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杂油19春播区栽培技术(20120222).doc
5页高油高产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高油高产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秦杂油秦杂油 19”19”栽培技术栽培技术刘永锋1 任军荣2( 1.陕西鸿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16;2.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陕西大荔 715105 )一、品种来源一、品种来源 ::秦杂油 19 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于 2007 年育成的诱导型高油双低杂交种,其组合为 YD18A×P5632011 年通过内蒙古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蒙审油 2011001 号) ,适宜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10℃活动积温 2400℃以上地区种植;同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油2011031) ,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甘肃、青海两省低海拨地区的春油菜主产区种植二、特征特性:二、特征特性:甘蓝型,春性,叶色绿,叶片较大裂叶多花色黄,成熟期角果微紫色;种子黑色在春油菜区,平均株高 160cm,一次有效分枝数 5-6 个,单株有效角果数 200 个左右,每角粒数 26 粒,千粒重 3.9 克2009、2010 两年参加国家春油菜区试及生产试验,生育期 114-126 天,比对照青杂 2 号早熟 2 天;耐寒,抗倒性较强;丰产稳产性好;较抗(耐)病毒病;菌核病发病率为 17.45%,病指 7.8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 2009 年为低感,2010 年为低抗, 三、品质测定:三、品质测定:2009、2010 两年参加国家春油菜区试,据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品质稳定,平均芥酸含量为 0.1%,硫苷含量为 22.28μmol/g 饼,含油量 49.49%,属高油双低优质油菜杂交种。
四、产量表现:四、产量表现:参加国家春油菜区试,2009 年平均亩产 267.4 公斤,较对照青杂 2 号增产 6.9%;亩产油量 132.32 公斤,较对照增加 14.8%;其中民乐点平均亩产 300.75 公斤2010 年续试,平均亩产 241.73 公斤,较对照增产 3.4%;亩产油量 119.63 公斤,较对照增加 14.0%两年参试 16 点次,13 点次增产,平均亩产 254.6 公斤,较对照青杂 2 号增产 5.1%;亩产油量125.97 公斤,较对照增加 14.4%大田生产一般亩产 250 公斤左右,高产田可达 300 公斤以上2009 和 2010 两年秦杂油 19 在春油菜区试验产量和产油量结果产 量产 油 量品质含油量(%)产油量(kg/亩)年度秦杂油 19(kg/亩)CK(kg/亩)增幅(%)秦杂油 19CK秦杂油 19CK增幅 (%)芥酸(%)硫苷(μ mol/g)2009267.37250.236.8549.4946.06132.32115.2614.80.120.842010241.73233.743.4249.4944.84119.63104.8114.00.723.72平均254.55241.995.1349.4945.45125.97110.0414.40.422.28*摘自国家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五、栽培技术要点五、栽培技术要点: 1 1 内容与适用范围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了北方春油菜区双低杂交油菜“秦杂油 19”的栽培条件和技 术。
2 2 目标目标2.1 产量目标 230~270kg/亩 2.2 产量结构 收获密度 2.5 万株/亩,单株角果数 160~180 个,角果 数 20~22 粒,千粒重 3.5~3.9g 2.3 品质目标 含油量≥49%,芥酸≤0.4%,硫甙≤22μmol/g 饼3 3 播前准备播前准备3.1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不宜与十字花科和豆科作物连作,其主要原因是连作易造成油菜田间杂草感染与危害,引起相同病原菌的侵染并加重,如根腐病、菌核病等并易导致对某些无机养分的偏耗而缺乏,造成土壤养分的不平衡,导致减产前茬要求非十字花科作物连作 1 年~2 年3.2 地块选择应选择土层疏松、深厚、细碎平整,吸水及蓄水性能强,且水利设施配套,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的中性土壤3.3 整地油菜籽粒小且种植多为直播,故对整地质量要求严格,具体是:早、深、碎、平甘蓝型油菜根系发达,一般要求上年早秋翻、且耕深耙松、蓄水保墒,犁地深度以 25~30 厘米为宜 早:整地要早前茬作物麦类收获后应及时耕犁平整,消灭杂草,创造疏松土层,接纳较多雨水春旱地区尤为重要深:耕层要深耕作层要达到 25cm 以上,以协调水肥气热,为油菜根系生长创造深厚的土壤耕层结构。
碎:土壤要碎在翻耕的基础上,耙透耙碎,使表土细碎无坷垃,确保播种质量和出苗齐全平:地表要平地表平整才能播深均匀,出苗整齐,成熟一致4 4 播种播种4.1 播种期春油菜区力争早播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 2℃-3℃,土壌解冻 4 厘米-5厘米时为直播适期适期播种,油菜出苗后早春温度低,气温回升慢,苗期长,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形成壮苗4.2 播种技术每亩下种量为 0.40 千克,春播区靠播量控制密度,所以要严格控制播量,不宜过大播种深度 3~4cm,行距 25~30cm,亩留苗 3 万株左右5 5 施肥技术施肥技术5.1 重施基肥“油菜长得好,全靠基肥保” 重施基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尤其在春油菜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效果更为明显直播油菜基肥施用以有机肥为主,以占总施肥量的 40%~60%为宜油菜属喜磷作物,缺硼又会导致花而不实症,所以一定还应重视磷肥和硼肥的施用一般亩产 250Kg 左右的油菜籽无论基肥还是追肥,其总施肥量应掌握在 12~14Kg 纯氮,而磷肥按照氮肥的一半施用,硼肥可亩施硼砂 0.75~1kg 或用其它速溶硼肥在蕾苔期喷施缺钾地区要适量补施钾肥5.2 巧追苔花肥 油菜现蕾抽苔后到开花期,是油菜植株各器官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也是油菜需肥量最大的时期。
此期增施一定数量的以氮素为主的速效性肥料具有明显增花、增角的作用苔肥要在抽苔前早施,施肥量应占总追肥量的 40%左右,一般在薹高 8~12cm 时结合灌水追施尿素 10kg/亩左右未施硼又严重缺硼的地块可在蕾苔期或初花期加喷 0.2~0.3%的硼砂水溶液对缺硼油菜效果良好,有防止油菜花而不实,提高产量和含油量的效果旱地施肥可以产定肥,根据需要量将氮、磷、钾、硼作基肥一次施入6 6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6.1 间定苗直播油菜出苗后需进行间定苗,将密度过大、互相拥挤的苗间开,以防苗欺苗现象间定苗时间在 4~5 叶期进行,间定苗要留壮、大、纯苗,间除弱、病、小、杂苗6.2 适时灌溉有灌溉条件的田块可灌水 2~3 次,即蕾苔水和花角水如苗期严重干旱,还应浇提苗水蕾苔期是油菜需水临界期,要求浇透 6.3 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是油菜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一般需要进行 1~2 次第一次中耕在定苗后,第二次在抽薹期中耕宜浅,除草时应拔除自生油菜6.4 病虫害防治防治病虫害对于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的防治可在播前用3%的米乐尔颗粒剂或 3%的呋喃丹颗粒剂处理土壤苗期对于跳甲、茎象甲、蟋蟀、蚜虫等害虫,可用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或丰收菊酯 1000-1500 倍液喷施防治。
花期和结荚期防治小菜蛾、油菜露尾甲、豆芫菁、甘蓝夜蛾和蚜虫等,可用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或敌杀死 1000-1500 倍液喷施防治而对于小菜蛾还可用阿维菌素或奥德腾、甲维盐 1000-1500 倍液防治同时如将上述农药交替使用效果更佳,且能防止其抗药性的产生另外防治油菜菌核病可于油菜初花期用菌核净或多菌灵喷防,对于油菜霜霉病可用烯酰吗啉或甲霜·锰锌喷施防治杂草对油菜危害极大,须及时清除人工除草可结合定苗进行;化学除草,要选好除草剂,掌握好喷施时期,以免造成对油菜的伤害通常在播前整地时使用 48%的氟乐灵 2250mlhm-2兑水 600kg 喷施,后旋耕,五天后,再进行播种,可防除禾本科等多 种杂草苗期可根据草情选用胺苯磺隆、精喹禾灵和龙拳(二氯吡啶酸)于油菜 5 叶期后对田间杂草进行喷施防治,施药浓度剂量应严格按各药的说明使用7 7 适时收获适时收获7.1 收获时期 终花后 25 天左右,当全田 80%角果呈现淡黄色,主序中部角果籽粒呈现黑褐色时为收获适期 7.2 后熟脱粒 收获后堆垛 4 天左右,促后熟,抢晴天摊晒、碾打、脱粒、晾晒如用机收可采用分解收割,即先割晒 3~4 天后,再用康拜因拣 拾脱粒。
8 8 该品种属诱导型雄性不育杂交种,只能种植杂种一代作者简介:刘永锋(1977--) ,男,陕西岐山县人,技术员,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推广 工作联系:(0)18740350189任军荣(1971--) ,男,陕西大荔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油菜育种及推广工 作联系:(0)1389145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