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老年腹部原发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多层螺旋CT诊断76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3页1老年腹部原发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多层螺旋 CT 诊断 76例临床分析【关键词】 原发性肿瘤;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计算机 X 线体层摄影术腹部原发性肿瘤易发生远处淋巴结转移,CT 检查在术前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中有重要作用〔1〕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老年人原发性肝、胰、胃癌或结肠癌伴腹部淋巴结转移在多层螺旋 CT 多期扫描中的表现,探讨其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以进一步提高对腹部原发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6 年 5 月~2007 年 9 月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的腹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76 例,其中男 42 例,女 34 例,年龄 60~76(平均 67.7)岁,其中原发性肝癌 10 例,胰腺癌 24 例,胃癌 34 例,结肠癌 8 例1.2 方法 使用 TOSHIBA Aquilion 64 层 CT 机,检查前半小时肝、胆、胰疾病患者常规口服 2%泛影葡胺 500 ml,胃疾病患者服水 800~1 000 ml,扫描前再服水 500~800 ml患者取仰卧位,首先获得扫描定位像,患者取仰卧位,两前臂上举,扫描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一次性螺旋扫描,平扫层厚 10 mm,间隔10 mm。
增强层厚 4 mm,间隔 4 mm增强前后重建间距 2.0 mm,管电压 120 kV,管电流 160 mA,矩阵 512×512,视野(FOV)350×350,对比剂使用碘普罗胺(Ultravist),浓度为 300 mg/ml,剂量 100 ml,流速 4 ml/s延迟时间为 20 s,60 s 做静脉期扫描,再作 5 min 延迟增强扫描,范围包括所有病变区域1.3 结果 ①原发性肝癌腹部淋巴结转移 10 例,其中 2 例术前 CT 仅提示淋巴结大,未诊断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大小在 1~4 cm,肝门区 8 例,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旁各 4 例,门脉间隙 2 例,胰头区 2 例转移淋巴结为圆形、椭圆形10 例,分叶团块状 6 例,其中 4 例淋巴结融合转移淋巴结的密度均匀 12 例,不均匀 4 例无强化 4 例,轻度均匀强化 2 例,不均匀强化 4 例②胰腺癌腹部淋巴结转移 24 例,其中 3 例术前 CT 仅提示淋巴结大,未诊断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大小在 1~5 cm,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各 14 例,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大各 4 例转移淋巴结的形态为圆形、椭圆形 24 例,分叶团块状 12例,其中 6 例淋巴结融合。
转移淋巴结的密度均匀 16 例,不均匀 8 例,其中有水样密度 4 例无强化 16 例(图 1),轻度均匀强化 4 例,不均匀强化 4 例③胃癌腹部淋巴结转移 34 例,其中 5 例术前 CT 仅提示淋巴结大,未诊断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大小在 1~6 cm腹腔动脉旁、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及腹主动脉旁区均有 10 例,单纯腹主动脉旁区 12 例,胃大小弯区各 6 例,肝总动脉旁区 4 例转移淋巴结的形态为圆形、椭圆形 48 例,分叶团块状 10 例,其中 5 例淋巴结融合转移淋巴结的密度均匀 48 例,不均匀 10 例,其中有水样密度 4 例无强化 20 例,轻度均匀强化 6 例,不均匀强化 8 例④结肠癌腹部淋巴结转移 8 例,其中 2 例术前 CT 仅提示淋巴结大,未诊断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大小在 1~4 cm肝2门区 6 例,肝十二指肠韧带、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旁各 2 例髂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 2 例,转移淋巴结的形态为圆形、椭圆形 10 例,分叶状 2 例,团块状 2 例转移淋巴结的密度均匀 6 例,不均匀 2 例无强化 4 例,轻度均匀强化 2 例,不均匀强化 2 例图 1 胰腺体部癌多层螺旋 CT 扫描表现无明显强化2 讨 论原发性肿瘤淋巴转移一般是先转移至肿瘤邻近的局部淋巴结,以后由浅入深,发生深组织淋巴结转移〔2〕 。
本组发生淋巴结转移以肝门区为多,其次为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旁等胰腺癌淋巴转移以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旁转移最常见,其次为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旁,肝门区、胃周围淋巴结少见本组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主要是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亦可见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旁区原发性胃癌以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为胃癌扩散的主要方式本组资料显示,胃癌淋巴结转移以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及腹主动脉旁为多,其次可见于胃大小弯及肝总动脉旁区胰腺癌易发生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易侵犯肠系膜上动、静脉及引起胆管扩张胃癌淋巴结转移易发生腹腔动脉、肠系膜上血管根部和腹主动脉旁结肠癌淋巴转移最为常见,易发生腹主动脉旁及髂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 以淋巴结前后径达 10.0 mm 以上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能减少假阳性诊断同时应重视淋巴结的形态学特征,分叶状淋巴结、环状或混杂密度强化的淋巴结高度提示转移〔3〕 转移淋巴结大小一般为 1~1.5 cm,密度基本均匀,强化扫描基本无变化,晚期大淋巴结可融合成团块状,中央可见水样密度坏死区,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因为相互融合的淋巴结周边可能有滋养血管参与,尤其与胰腺肿块融合时强化扫描可见周边稍有不规则增强。
本资料显示转移淋巴结大小 1~5 cm 左右,大多数在 1~2 cm;转移淋巴结的形态以圆形、椭圆形多见,亦可见分叶状和团块状;转移淋巴结的密度均匀较为多见,亦可见不均匀,甚至可见水样密度;大多数无强化,少见轻度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CT 作为常用的检查方法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但以往常规 CT由于扫描速度的限制,无法动态观察淋巴结转移的血供特点,因此对富血供的淋巴结的强化表现也少有报道随着螺旋 CT 的广泛应用,可回顾性进行小间隔重建,因而对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和定性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于富血供的淋巴结转移灶可动态观察其强化类型,有时在原发灶不明确的情况下,还有助于查找原发灶的部位,以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4,5〕 CT 发现大淋巴结,很大程度上依赖 CT 机的性能和检查方法,而且与淋巴结的大小、部位有关直径小于 0.5 cm 的淋巴结,CT 检出率不足 30%,直径 1~1.5 cm 的淋巴结,CT 检出率大于 90%〔3〕 胃大、小弯、幽门下病变局部淋巴结 CT 显示率较低,尤其伴软组织肿块时,CT 不易分辨腹腔动脉旁、肠系膜上血管根部和腹主动脉旁等后腹膜淋巴结,CT 最易显示且可靠;其次是胃大、小弯和肝总动脉旁淋巴结。
CT 诊断淋巴结大,动态 CT 敏感性达82%~90%,普通扫描为 68%〔3〕 本组原发性肝、胆、胃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螺旋 CT 检出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综上所述,螺旋 CT 多期扫描可提高远处淋巴结转移灶的检出率,可充分反映3其强化类型,结合病史与其他检查有助于和血管及腹膜后其他病变鉴别但部分病例诊断仍有困难,有赖于病理诊断另外,本组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并非每一个病灶都进行活检,而且病例数尚少,无法对某一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灶的 CT 表现特点进行分析,尚需进一步积累资料参考文献】1 Takayasu K,Muramatsu Y,Furukawa H,et al.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ppearance at 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 and CT arteriography with pathology correlation〔J〕.Radiology,1995;194 (1):1015.2 陈卫霞,闵鹏秋,周翔平,等.肝细胞癌螺旋 CT 增强双期扫描边缘强化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2):1526.3 Kumar A,Aggarwal S.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CT findings in 50 cases〔J〕.Abodom Imaging,1994;19:3048.4 刘继联,付 燕,赵兴永,等.胃癌在双对比造影、CT 扫描表现与手术切除可行性后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4):27981.5 武乐斌,王锡明,柳 橙,等.多层螺旋 CT 成像技术在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4):3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