类比法常常使我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 例证法属于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也是我们在辩论中经常使用的事实证明法它必须列 举大量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些事实的共同特点是:(1)有一个或几个丰同的前提, (2)事实中包含了某些共同的结论由此提炼出有关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六) 反证法 反证法的理论依据数理逻辑的有效论证:A→B∣—~B→~A 这个有效论证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则不必然,无则必不然”的数理逻辑的符号表示 以命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我们以 A 表示命题“谈道德” ,B 表示“有温饱” , 命题的符号表达式是 A→B,反映了 B(有温饱)是 A(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而~B→~A 则表示:“没有温饱就不能谈道德” ;而 B→A 却不一定成立,即 B 成立时 A 不一定成立, 在本例意为“谈道德”不等于已经“有温饱” 。

      (七) 对付诡辩的方法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诡辩诡辩是指那些故意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要求,为错误论点作辩护 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论证这是一种为了蒙骗别人而作的虚假的论证诡辩是反科学、反逻 辑的但是,诡辩往往有伪装,比较容易蒙骗人 其次,我们要搞清楚诡辩者常用的伎俩常见的诡辩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含糊其 词、模棱两可、捏造论据、机械类比、以偏盖全、人身攻击等等,不一而足 辩论中,自己不搞诡辩,但却需要针锋相对破诡辩由于诡辩总带着貌似正确的伪装,容 易使人上当,所以首先应该捍诡辩的伪装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辩论应该遵循的四项原则, 凡是诡辩一定违反这四条原则中的某一条,甚至几条所以只要正确使用这四条原则进行 分析就能识别诡辩的伪装因为诡辩是为谬误进行辩护,经常采用的是似是而非的证明办 法,其中必然存在矛盾由此,反驳诡辩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捍其与客观事实相违背的地方第三,可以从论题、论据、论证方式三个方面反驳证明就是根据论题,提供论据,寻找 论据与论题间的联系(论证) 既是诡辩,必然在这三方面之一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要针 对诡辩作具体分析,指出其具体矛盾三、论的基本技巧 这里所说的“论” ,包括“论述”和“论证” 。

      论述,在辩论赛中表现为“陈词” ;论证,则 表现为在陈词和自由辩论中的推理、演绎以及证明 这里着重说一说对“陈词”的基本要求 陈词的目的是亮明观点,为论辩作铺垫因此,陈词应该做到: 第一、立场明确用简捷明了的语言,条理清晰、明白无误地叙述本方对辩题的理解与认 识尤其是关键词和关键词之间的逻辑联系必须交代清楚 第二、证据确凿为支持立场引用的材料(理论的或事实的)需经反复核对,保证正确无 误 第三、逻辑关系层次分明各种论据使用得当,推理证明过程的逻辑有层次、无矛盾 第四、叙述简捷明了言简意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