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doc
7页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方法1. 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2.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性地设问,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诗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和优质音频资料生:课前预习古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基础梳理1. 字词清单(1) 生字注音怆然(chuàng) 涕(tì)(2)理解词义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②怆然:悲伤的样子 ③涕:眼泪 2.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有《陈伯玉集》3.背景探寻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文本探究本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诗的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后两句则从空间的角度来写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遭遇,怎能不“怆然而涕下”?板书设计望 岳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岱宗(dài) 眦(zì)(2)理解词义①岱宗:指泰山②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③眦:眼眶④凌:登上2.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3. 背景探寻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杜甫离开长安,到兖州(今山东省)去探望父亲,之后由齐入鲁,途径泰山,便写下了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整体感知1.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①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②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③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文本探究1.找出诗中起统领作用的词语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造成悬念次句作答,借齐鲁两地烘托出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总写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3.请赏析颔联中“钟”和“割”的表达效果钟”有“聚集”之意,在这里将大自然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4.尾联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板书设计第二课时登飞来峰导入新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浮云(fú)(2)理解词义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②缘:因为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主张创新法制,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遒劲清新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3.背景探寻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整体感知1.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文本探究1.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前两句突出了飞来峰高耸云天的气势。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见日升”从侧面写出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两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3.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板书设计游山西村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过两个成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它们是什么意思呢?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柳暗花明原指前面花红柳绿,树木花草繁茂锦盛的景象,之后又比喻绝处之中找到出路,突然出现的好形势这两个成语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陆游的这首诗板书课题《游山西村》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豚(tún) 箫鼓(xiāo) 叩门(kòu)(2)理解词义①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②足鸡豚:指菜肴丰富③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④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2.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爱国诗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有“小李白”之称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 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3.背景探寻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因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
而作者对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然而他并未心灰意冷,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此诗即诗人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整体感知1.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山西村之游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怀疑、着急到高兴、惊喜2.你能想象出作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吗?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文本探究1.写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所蕴含的哲理这两句既是对山水风光的描写,又是诗人内心境界的反映诗人虽被排挤回乡,好像已无出路,但他坚信,只要爱国信念坚定,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同时启发我们,只要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奋进不已,那么前方必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设计第三课时己亥杂诗(其五)导入新课同学们,诗题中的“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组诗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五首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吟鞭(biān)(2)理解词义①吟鞭:诗人的马鞭②落红:落花2.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他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厉人辑有《龚自珍文集》3.背景探寻此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因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诗人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整体感知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第一、第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第三、第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文本探究1.“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辞官后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3.如何理解《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