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场依存——独立性认知方式理论演进及其应用研究.doc
5页场依存——独立性认知方式:理论演进及其应用研究 李寿欣,宋广文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山东曲阜 273165) [摘 要] 自从本世纪 40 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及其同事提出场依存——独立性认 知方式以来,经过诸多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析人格特点的新维度,开拓了 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为深入分析认知和人格特点开辟了新视角相应地,诸多学者应用场依 存——独立性认知方式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教育和临床等相关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 究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理论,推动了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 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一、引 言 关于认知方式的理论研究起源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A. Witkin1916.8~1979.7)和他的同事阿奇(S.Asch)合作进行的有关视觉定向的传统实验研究,在 这个被称作“棒框实验”里,研究者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呈现一个可以左右倾斜的发亮 的框,框中有根可以左右倾斜的发光的棒,要求被试在框倾斜时将棒调到垂直状态(与地面垂 直)目的是为了测量视觉线索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起多大作用但是,实验过程中发现,被试 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自我一致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由于方法不当和误差造成的。
这一发现 改变了威特金以后终生的研究方向他又相继设计了许多实验来验证这一发现,如身体顺应 实验,转屋实验,镶嵌图形测验诸多实验结果说明,上述各实验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明显的内 部一致性即被试能够在棒框实验中将棒调到垂直状态,也容易在身体顺应实验、转屋实验 中对身体进行垂直定位,在镶嵌图形测验中找到简单图形所需要的时间也较短;反之,在棒框 实验中不能准确地将棒调到垂直状态的被试,在身体顺应实验、转屋实验中对身体进行垂直 定位时误差也较大,在镶嵌图形测验中离析出简单图形所需时间也较长这说明个体在许多 活动中存在着对外部线索和身体内线索依赖程度的一致性,在这一连续体的两端分别被称之 为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ce)和场独立性(Fieldindependence)后来的大量研究发现场依存 ——独立性维度是跨诸知觉而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记忆、思维、情感、学习、解 决问题和社会交往等,它具有普遍性、稳定性、两极性和价值中性等特点,是一个过程变量 这样,在垂直知觉研究中发现的场依存——独立性维度就被运用到个体差异的广泛领域—— 认知方式中,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主要是依靠外在参照还是依靠身体内参照的倾向。
场依 存性者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场独立性者倾向于以内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 的依据 二、基本理论建构 (一)场依存——独立性个体的认知活动特征 首先,研究发现,场独立性者能较快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到指定的简单图形,这说明他们的认知 改组能力强,而场依存性者则不易完成这一操作,即他们的认知改组技能较差第二,在记忆 活动中,场独立性者对缺乏组织的材料记忆和学习的效果比场依存性者要好;场依存性者更擅 长记忆和学习包含社会性内容的材料第三,在问题解决方面,与场依存者相比,场独立性者 更能从习惯的解题模式中摆脱出来,采用新的解题方法第四,对专业的兴趣和偏好方面,场 独立性者对抽象的理论原则和概念更感兴趣,更喜欢与人无关的、需要认知改组技能的专业, 如数学等;而场依存者则更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不需要认知改组技能的专业,如初等教育等 另外,在守恒、功能固着、完形速度和“三山问题”等实验中,研究表明,场依存性者和独立 性的人在完成这些任务上存在着差异二)场依存——独立性个体的人际交往活动特征 许多研究表明,在可利用的信息不清晰、不充分的条件下,场依存性者更多地利用从别人那里 得来的信息推测自己的结论;而场独立性者则倾向于利用自身已有的标准。
进一步的研究证 据还显示,场独立性者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更有自主性,较少考虑他人的意见;而场依存性者 则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想法和情感更加敏感另一类关于社会行为的研究表明,场依存性者是社会定向,他们对社会线索更敏感、更喜欢与 人有联系的情境,选择与人有关的社会工作,如精神病科护理等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场依存性 者表现得热情、温暖、老练、宽容、容纳他人、情感更加开放等;而场独立性者则是非社会 定向,他们对社会线索不敏感,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他们表现得冷漠、苛求、不体谅别人、摆 布他人、与他人保持距离等 总之,与场独立性者相比,场依存性者与他人交往有更丰富的经验,表现出更有效的人际交往 特征,使得他们更容易与他人相处,即场依存性者的人缘关系更好 (三)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的生理机制 综合国外的研究可看出,首先,认知方式与个体大脑机能一侧化有密切关系研究者使用字母 辨认、面孔识别和语言材料成对呈现等多项技术以及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表明,大脑机能更 加一侧化被试倾向于场独立,一侧化效应不明显的被试倾向于场依存也就是说,场依存—— 独立性维度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分工程度是有关的其次,认知方式与人体内 x 染色体有一 定关系。
例如,在空间能力方面,研究(Stafford,1961 年,Bock,1973 年)发现,母亲—儿子、父亲 —女儿的相关是很明显的,而父亲—儿子的相关几乎接近于零很显然,这一相关形式与遗传 的 x 染色体的基因控制假设是一致的古德伊纳夫(Goodenough,1977 年)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具 有相同 x 染色体的兄弟在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中的相关明显高于具有不同染色体的兄 弟第三,认知方式与人体内的激素活动有明显关系柏沃曼和韦伯 (Brovermen,1964;Waber,1976)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当人体循环中性激素提高时,自动化作业技 能提高,而认知改组技能下降也就是说,酮类固醇削弱了改组能力,因而晚熟者比早熟者有 更高的改组技能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为什么青春期后的男性比女性更加倾向于场独立 韦伯认为,青春期骚动影响了大脑半球一侧化发展,进而影响改组技能帕特森(Petersen1976 年)考察了青春期男性第二性征和空间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6~18 岁青年更加男性化的身 体特征与空间能力呈明显负相关,但在 13 岁时并非如此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改组能力与身 体的生理特征有一定关系。
改组能力低的人常常是多毛发、矮而胖的个体;宽肩、窄臀的人 在去隐蔽能力测验里比窄肩、宽臀的人做得更好但这一结果在空间能力测验中未得到证 实 (四)场依存——独立性认知方式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认知方式的场依存——独立性特征是个体对不同的社会生存环境适应的结果社会生存环 境对认知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影响 首先,家庭抚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方式发展有明显影响,在鼓励性家庭中如鼓励孩子自信、敢 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有利于儿童向场独立性方面发展;在强调儿童服从权威,因循守旧,时 常惩罚孩子的家庭里,儿童容易形成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另一类研究表明,在父母权威的家庭 里,父亲较多地参与家庭管理,儿子更倾向于场独立;在缺少父亲的家庭里(如父母离异)或者父 亲是漫不经心的家庭,儿子更倾向于场依存还有研究发现,大家庭结构(即家庭成员比较多) 与场依存性有关,小家庭结构与场独立性有关因为在大家庭里女性更多地参与了对孩子的 抚养过程,母亲对孩子采取了更加保护性态度 其次,对认知方式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发现,在有严密组织的社会里,重视个体的角色差异,存在 宗教和政治权威,要求个体与社会一致性的压力大,因而个体更倾向于场依存。
在松散的社会 里,社会组织性差,角色分化弱,要求个体遵从社会规范的压力小,个体更倾向于场独立 第三,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对认知方式进行的研究发现,与定居的农场——放牧的生态环境相比,流 动的打猎——采集的生态环境,更易使个体形成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因为狩猎者通常过着流 动的生活,需要一种从周围环境中寻找猎物的能力,他们要记住自己的定居点以及回家的路线,还 需要较好的空间定向能力;并且,在相对孤独的生活环境中人际交往的机会较少,因而有利于 其形成场独立的认知方式相反,定居的农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里,社会组织较严密,社会分工明显,强调顺从社会的政治、宗教权威,重视积蓄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与场依存性 特征紧密相联 三、应用性研究 认知方式的理论提出以后,在许多领域进行了应用性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活动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两种认知方式的学生偏爱不同的学习策略尼贝尔考夫 (Nebelkopf,Dreyer,1973 年)等人用两种传统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场依存者和场 独立者的差异一种模型是让学习者发挥积极作用,学习者先对概念产生一个假设如果发 现这个假设是需要的,这一假设就被公式化,作为学习策略来获得正确概念。
第二种模型认为 学习者较被动,充当旁观者角色当学习者看到概念的新举例时,逐渐确定不变的相关特征, 而去掉那些易变的不相关特征研究者画出了场依存性者和独立性者获得概念过程的曲线, 结果是独立性被试在开始一段时间试来试去,曲线(精确度)没有多大变化,但当判断的标准一 旦确立,就会产生飞跃而依存性被试的学习曲线是渐进性的,说明他们的进步是渐进的当 线索特征与概念的定义无关时,场独立性者学习概念更快;当与概念有关的线索非常明显时, 场依存性者学习得更快其次,强化会对两种类型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效果费茨 (Fitz,1971 年)等人的研究表明,场独立学生在内部激励的情况下,学习得更好如果对学习实 行外部奖励,则场依存和场独立学生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场依存性学生来说,他们更易受 惩罚的影响,至于惩罚对学生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则取决于惩罚的方式第三,在学习的 过程中是否提供反馈信息对两种类型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伦滋(Renzi,1974 年)的研究认 为,当有反馈信息时,场依存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独立性学生的成绩则无多大变化第四, 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两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舒温(Schwen,1970 年)研究发现,在 “大步子”式教学模式中,场独立性者学习效果更好;在“小步子”式教学模式中,两者的学 习效果无多大差异。
国内学者张必隐(1983 年)研究了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教学模式,发现启发 程序与算法程序更适合于场独立性学生;分支程序则更适合于场依存性学生张素兰(1985 年)等人的研究表明,在集中识字时,场独立性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依存性学生;在分散识字时, 两者无明显差异 (二)学生的专业分化 通常是以能力差异为依据来研究学生的专业分化,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认知方式在学生 专业分化方面起重要作用国内学者张厚粲教授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理科学生更倾向于场 独立,文科学生倾向于场依存,差异非常明显但李寿欣等人(1994 年)对高中生的研究发现, 在高中阶段过早将学生强行分为文理班,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文理班学生的场依存—— 独立性差异不明显国外的研究还表明,场独立的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更容易一些,他们的职业 目标比较一致;场依存性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常犹豫不定,感到为难场依存性大学生更可能 选择的学科有:社会学、人文学科、语言学、初等学校教学、临床心理学、写作、护理等; 独立性大学生更可能选择:自然科学、数学、艺术、实验心理学、工程学、建筑学等总之, 国内外对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学生的兴趣调查和专业选择以及在职人员的研究表明,场依存 者更可能选择的专业是:商业人事管理者和商科教师、社会学科教师、初等教育教师、体育 运动中的集体项目、作家、康复咨询员、精神病科护士等;场独立者更可能选择的专业是: 商业生产管理者、自然科学教师、工艺劳作课教师、体育运动中个人项目如跳高、建筑师、 空军指挥员、外科护士等。
(三)教师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类型的教师倾向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场依存性教师更偏爱课堂讨论 的教学方法,他们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组织课堂时起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