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漫话律诗绝句的叙事.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Wo****B
  • 文档编号:194453825
  • 上传时间:2021-08-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漫话律诗绝句的叙事五七言古体诗,特别是篇幅较长者,往往含有叙事的内容,这是众所公认的那幺,五七言律绝能否叙事?是否也存在叙事的现象?则似乎尚有怀疑;对于有的人来说或者是从未考虑过——篇幅那幺短,格律要求又严,字面还要对仗,岂能方便叙事?而且古典诗歌,特别是所谓近体诗,历来不都说是抒情的吗?中国古代诗歌不就是一个抒情传统吗?又何来什幺叙事?真是好“新鲜”呵!然而,还真有人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并且写出了很好的论文美籍华裔诗人兼学者王靖献(杨牧)的《唐诗中的叙事性》一文对唐诗叙事的渊源、要素、范畴等做了极富启发性的论述,其中就涉及五七言律绝的叙事,举出不少实例作了有力的证明(该文见倪豪士编选、黄宝华等译《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属王元化主编《海外汉学丛书》之一种)王靖献举卢纶《塞下曲》(《全唐诗》卷二七八题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中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其二)以说明五绝之叙事:“绝句的简短并未束缚住叙事的充分展开,而是将它转为极度的精确与完整,运用了绝句所特有的省略多余细节的办法,并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悬念导向最终的高潮与这一组诗的其他诗作形成对比的是,此诗更具动感活力而接近于叙事诗,因为它摆脱了对偶的束缚。

      他将这一类型的诗命名为“动力型绝句”(引文见该书312页)在这些具体分析中,他提示了诗歌,尤其是短篇诗歌叙事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叙事要精确而完整,因此需果断狠心地省略掉某些细节,摆脱形式的某些束缚(如对偶),倘能在叙述中制造悬念(如在“林暗草惊风”的黑夜,将军引弓射箭,当夜也许无从寻觅,可第二天,“平明寻白羽”,人们看到什幺情景呢)把叙述引向高潮(天哪,昨夜将军射出的羽箭竟深深扎入了巨石,成了一条棱缝,这是何等的神力),犹如相声演员抖出了一个“包袱”,使人意外惊喜叹服满足,那就更好了更精彩的,是他又以杜甫《秋兴八首》为例,说明七律的叙事而且他强调是八首抒情七律形成一个“宏大结构”,既“成为对诗人自身的深刻记叙,同时又将这种记叙置于民族动乱的历史中来展开”,“通过客观的叙述与无比细腻、纯正的抒情的结合,令人再次感受一番长安的陷落及其后果,在叙事中通过汉代这面镜子再次映现出唐帝国的面貌,而其抒情只有在成熟的以组诗结构的律诗形式中才有可能”于是,“诗人在此充当了历史家的角色,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怀着诗人的多情善感在述说的历史家”(引文见该书317、318页)八首抒情七律(每首七律内部不乏小的叙事因素)组合起来产生出如此强大的叙事功能和意义,可谓对“抒中叙”和“抒而叙”现象作了极好的揭示。

      这也可以说是对某些一味强调“叙中抒”现象者的一个回答任何文学叙事总免不了含有抒情的成分,这就是所谓“叙中抒”(叙述中含有抒情)指出这一情况,当然不错;说这是中国古今文学的一大特色,自也相当有理;有人对这种现象特别感兴趣,当然也应悉听尊便然而文学中既有“叙中抒”现象,反过来,也就不会没有“抒中叙”现象抒情叙事本是文学表现的两大手法体系,二者固有所不同,但尤不乏瓜葛,正所谓一体之两面不但存在着“叙中抒”和“抒中叙”,而且有时二者根本就无法分剖,而形成“抒而叙”或“叙即抒”的混沌现象如果只是研究个别作家作品,专讲“叙中抒”,而忽略其“抒中叙”,往往不易全面准确;倘论题涉及中国文学史,就更难免造成“抒情传统唯一、独尊”的效果,这就不但有失公允,而且涉嫌曲解了王靖献的观点恰好对只讲“叙中抒”的做法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实在值得盲信“中国文学就是一个抒情传统”的人深长思之而我们也不妨举一反三,为王靖献先生再来补充些例子近读《稀见明人诗话十六种》(陈广宏、侯荣川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________年版),其上册熊逵《清江诗法》编录乡人范德机论诗着作三种其中《木天禁语》论诗歌作法有“凡例”一目,讲到“明、暗、起句、结句四法”,系为“律诗、绝句、长短篇通用,无出此者”(该书145页)。

      在具体讲到“起句”的十种手法时,就有“实叙、状景、问答、反题故事、顺题故事、时序”等与叙事有关的内容,可见,以叙事引起诗情,从叙事入手进而抒情,是范德机认为的常用而重要的手法至于结句,他倒是认为须以抒情为主的但即使在结句中,他也不排斥叙事,特意提到“问信、寄忆、寄书、寄诗、兵戈、故事”等可能与不同程度叙事有关的表现手法可惜在这些名目下,他没有举出具体诗例来分析但在接下去的《诗学禁脔》中讲解诗歌体格,他就每格都举出实例并有所分析了如第一格曰“颂中有讽”,举出的是韩偓《中秋禁直》诗(范误标为《幸温泉宫》,未署作者):星斗疏明禁漏残,紫泥封后独凭栏《全唐诗》卷六八〇录此诗,“栏”作“阑”)露和玉屑金盘冷,月射珠光贝阙寒天衬楼台笼苑外,风鸣弦管下云端鸣弦”,《全唐诗》作“吹歌”)长卿只解《长门赋》,(“解”,《全唐诗》作“为”)未识君臣际会难范氏分析:“第一联上句言宫中之景,下句自叙玉堂夜直作诏,此时方毕第二联言宫中之景,应第一句第三联序(叙)己之荣遇密迩,以应第二句显然,这三联都是叙事的,所叙便是韩偓作为翰林学士中秋之夜轮直禁中,完成草诏任务后凭栏休息时的情景和所见最后一联则是感想:司马相如曾为被冷落的陈皇后写抒发哀怨的《长门赋》,写得很精彩,以至感动了汉武帝,但他却未必能够真正了解君臣际会之难吧!范德机的意思似乎是:韩偓此时受唐昭宗信任重用,深感这样的“君臣际遇”非常难得,是写过《长门赋》的司马相如所不曾享受过因而也是他不能理解的。

      表面看来似乎是嘲讽司马相如,深层含义却是讽谕汉武帝未能重用文才过人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未能得到真正的“君臣际遇”起联宿归在此,以见今日之荣遇,长卿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也,兼有讽义”(上引范氏语,见同上书146页)说此诗“颂中有讽”,颂的是当今的皇帝,嘲讽的则是昔日的皇帝,总之都是皇帝这从韩偓另一首题材相类的诗对东方朔遭际的咏叹也可见出那首诗题为《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写昭宗召见长谈之事,尾联云:“如今冷笑东方朔,唯用诙谐侍汉皇表面上是讽刺东方朔,实际上是批评汉武帝二诗所传达的韩偓心态是一致的,寓意也相同,都有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意思这且不去说它回到诗的叙事上来,从表现手法看,《中秋禁直》由于首联是明明白白的叙事,所以二、三两联的写景也成了其叙事的一部分于是前六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一个有人物、有景致、有时间推移、有人物心理活动乃至行为表现(如夜直起草诏告的“前事”和完成后凭栏休息望月兴叹的“现事”)的动态画面仅尾联才是抒情(其实是议论,抒议可归为一)——一首向来被视为抒情诗的作品,略作分析,竟会从中找出如许多的叙事成分,应该说此诗的抒情乃是建筑在叙事之上的,没有那些叙事,情便无从抒发。

      如此说来,诗之叙事问题岂容小觑哉!第 6 页 共 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