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重庆市巴南区抗战遗址的保护与思考.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4711000
  • 上传时间:2022-07-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7.37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重庆市巴南区抗战遗址的保护与思考    王秀楠 陶野摘 要:“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还都南京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八年间,留下大量抗战遗址,位居全国前列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抗战期间亦有重要部门迁建于此近年来,巴南区不断加强对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取得一定成绩Key:重庆市;巴南区;抗战遗址;保护修缮;利用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前身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人文色彩浓郁现有抗战遗址15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14处、文物点1处1 巴南区抗战遗址的基本情况根据抗战遗址的性质,可分为名人旧居、军事设施、重要机构旧址、名人墓、石刻题记5种类别1.1 名人旧居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巴南区南泉片区作为迁建区之一,较多政商及文化界名人在此居住,如林森、蒋介石、孔祥熙、曾子唯、张恨水等现存听泉楼、校长官邸旧址、孔园、竹林别墅、唯庐等5处抗战遗址1.1.1 听泉楼听泉楼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虎啸村,建于1937年,是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庆的主要官邸之一(图1)该建筑占地面积509平方米,建筑面积994平方米,通高13.5米,大小厅室15间。

      中西合璧建筑风格,青灰色调,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铺素面小青瓦一楼一底带地下室共三层,地下室为条石砌筑,兼具住宿、办公、防空功能室内有壁炉与夹墙相通,可为各房间供暖,其中一间内墙嵌设枪械柜听泉楼保存情况良好,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 校长官邸旧址校长官邸旧址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小泉村,原是清末民初本地阮姓富绅的宅第(图2)1938年秋,中央政治学校西迁入渝,收用该场所并改建为校长官邸,是蒋介石到校检阅及参加活动时主要休息和居住的场所该建筑占地面积298平方米,建筑面积272平方米,通高7.4米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大小厅室12间,砖混结构(原为木结构板条墙),单檐歇山式顶,小青瓦屋面,屋顶设有二老虎窗校长官邸旧址是抗战时期蒋介石在渝的官邸之一,保存情况良好,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抗战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 孔园孔园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虎啸村,建于1939年,是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在重庆的主要官邸之一(图3、图4)该建筑占地面积1190平方米,建筑面积824.63平方米,通高11.9米。

      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一楼一底带地下室共三层,主体为砖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天棚为泥灰板条,室内以木板护墙,壁炉与夹墙相通,可为每个房间供暖除主体建筑外,孔园另包含内务楼、警卫楼、防空洞、食堂等4处附属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4 竹林别墅又称“二陈官邸”,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小泉村,原为清末民初本地阮姓富绅的宅第(图5)1938年秋,中央政治学校西迁入渝,该建筑被收用,成为时任该校教育长陈果夫与陈立夫办公、居住的场所之一该建筑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通高11.7米,共有大小厅室14间一楼一底,砖柱、土木结构,正面及东侧外挑楼廊设木栏杆,素面台基单檐歇山式和攒尖式混合屋顶,小青瓦屋面,顶设二老虎窗保存情况良好,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5 唯庐原名曾公馆,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虎啸村,是曾子唯的官邸原有一栋两层楼房,后陆续修建了围墙、朝门、门房、教室等建筑,形成了严谨的庄舍建筑体系(图5)该宅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1410平方米,建筑面积857平方米,通高10.5米,共有房室26间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为一楼一底三栋单体建筑,另有一个附属防空洞。

      建筑外表红、白、蓝三色相间,单檐悬山式屋顶,铺素面小青瓦,天花板为泥灰板条朝门顶为三角形,云头装饰圆球,额匾题有“曾公馆”;平面呈“八”字形,拱形门洞,高2.95米,宽2.4米主楼顶设二老虎窗,室内有壁炉、木楼板、木楼梯唯庐整体保存情况较好,201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 军事建筑设施1.2.1 鱼洞中坝机场遗址魚洞中坝机场遗址位于巴南区鱼洞街道大中村中坝岛,建于1938年,建成仅一年多就遭日军轰炸占地总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现存6座碉堡、2座暗堡碉堡呈椭圆形分布于机场四周,射击孔全部朝向机场机场跑道现被当地村民改为农田,地表只有一个土平坝碉堡形制基本一致,均为钢混结构,墙体厚0.7米左右,设计有不同朝向的喇叭形射击孔鱼洞中坝机场为研究抗战军事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1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2.2 木洞中坝海军修械所旧址木洞中坝海军修械所旧址位于巴南区木洞镇中坝村六社,此地也称抗战时期中坝防空洞出口防空洞可能是其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其内部通道已被封堵,入口亦不详,仅见出口。

      出口用青砂石砌筑成拱形,门洞内空,长0.85米,宽1.1米,高1.75米,占地面积1.5平方米抗战时期国民党海军修械所内迁至木洞中坝岛上,修筑大量军队防御设施,抗战结束后大部分被销毁该处防空洞目前已作封堵保护,其形制结构不明[1]1.2.3 木洞海军修械所档案库旧址木洞海军修械所档案库旧址位于巴南区木洞镇保安村前进路56号,建于1932年,由木构穿斗老屋、碉楼及花园三部分构成1932年,国民政府海军修械所租用碉楼作为存放文书档案的仓库该碉楼为三楼一底庑殿顶土木结构,碉楼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0.1米,通高13.5米,中心砖柱上架十字梁,每层有木楼连接,三面开窗,每窗两扇室内松木楼板,底楼临街门框用长条石砌成,木质铁板门,厚9厘米,铁板厚5毫米,高2.62米,门宽0.79米,底楼高3.5米,二楼高3米,墙体厚0.9米,四个面各楼层各设两个长方形弹孔,作为防御之用木洞镇水运交通发达,是抗战时期重庆扼守长江水路的咽喉之地该旧址为研究抗战军事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1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2.4 南泉(红旗)日本战俘营红旗日本战俘营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红旗村刘家湾社,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当地周姓富绅的宅第。

      占地面积598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现仅存部分原建筑,穿逗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1944年秋,国民政府将外地迁来的侵华日军俘虏几百人关押在此据市文物专家考证,该战俘营为抗战时期关押日本战俘最多的战俘营之一红旗日本战俘营为研究抗战军事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09年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5 南泉(鹿角)日本战俘营鹿角日本战俘营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和平村梁家边社,始建于晚清,原为当地彭姓富绅的宅第占地面积2312平方米,建筑面积1812平方米,2017年重新修缮1944年秋,国民政府相继从外地迁来侵华日军俘虏300余人关押在此,抗战胜利后不久撤走鹿角日本战俘营为研究抗战军事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09年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 重要机构旧址1.3.1 王家湾国民政府高等法院旧址王家湾国民政府高等法院旧址位于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红炉村王家湾社该院落始建于清末,原为当地王姓富绅的宅第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租用该建筑作为高等法院办公地点,经简易维修后使用该院落呈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508平方米,建筑面积1991平方米,现存房屋共37间房。

      其为穿斗木结构建筑,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泥灰蔑竹墙,板式木门、格花窗,素面台基,其他建筑被大部分改扩建国民政府高等法院是国民政府司法机构之一,是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重要机构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1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2 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旧址又称彭氏民居,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由上中下三厅、二层楼房组成“器”字形四合院,大小房间77间,12个天井,分别由10个回廊式小四合院组成(图6)建筑面积3860平方米,占地面积5320平方米整个院落坐东向西,前厅为单檐硬山式穿逗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10.15米,进深5.8米,通高6.4米;中厅为单檐悬山穿逗式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13.9米,进深10.5米,通高7.8米;后厅为单檐悬山式穿逗木结构建筑,面阔5间22.9米,进深10.3米,通高7.2米;四周用高达5~7米的砖石围墙或风火墙维护;屋面均施小青瓦,青石铺地;有科学的排水系统1938年,中央政治学校由南京迁至重庆1939年,将该民居用作该校研究部所在地該建筑既是重庆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之一,也是重庆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抗战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 名人墓1.4.1 杨沧白墓杨沧白墓位于巴南区东泉镇东泉村,坐东北向西南,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宽18.5米,长22米,占地面积为407平方米,陵园中部墓碑用黑色大理色镶嵌在青石基座上,上刻“杨沧白先生之墓”封土堆条石错缝砌成,正面呈拱形挡墙,平面为长方形,长4.6米,宽3米陵园左侧立红色大理石碑一块,刻有杨沧白先生的生平简介2000年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2 吕超墓吕超墓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虎啸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平方米,墓主人为革命志士吕超由墓塚、墓碑、拜台组成墓塚砖石围砌,上覆封土堆,长6.6米,宽4.6米,高2.3米墓碑为峡石,石质坚硬,宽0.94米,高1.95米,厚0.16米;长方形拜台宽3.4米,长7米,用红砖围砌成高0.3米的栏200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 石刻题记关门石石刻位于巴南区界石镇新玉村,老木河溪河内的河床中间一块南北向的巨石斜面上,石刻面朝东向,占地面积约5平方米东面阴刻有纵向隶书“高山流水”“刘振东敬题,民国廿七年(1938)中央政校研究部□淮移□□□”等字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每字直径为0.4米;刘振东敬题五个大字,每字直径0.2米,“民国二十七年”等字直径均为0.1~0.12米(图7)。

      刘振东,时任国民政府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教务长该石刻纪年清楚,对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201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 巴南区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巴南区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在保护抗战遗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明显成效2.1 提高文物级别2009年成功将南泉日本战俘营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成功将鱼洞中坝机场遗址、王家湾国民政府高等法院旧址、木洞海军修械所档案库旧址、关门石石刻申报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功将南泉抗战旧址群(含听泉楼、孔园、校长官邸旧址、竹林别墅、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旧址5个点)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成功将唯庐申报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2 开展修缮保护2011年,保利集团对校长官邸、竹林别墅进行修缮保护2015至2017年,巴南区申请国家文物局专项保护资金对听泉楼、孔园进行修缮,修缮后开辟为南泉抗战旧址群(孔园、听泉楼)陈列馆并对外开放2018至2019年,申请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对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旧址开展修缮,计划于2020年对外开放2.3 加强宣传利用如何宣传与利用抗战遗址,是一个难题。

      巴南区根据实际情况,对南泉抗战旧址群(孔园、听泉楼)陈列馆进行布展,效果良好该陈列馆以林森、孔祥熙在渝的经历为背景,根据现有的主体建筑及防空洞、卫兵楼等附属建筑,全面展示了抗战期间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