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力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doc
12页硕士专业一: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坚实的“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 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所属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趋势 和研究前沿;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或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较为熟炼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熟练运 用计算机,掌握先进测试技术;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在科学研究或 专门技术方面做出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工作成果;毕业后能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 业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毕业生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 掌握扎实的数学、力学、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及自动控制等学科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 掌握航空航天动力装置原理、结构和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设计及分析方 法;(3) 具有综合的机械工程设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4) 了解航空航天动力装置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5)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实 际工作能力;(6) 具有较高的从事本学科专业范围内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7) 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修养,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 会活动能力;(8) 熟悉航空航天动力装置研制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已开设的硕士生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硕士),矩阵理论,数 值分析,应用数理统计,数理方程,粘性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叶轮机设 计与非定常流动,非转动部件流体力学,燃气涡轮发动机特性,燃烧理论及应 用,高等传热学基础,基础声学,粘塑性力学,机械振动理论及应用,计算机 辅助机械设计,疲劳与断裂力学,现代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发动机数字式控 制,线性系统理论,燃气轮机燃烧室,实验传热学,计算传热学,湍流理论与 涡动力学,多相流体动力学,气动声学,机械结构优化设计,信号分析与实验 模态识别,结构系统动力特性分析,现代控制理论在发动机中的应用,可靠性 工程,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系统MATLAB设计,现代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现 代测试技术实验等研究方向:1. 总体优化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推进理论和推进方案;推进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和并行工程设计;总体性能 参数优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推进 系统使用性能等2. 内流场及气动力学发动机内流场计算及实验研究;叶轮机气动热力学、气动弹性力学和气动 声学;叶轮机非定常流动理论、实验及应用;发动机进气道、燃烧室和排气系 统气动热力学等、3 燃烧与流动燃烧商命、掺混和燃烧;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燃烧污染控制 等。
4. 传热与传质传热、传质和热防护理论及应用;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5. 强度、振动和可靠性高温构件的寿命预测和构件的损伤容限设计;结构系统振动分析与振动控 制技术;高速转子动力学;结构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等6. 控制、测试、状态监视和故障诊断飞行器/推进系统数字式电子综合控制;推进系统的建模、控制与仿真;推 进系统的现代测试技术;推进系统的状态监视与故障诊断技术等优势、特色及相关学科:本学科包括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两个学科方向,本院培养的硕士研究 生和博士研究生以航空发动机学科方向为主本学科主要为设计和研制各种航 空航天推进系统培养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本学科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干学科之一国内 外均把航空宇航推进技术列为国防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其发展和水平对航空 宇航技术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船舶、能源、环境、交通等国民经 济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院设立的“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在 1988年和2002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又被评为“国 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主要相关学科包括: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器制造工程,人机环境与工 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 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等。
毕业生适用工作范围:本学科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能、民航、新能 源开发、环境工程、民用动力、交通运输、石油、化工、机械等领域相关的高 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部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硕士专业二:流体机械及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坚实的“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基础 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所属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前 沿;掌握现代流体测试分析技术,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 的科研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炼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 外文资料;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有 一定实用价值的工作成果;毕业后能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 程技术和管理工作毕业生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 掌握扎实的数学、力学、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及自动控制等学科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 掌握现代流体动力机械原理、结构和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设计及分析方 法;(3) 具有综合的机械工程设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4) 了解现代流体动力机械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5)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实 际工作能力;(6) 具有较高的从事本学科专业范围内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7) 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修养,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 会活动能力;(8) 熟悉现代流体动力机械研制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己开设的硕士生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硕士),矩阵理论,数 值分析,应用数理统计,数理方程,粘性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叶轮机设 计与非定常流动,燃烧理论及应用,高等传热学基础,有限元法及数值分析, 粘塑性力学,机械振动理论及应用,疲劳与断裂力学,线性系统理论,燃气涡 轮发动机特性,现代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湍流理论与涡动力学,非转动部件 流体力学,多相流体动力学,机械结构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信号 分析与实验模态识别,结构系统动力特性分析,计算结构力学,可靠性工程, 气动声学,现代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现代测试技术实验等研究方向:1.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学2 .现代流体测控技术与实验模拟3. 流体机械非定常流控制及气动声学4. 流体机械及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振动控制5. 流体机械高温结构强度与可靠性本学科是研究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系统的工作过程及其内部流动规律的一 门应用基础科学本学科重点发展的是军民两用技术,并与动力工程、石油与 天然气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以及环境工程等学科密切相关,其高新技术成果 的应用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航空与民用燃气轮机、水轮机、压缩机、鼓风 机、通风机、泵、变矩器、耦合器、阀门等各种流体机械系统,这些研究对象 大量应用于国民经济部门和国防武器装备中。
本学科在航空与民用燃气轮机方 面,主要开展流体机械内部复杂流动机理、叶轮机械设计与非定常流动、气动 声学、流体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的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在民用技术应用方 面,采用先进的流体机械设计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三机一泵(压缩机、鼓风 机、通风机和泵)的效率,这不仅可以节省能源,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 碳、硫化物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对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流体机械噪声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口常生活的重要噪声源,流体机械噪声 及其控制研究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本学科以工程热物理理论为主要技术基础,与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力 学、机械工程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等学科互相交融,密切相 关主要相关学科包括:本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 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以及其它一级学科中的供热、供 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轮机工程,环境工程 等二级学科我院现设有“流体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该学科2002年 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拥有“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博士 学位授予权我院“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是在航空发动机叶轮机械研究的基 础上作为“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的姐妹学科发展起来的,航空发动机的 压气机和涡轮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也是航空发动机研制中最困难的工 作,围绕航空发动机研制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大力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并拓展 到蒸气轮机、风机和泵、螺桨和旋翼等其它流体机械的研究领域。
经过多年努 力,本学科己建立起一支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科 研和管理队伍,特别是形成了一支由院士领头,多名高层次、年轻的学科带头 人组成的学术骨干队伍;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为本学科点的建 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 件毕业生适用工作范围:本学科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在航空、航天、兵器、核能、民航、新能源开 发、环境工程、民用动力、交通运输、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化工过程机械等领域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部队有着广阔 的就业前景硕士专业三:工程热物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坚实的“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基础理论 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并能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科 研和应用开发工作,了解本学科所属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前沿; 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 为熟炼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掌 握先进测试技术;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方面 做出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工作成果;毕业后能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科 研、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毕业生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 确运用中外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 较好地掌握本学科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主要包括 能源的有效利用、新能源开发、以及各类航空航天与民用动力装置的原理、燃 烧和热防护等方面的综合设计及分析方法;(3) 具有综合的热能与动力工程设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4) 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5)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实 际工作能力;(6) 具有较高的从事本学科专业范围内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7) 熟悉能源的有效利用、新能源开发、以及各类航空航天与民用动力装 置研制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已开设的硕士生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硕士),矩阵理论,数 值分析,应用数理统计,数理方程,湍流理论与涡动力学,燃烧理论及应用, 多相流体动力学,高等传热学基础,计算传热学,粘性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 学,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燃气轮机燃烧室,燃烧污染控制,传质学基础,实验 传热学,红外物理与红外隐身,现代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现代测试技术实验 等。
研究方向:1. 传执传质学2 .热膈体M学与燃烧技术3. 能源的有效利用与新能源开发4. 热物理实验技术5. 低温与制冷技术本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他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 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它的原理几乎与所有产业部门及科技领域 都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本学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内起着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在工学 学科门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学科容纳了物理学的多个分支及近代进 展,并应用数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控制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