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doc
6页国内收入分派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综述: 合理的收入分派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收入分派制度改革和调节获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派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仍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收入分派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营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结识解决收入分派领域问题的急切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城乡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公司分派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规定,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动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派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分派制度改革获得的成效与收入分派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 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派中的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公司、居民三者分派关系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向居民倾斜(1978~1995年)和向政府、公司倾斜(1996年至今)两个阶段。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下降8个百分点,政府和公司占比则分别提高5.2个和2.8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派的比重从51.4%下降到39.7%(见表1)2.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达到0.47其中,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为0.34,农村居民为0.38,分别比提高0.02和0.03(见表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的2.79:1扩大到的3.31:1,绝对差距已经超过1.1万元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在城乡职工中,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其她单位职工实际工资分别增长1.75倍、1.48倍和1.18倍;行业门类间的工资差距由的2.60倍,扩大到的4.46倍;证券和纺织两大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之比达到创记录的10.6倍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放缓,~,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分别增长90%和64%,明显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51%和111%的增幅3.收入分派秩序不规范特别是腐败和灰色收入在一定限度上加剧收入分派差距,社会影响恶劣。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王小鲁的一项研究表白,加上隐性收入后,城乡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记录显示的9倍扩大到31倍重要是公司家、个体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以及部分公职人员存在大量隐性收入这些收入重要来自公共资金的流失、银行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收费、行政许可中的寻租、土地收益流失、垄断收益等 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国内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既有合理的因素,涉及资源禀赋特性、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阶段性等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涉及对资源享有的初始不平等、行业或部门垄断、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因素 1.资源禀赋的制约和要素市场化的规定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模式和收入分派格局有着深刻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劳动力供应始终处在过剩状态,城乡就业形势严峻,农村隐性失业问题没有主线缓和,而资本、资源、技术和管理的供应则处在偏紧状态这些矛盾在筹划经济时期没有充足暴露,转入市场经济之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直接导致收入分派向资本倾斜,向有管理能力的经营者倾斜2.市场竞争机制和效率优先原则共同作用的成果在筹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分派制度进行适应性的调节,是为了适应要素市场化的规定,提高经济运营效率的需要。
筹划经济时期,国有和集体经济为经营主体,分派方式基本上是平均主义的从筹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收入分派制度由“单一的按劳分派”调节为“以按劳分派为主体、多种分派方式并存”,对收入分派格局的影响重要体目前四个方面:一是三资、民营公司和个体经济参与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各类公司的经营状况浮现明显分化,个人收入与公司赚钱能力的关系更快密二是劳动力市场得以发展,劳动力价值经历了一种再发现的过程,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能力劳动力的价格浮现明显差别,复杂劳动与简朴劳动的价格差别扩大;三是管理的价值得以体现,经营者对公司决策过程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扩大,知识产权逐渐得到承认;四是资我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对经营者的鼓励机制通过期权、股权等方式得以实现,居民也可以通过投资和财产经营获得收入可以说,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收入分派转向按要素的奉献和劳动力的质量进行分派,使得收入差距相应扩大,这是转轨阶段的随着现象,也是为提高经济效率付出的必要成本3.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国内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阶段,依托自然资源和资本优势的重工业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更快于第三产业,而政府和公司在重工业的收入分派中占有天然优势某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派与经济发展之间会呈现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一定期期内,收入差距会随着着经济的增长而扩大,达到一种高点后,才会浮现下降趋势。
大国特别是发展起点低、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大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近几年,国内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国家经济实力和可支配总收入大幅度增长在政府、公司和居民三大块的分派关系中,政府收入重要是体目前税收上,由于税率相对固定,政府收入增长可以保持与国内生产(增长值)的增长基本同步,并可通过公司所得税、个人累进所得税的征收,获得分派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步,公司的赚钱状况相应有很大改善通过对利润的支配权,公司在收入分派中也占据了相对有利的位置居民收入则重要受工资收入刚性的影响,增速低于国家、公司的收入增速,占比相应下降可以说,国民收入向政府和公司倾斜是经济高增长时期的必然成果4.城乡、区域、群体的发展不平衡,固化甚至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目前城乡二元构造是国内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国家发改委社会所一项研究表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奉献率达64.5%同步,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人才、产业集聚效应,经济发展快,收入水平提高得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收入增长相对较慢从群体来看,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收入水平难度很大;高收入群体则可以依托财富的累积效应,使收入保持一种较高的增速。
国内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54,农村居民为0.51,这个系数远远超过城乡居民总收入的基尼系数,并呈逐年扩大的态势财富汇集具有的“马太效应”推动财产性收入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少数人集中,进一步加大了居民收入差距5.体制机制不合理,不利于收入分派合理化,甚至起着“逆向调节作用”一是财税体制不完善税收收入以间接税为主,调节收入分派的功能较弱财政支出中公共服务项目的支出比重偏低,在一定限度上弱化了调节收入分派的功能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全面建立,保障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缓慢由于配套制度不健全和执行上的偏差,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再分派手段产生逆向调节效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中,转移性收入3928.2元,占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转移性收入323.2元,占6.8%农村居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仅相称于城乡居民的8.2%三是公共服务不均等在城乡之间、国有单位与非国有单位之间,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们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等方面执行不同的政策,享有不均等的公共服务,不仅拉大了目前的收入分派差距,还导致了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公平的问题,成为此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起因。
四是行业垄断问题和公司分派机制缺陷仍然存在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并转化为经营者和职工的高收入,同质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明显偏高,导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在公司内部,一方面,解决劳资双方关系的机制不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到位;另一方面,经营者约束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管理者收入偏高 三、调节国民收入分派格局和完善收入分派制度的政策建议 1.从增进形成合理国民收入分派格局的规定出发,对财税体制进行全面评估,拟定新一轮改革重点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通过长期努力,我们获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对这一比重及其变化趋势与否合理,我们也应在科学评估的基本上,做出明确判断,用以指引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目前初次分派有向政府倾斜的趋势,生产税净额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在再分派中,政府从常常转移中获得的收入税和社会保险缴款等增长快于社会补贴支出;在政府的支出构造中,也存在偏重生产性投资的问题,对收入的调节作用相对弱化从收入分派格局的角度看,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避免财政收入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空间,解决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局限性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问题。
2.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发挥城乡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增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从主线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化进程变化城乡二元经济构造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消除人为设立的制度障碍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城乡化就会异化为简朴的城乡扩大,以及对农村资源的进一步挤占,强化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阻碍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我们要在推动城乡化方面制定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措施,不仅要做到公共投入和公共服务真正向“三农”倾斜,加快农村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并且要加快摸索完善农村宅基地置换、土地自愿有偿合理流转的措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平等就业制度,涉及就业机会平等、获得劳动报酬权利平等、享有社区公共资源权利平等,让农民工逐渐成为稳定的城乡居民3.在初次分派中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多种要素遵循市场原则获得收益,并加强对不合理因素的调节1)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完善工资宏观调控指引体系,充足发挥工资指引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引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的调节作用逐渐在各类公司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并贯彻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劳动定额管理体制2)加快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派的调控。
通过市场准入引入新的竞争因素,不断弱化垄断性经营力量,发明平等竞争环境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垄断行业特别收益金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单位内部收入分派的制度约束,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拟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合理比例,实行职工收入水平调控措施加强对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管理;(3)完善资源产品定价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土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规范交易行为,保障所有者权益,限制多种不合理的高收入4.按照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快完善再分派调节的税收机制1)积极推动个人所得税改革,尽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合理调节税率级距和水平,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2)适时开征统一的物业税,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3)对捐资建立公益性或慈善性基金,按国际通行做法予以税收优惠,推动发展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派”对缓和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5.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公平问题重要涉及:(1)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这是最大的、起点性的公平提高全民族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主线途径政府要加大对基本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保障不同家庭的孩子有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向困难群体倾斜。
2)就业机会的公平让人口自由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