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客家文化.docx
6页四川客家文化 川北客家 一仪陇地处深丘,农业是最根本的生产方式数代人的不断迁徙成就了他们超乎常人的适应实力,促成了他们凡事必胜的信念近代启蒙思想家、晚清闻名诗人黄遵宪曾赋诗赞美先人:“筚路桃符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一首诗把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迁徙闽、粤、赣,继而又西南、华南直至海外的漂泊史刻画得入木三分仪陇客家人的当地语言虽是四川话,但保存着假设干由客家语言移植的土话,随意捡来:猪舌子,避“蚀”之意而叫“猪利子”;伞,有“散”之嫌,称为“遮”;看病“, 看先生”;抓药“, 捡凉茶”甚至小孩的乳名也直呼“牛崽”、“毛狗”、“落娃”仪陇客家的年节风俗虽然大体上和内地的习俗相同,但更重视细微环节、更关注节气的交替如春节前的腊月,从杀猪、磨豆腐到煮腊八,继而扫扬尘、贴门神,直到除夕的祭祖、送年守岁、开门炮、开财门、抢金银水等等立春时要“接春”,元宵要“闹灯”,清明要集中“祭祖”,还必需讲客家话端午,门前必挂菖蒲陈艾、吃新麦包子立秋,要“尝新米”,7 月半要再“祭祖先”,中秋,要“祭月亮”,重阳,称为“九月节”,要请老人吃饭从这些习俗的形成、持续以及重视程度分析,不难看出与客家人长期的颠沛流离,多数次的迁徙跋涉有着亲密的关系。
动乱中家人出现的分别使客家人更重亲情,流浪中的生存环境使客家人更珍惜自然界带给他们的回报 1 仪陇的陈氏祖坟 仪陇的客家民居 2 二 仪陇的“老家医书”建筑风格上,仪陇客家仍旧遵守着固有的传统比方马鞍镇老街两边遮风避雨的廊檐,数百年来不离其宗不断地迁徙是为了生存,民居的坚实性和防备性成了仪陇客家民居建筑的特点,因此家人、家族齐聚而居以求在异乡获得最大的平安感,也就成了仪陇客家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说到民居,号称“川北第一庄”的丁家大院应当是仪陇客家人民居建筑的经典之作丁家大院现无人居住,保存完好,它是仪陇客家人恒久的情结大院占地6800 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石拱门12 道,108 间房,走马转角楼,四水归堂,一大二小三天井走近看,面对大门右侧是人工挖出来的一个大荷塘,寓清风绕塘,曲径通幽之意沿池边石板路丈余便是连接大院的护卫楼,因整个大院皆一楼一底,设有枪眼的护卫楼就和整个大院浑然一体拾数级台阶,进入院坝门,眼前豁然开朗,近1010 平方米的3 门前院坝由石条砌成半圆型的垣墙,垣墙外是宽5 米、长40 多米的护院河院坝正中即是大院大门,门由石条拱砌,两边几个外窗从大院的建筑气场看,这道主大门略显小气,却正好又印证了客家民居集居住与防护为一体的慎重建筑风格。
走过门厅便是200 多平方米的大天井,左侧有楼梯上楼,正中是主堂屋,东西各是厢房,厢房中间又各有堂屋、各有天井院中12 道石拱门上全部雕花并刻有鼓励后代与人为善、耕读传家的对联大门一关,各家自成一体,大院自成一体与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乔家大院相比拟,仪陇的丁家大院,其建筑理念与风格显示了富有人家在动乱年头中那种开放与自闭兼有的心境和慎重是福、平安为上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仪陇客家丁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完全承袭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客家人可以走遍中国的东南西北,可以漂洋过海旅居异邦,但浓浓的中原情结使他们哪怕走到天际海角都不会有丝毫变更三客家人阅尽历史沧桑,踏平世间坎坷,在漫长的迁徙经验中成就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志气,他们无愧是中华民族中的强者《大英百科全书》在说到客家人时这样评价:“客家男人是英勇的冒险家,客家妇女是强健的劳动者英国学者爱德尔在所著《客家人种志略》等书中也指出:“客家人刚柔相济,有一种不侮弱小、不畏强暴的特性”尊敬的朱德元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戎马一生,穷尽毕生精力,受到人民的爱戴作为元帅家乡的仪陇人民,尤其仪陇客家人对朱老总更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结,因为朱老总不仅是仪陇人,更是仪陇客家人。
还有一位让仪陇客家人骄傲的便是张思德,毛泽东著书表扬的烧炭红军战士两德”是仪陇客家人的傲慢,也是仪陇客家人的为人准那么,襟怀坦荡,兢兢业业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4 语言是一个族群赖以生存的特别手段,风俗那么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点滴积累最终得以传承的印记千百年来,仪陇客家人所保存的北方语系仍旧正宗地道,客家方言更是流畅标准仪陇客家人遵守一条原那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在仪陇的客家人中,一般来说,50 岁以上的人如今都能说客家话,稍年轻一些的,虽然不能说,但根本可以听懂马鞍镇老街上76岁的饶振群是土生土长的仪陇人,说客家话张口就来,边说还边翻译,让人感到犹如在老广家里一般饶老先生说,客家话是家里老人教的,祖上从广东一带迁来,详细是什么时候说不清晰在马鞍老街,数百米长的街上至今尚能找到五宫一庙的痕迹,而五宫一庙在沿海一带应当说是无处不在饶振群老先生回忆起儿时街上五宫一庙办庙会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时侯喧闹得很,人来人往,路都走不通,耳朵里装的全部都是客家话客”系何来何为客? 行者为客而“客家”那么不然,往小了说,它是长期迁徙游走的一群人的统称,从大处看,它是华夏文明一段辉煌成就形成的历史。
清同治版《仪陇县志》卷一载:清初,仪陇仅10 余户(客家人) ,至同治年,人口已达2 万7千多户由此可以确认,仪陇县的客家人应是明末清初进入四川、进入仪陇的史载,康熙初年四川人口约60 万,而仪陇几无人迹据此状况,必生疑问,客家人为何来川? 又为何定居仪陇?客家人祖籍中原,本栖黄河而居,数次南迁、西移、东进,成了客家那么,仪陇的客家人是何时南下的呢? 这又要说到历史上五次较大的移民迁徙第一次迁徙是中原人的首次大迁徙晋永嘉年以后,中原大地群雄逐鹿,兵荒马乱,大批中原人起先南迁,远及江西、福建当地土著人把这些新来户统称为“客”,这亦是“客”第一次在中华民族5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